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保费出炉,业绩连月环比改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 的拐点还有多远?

边际持续改善,寿险改革成效渐显

随着几大险企的6月保费收入相继披露完毕,市场对上半年保险行业运营数据的猜想也告一段落。

总体来说,宏观经济增长压力、疫情影响消费、金融行业政策改革等复杂因素确实给保险业带来了较大影响,但上半年险企整体依然收获了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实属不易。

作为国内最大的险企巨头,中国平安的上半年销售数据同样也表现出了环比有所改善的迹象。

上半年,保险行业在股票市场被明显超卖,导致整体首次表现差如人意。巨头平安也遭受了大幅度回撤,目前其估值已是历史以来的新低。

客观来看,平安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并不算太令人惊喜,但考虑到整个行业都面临疫情及政策变化影响导致的总体增速不高的共性问题,尤其自身改革处于阵痛期的背景,这一份渐显改变的成绩更需要被市场所理解。

而叠加此前被疫情压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及寿险改革进一步见效,平安在下半年迎来修复行情的确定性也越来越高。


1

边际持续改善,寿险改革成效渐显


1-6月,平安的总保费收入4222.11亿元,同比负增长5.17%。其中,寿险2702.18亿元,同比下降3.72%,财险1333.13亿元,同比下降7.5%。但从6月的同比和环比数据,尤其是对比二季度逐月的环比数据,边际改善趋势较为明显。

平安的6月总保费同比下降2.17%,但环比增长4.51%;财产险同比下降1.08%,环比增长12.42%;人寿险同比下降0.39%,环比下降1.33%;养老险同比下降37.68%,环比增长26.26%;健康险同比增长12.23%,环比增长7.54%。

对于无数一直坚信平安的投资者而言,平安因为重大改革导致短期的业绩低谷并非不可接受,他们更看重的是平安能否在面对时代发展新变局时及时作出针对性的有效改革,让自己一直顺应大势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无论是马明哲在3年前平安最高光的时刻就果敢求变,还是如今寿险改革成效逐渐凸显的新局面,平安并没有令股东们失望。

很多投资者在对平安的寿险改革方面只是看到了近几年的代理人队伍在持续缩减,以及业绩数据短期承压,但却无法看清楚其改革后产生的积极趋势。

事实上,如果不是疫情的冲击影响了人们消费及收入进而压制了对保险的需求,平安的寿险改革成效可能更加明显。

这可以在平安的部分热点销售区的表现看得出来。

比如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以占市场头部公司30%的人力创造了近50%的市场,新单市场的市场份额、个险总保费、人力市场份额等指标均持续领先的优异表现。

2020年,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NBEV规模及FYP规模分别跃升至平安人寿全系统第2位和第1位;2021年上半年,队伍收入、人均FYC、铂金钻人数、队伍留存等数据继续明显领先行业。

这些营业部门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积极践行改革,不断引进海内外高素质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培训效果,同时通过将营业部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智能化,用数字化来驱动赋能业务队伍,让代理人的业务素质及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实现公司业务上的更高效增长。

平安的这种新模式所培育出来的代理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绩效的特点,因而在业内被称为“三高优才

截至目前,平安的“三高优才”规模是优秀同业的2倍以上,人均产能在1.5倍以上。这一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平安寿险销售渠道的精英化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随着平安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未来还会更快涌现更大量的优质代理人才,这也是平安转型成果不断凸显的表现。


2

改革的长期逻辑仍待市场理解


当前市场环境下,很多投资者虽然对平安的长期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但在面对平安的股价在上半年持续回调时,内心确实也对平安即使要面对如此大影响也要深入推进寿险改革的战略原因依然看不透,也导致了市场对其短期信心不足。

所以,平安的寿险改革的底层原因以及长期逻辑依然有待市场去发现和理解。

关于平安为何要全面推动寿险改革,人们已经讨论了无数遍。回顾平安这次寿险改革,从2018年萌芽直到2019年底才全面启动,仅做顶层设计,平安就深思熟虑权衡了2年才最终确定。

之所以如此谨慎,一方面是当时的平安还处于业务和市值急速膨胀的最高光时期,想要提前认识行业变局,并主动走出舒适区,及时调整还在明显有效的经营战略,去接受短期业绩下行的压力,这需要无比巨大决断魄力。另一方面,这次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改革的深度行业罕见,尤其作为管理总资产高达数万亿元的超级体量来说,改革的难度和风险性更超出想象。

但在当下宏观新趋势及中国寿险行业新变局下,平安的寿险改革不但是适当其时,也至为关键。

除了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我们更应该把视野放在近几年的宏观环境趋势上去找答案。

虽然中国的保险行业深度和广度相对海外成熟国家还有非常巨大的成长空间,但当下中国的寿险行业无论是在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都同时也面临着几大重要问题:

一是,随着人口增速下滑,老年化程度到来,国家对基础医疗覆盖加深,险企需要兼顾国家政策导向对产品迭代提出新要求;

二是,以前靠人海战术迅速发展战略的红利期消退,随着放开外资及新险企涌现,行业竞争环境加剧,倒逼险企不断在管理、销售、产品、和服务端不断变革;

三是,市场利率长期趋势下行,经济转型驱动结构分化也导致传统行业回报率下行,险资以往“固收+”的资产配置逻辑面临压力,需要更加重视权益类资产战略配置价值。

这些新问题,是中国寿险行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碰到的瓶颈,也是每个险企必须面对的新考验,谁能及时适应时代趋势主动求变,去迭代出更好的模式,谁就能最快最多收获时代给予的发展红利。

正如马明哲在2021年寿险高峰会上所言,寿险在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各方面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需要从思想文化上正本清源、重塑价值,重新起步。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发展看,平安寿险的第三次改革都已是刻不容缓、别无选择。

保险行业的立根之本在于负债端的资金来源,也就是通过销售保险产品来获客。所以,平安针对寿险销售渠道端和产品端的改革,任务很关键,且必须转型成功。

平安的寿险改革战略,也很好契合了国家近年来对保险业的规范引导方向。就在日前,深圳银保监会发布全国首份《深圳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登记注册事项工作指引》,象征着中国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模式正式落地。在去年,银保监会开始着手对保险行业进行制度改革,包括改革利益分配机制与考核机制,引导规范行业向高质量转型,促进行业精英代理人队伍成长。

这个《指引》首发在平安总部所在深圳,叠加平安本身对该新模式改革已久,对其来说无疑是近水楼台,获益最大。

平安的这次寿险改革推进至今,随着“三高团队”不断涌现,一些明显优秀的模式被模式来,这些成功的经验正很快在平安整个体系复刻传播,形成以点带面的量变和质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持续复苏,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回暖,此前被疫情压制的需求迎来释放窗口。两者叠加下,下半年的寿险业务改善程度可能会超过市场的预期。

从更长期的周期视角看,平安目前进行的改革,与港股的保险巨头友邦保险当年的模式有所类同。

友邦在2009年之前通过人海战术来抢占亚太市场份额,享受到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期。2010年,友邦开始提出“最优代理人”策略,转向精英化路线,此后很快其代理人的人均产能持续大幅提升,带动友邦的资产规模再次连年攀升,市值也长期维持稳健增长。到如今,友邦集体的港股市值也超过了万亿规模。

但平安与友邦当年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当下宏观环境更加复杂,所以改革见效时间会相对长一点。

按照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的预计,整个寿险改革的效果要等到2022年才会显现。但从现在边际改善的趋势看,或许并不需要等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3

深化投资端布局,为未来稳健增长谋基础


除了寿险,平安上半年的财险业务的增长趋势是比较强的。

前6月,平安的财险总保费同比增长10.5%,6月总保费同比增长14.8%,其中车险保费单月同比增长8.83%,非车险单月同比大增26.3%,意健险单月同比大增36.8%,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三季度后车险综改将进入完整年度,车险保费增速又有望迎来边际改善窗口,平安作为车险领域的最大龙头,更有望继续深度受益,从而为下半年的财险业绩打下高增长的基础。

除此之外,平安的投资端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上半年,平安在投资端动作频频,并且每个手笔很大。

6月底,平安人寿斥资330亿元拟购国际知名大型房产凯德集团的国内核心产品线部分股权。合作涉及项目包括北京、上海、宁波、成都、长宁以及杭州6大来福士中心,交易预计于三季度完成。

这是平安自2019年来再次大手笔投资房地产资产。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应,是因为在近两年国内“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国内房企遭遇行业逆风,投资者对当前的房企行业天然产生不看好情绪。

但如果深入理解平安配置资产策略底层逻辑,以及凯德集团国内核心产品线的运营表现,市场或者会发现平安此次大手笔布局不动产资产,其实是一个非常合理且收益不错的买卖。

此次收购的资产均是位处中国核心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域,是运营成熟稳定,回报率高的核心优质资产。

别看现在国内的住房市场被政策严压,其实商业物业地产项目的景气度其实依然较高,尤其核心城市去的物业,长期出租率稳定,且租金回报率的整体表现优于固收表现。

目前市面上很多投资者对平安布局不动产板块依然心存担忧,但实际上,即使加上目前的收购,平安在房地产性质的投资规模占总资产依然极小。

险企现在的资金配置基本原则要求三大要求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是第一位,这也是为何险企大部分的资金会配置固收的原因,而不动产项目投资期限长,租金收益较好且稳定,能够很好匹配寿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的负债特性,所以合理配置一定比例不动产是险企的长期策略之一。

虽然市场对芯片及新能源、医疗、汽车等行业板块非常看好,短期的回报也很大,但这些行业的波动极大,也容易出现风险性事件,因此并非险企的主配。

不过现在形势下,险企对权益类资产战略也有在变。在本月初,平安入主方正也是基于新配置策略的动因。

方正集团业务涉及医疗、金融、信息技术、教育、商贸及地产等业务。除了方正证券业务,医疗健康更是其核心优势业务板块,业务涉及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医疗+互联网,拥有庞大的医疗健康数据。这对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的形成极好的资源互补,两者合并带来的1+1>2的效应会长期释放很高的价值回报。

这几年,平安一直在撕掉自己原有的标签,不断向“科技+金融”转型,并通过持续多领域布局,尤其在覆盖科技、金融、医疗、智慧城市、汽车等多领域的覆盖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其投资端的资产质量和未来成长性也在不断增强。


4

结语


勇于改革一直是平安的基因。在平安的30多年发展史上,正是其先后经历过了多次重要改革,才让其在国内险企竞争中不断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险企巨头。平安上一场始于2004年的改革,销售产品从投连转向保障型,由此奠定了其此后多年的高速增长基础。

当下平安深度推进改革确实在面临较大的阵痛,但其业务长期稳健增长的底层逻辑一直没有变。近几个月业绩也出现了边际改善趋势,或许我们并无需太过悲观。

目前平安的估值已再度重回历史低点,虽然股价依然跟随大市弱势调整,但近期已经连续多日获得北上聪明资金的抄底,累计净买入已达数十亿元,这相对平安的市值体量来说力道还较弱,但或许已是一个信心重新回归的积极信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