美债连涨4个月,为何仍遭几大顶尖投行看空?

本文来自:新浪财经、金十数据

疫情反扑,通胀压力,加上复苏前景的不明确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各家机构纷纷放出消息继续看空美债。

由于上周美国疫情有所反扑,市场更加怀疑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美债持续上升,事实上,美债连续上行四个月。尽管如此,华尔街巨头仍不信邪,坚持看空立场。


疫情形势严峻,经济前景不乐观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美国各州在过去一周报告的新冠病例数都比前一周多。

上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和洛杉矶都达到自今年2月以来单日新增人数最多,洛杉矶的住院人数在两周内增加了一倍多。而佛罗里达州的卫生数据显示,新增病例在两周内几乎翻了一番,从7月2日当周的7.8%增加到上周的15.1%。

当前,新冠变种病毒增大了全球防疫难度,对疫苗接种和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本周新增感染人数再度攀升。人们疑虑,一旦变异毒株蔓延,进而引发新一波疫情,会否让前期经济复苏成果得而复失?

据统计,目前美国处于较大通胀压力之下。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核心CPI同比上涨4.5%,创1991年11月以来同比最大涨幅。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斯甚至认为,当前美国通胀率已达到13.5%,面临恶性通胀风险。

分析师认为,美债当前的低利率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但和实际情况相比有些过度。


机构观点一览


目前,美联储已承诺每月购买12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直至经济复苏取得“进一步实质性进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表示,有关最终缩减购债规模的讨论正在进行中,但各方对时间和速度存在激烈争论。

摩根士丹利认为,虽然新增有证据继续表明,疫苗在减少严重疾病、住院和死亡率方面非常有效。但该行不同意经济增长正在放缓的说法。事实上,该行美国经济学家追踪的第二季度GDP接近12%。尽管他们预计增长速度将放缓,但他们仍看到强劲的经济复苏。基于此,大摩坚定建议做空10年期美国国债。

分析师指出: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2月初以来的最低点,股市大幅抛售,而就在一周之前,标普500指数创下历史新高,波动性飙升。一如既往,市场具有前瞻性,不仅反映了对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预期,也反映了复苏道路上的不确定性。

该行指出,最近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暴跌实际上是由于头寸平仓所致。此外,美国国会通过一揽子基础设施计划的前景有所改善,将给收益率带来上行压力。

宏观策略全球主管Matthew Hornbach表示:

“经济数据肯定是推动利率继续上行的因素之一。我们不同意经济增长正在放缓的说法。事实上,我们的美国经济学家追踪的第二季度GDP接近12%。尽管他们预计增长速度将放缓,但他们仍看到强劲的经济复苏。他们对2021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预测(分别为7.1%和6.5%)没有改变。”

摩根大通固定收益国际首席投资官Iain Stealey预计,到今年年底,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反弹至1.5%至2%之间。但就目前而言,摩根大通尚未增加对美债空头头寸的规模,表示真正采取做空行动前“如果看到市场出现好转,会更加放心”。

花旗数据统计,6月份由于有更多未偿还债务到期,美国国债净供应与前几个月相比有所减少。尽管许多投资者数月来一直持有看跌头寸,但他们不愿在市场走势不利之际卖出更多债券,以扩大这些头寸的规模。

贝莱德首席固收分析师Scott Thiel表示,虽然近段时间的疫情回潮确实削弱了债市乐观情绪,但还不至于到达现如今看不到什么新卖盘的局面。

该机构仍然认为重启是真真切切的,经济正在复苏。但在当前环境下,美债收益率太低了,市场对经济前景过于悲观。

另一方面,对经济复苏的担忧也在扩大债市买盘。荷兰国际集团高级利率策略师Antoine Bouvet表示:

“从表面上看,这一水平符合衰退环境……人们对复苏的力度有一些适度的怀疑,这意味着在央行仍在购买大部分安全资产的同时,对安全资产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但Bouvet同时也对美债购买狂潮的力度提出质疑,称“我不确定市场是否真是这么想的”。分析师认为,买卖方两相结合,使得美债收益率过度下行。与此同时,经济的强劲复苏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扭转收益率下滑,推动国债启动反弹。


大摩投资建议


美债

仍然坚定地建议做空10年期美国国债,预计今年年底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为1.8%。

美元

短期内将继续走强。美国和其他大型经济体在通胀轨迹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分歧日益扩大,这是看好美元的理由。

机构MBS

维持长期的结构性减持观点。美联储缩减MBS购买规模和复苏的前景,尽管从较低水平开始,但银行贷款增长意味着,美联储和银行这两大买家对机构MBS的需求可能同时下降,这支持了减持理由。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