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策略:从长周期视角看中小成长崛起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 方正策略胡国鹏,作者:胡国鹏、袁稻雨、刘阳

当前中小成长崛起的核心驱动是什么?

1、从长期视角看中小成长崛起


1.1 2010-2015年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小而精”行情

2010年至2015年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对应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的时期,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新兴产业崛起。2009年我国经济在刺激政策下完成V型反转,经济复苏逐步推进。后危机时代下我国经济总量和结构面临双重压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预期落地的重要驱动力。总量方面,2010年起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明显,GDP增速经过2010年至2012年快速下行后,基本维持在8%的中枢水平。结构方面,通过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弊端显现,国内经济增长的核心目标由“量”向“质”转移。经济增速换挡推动宏观政策重心转变,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确立了“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也奠定了此后五年的政策基调。通过回顾2010年至201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财政政策在“积极”的定调下突出优化收支结构,货币政策在“稳定”的定调下强调连续性及稳定性。经济增速换挡,政策方向转变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崛起的有力支撑,经济增速换挡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产业主导的格局,彼时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享有崛起的有利时机。

产业政策有的放矢,将移动互联网的地位不断抬高。在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产业政策,具体来看,2009年11月,温总理首次将信息通信在内的七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苹果产业链的兴起奠定政策基础;2013年经济新老动能切换,深化科技创新及鼓励文化、软件技术产业的政策举措为移动互联网行情从硬件端到内容端的渗透加速助力;2014-2015年期间,“双创”浪潮兴起,“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开始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在这一时期,顶层政策基调经历了“保增长→调结构→深化改革”的演变,进而产业政策的重点出现了“新兴产业→科技文化→产业创新”的切换,为“苹果产业链→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互联网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政策温床。

科技周期从苹果产业链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互联网+”,优质赛道不断衍生,“由点至面”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开始崛起。2010年,在3G技术的引领下苹果产业链逐步崛起,iPhone3G、iPhone3GS、iPhone4在中国内地市场相继引入和发布,颠覆性的技术迭代及产品升级确立了苹果智能手机的引领地位,并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增长。2013年信息消费稳步增长,内容端顺势爆发,手游、国产电影、视频付费进入大众视野,2013年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突破3.1亿,手机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全年保持了30%以上的逐季扩张速度,全国总票房达到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2015年,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核心,“互联网+”在全领域范围内迅速铺开,与金融、移动支付、交通等多行业结合驱动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从发展逻辑来看,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衍生发展的背后,中观产业驱动因素由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逐步转向产业联动,成为这一时期科技产业行情持续占优的根本动力。

2010-2015年小而精的行情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相关行业超额收益明显。2010年的行情中,在苹果产业链兴起的催化下,声学器件、摄像头、触摸屏等细分领域全方位迎来革新,光学元件、电子系统组装、LED等表现亮眼,涨幅均超130%。2013年起,移动互联网下游应用具备了爆发的契机,相关细分行业如移动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影视动漫等大幅跑赢市场,涨幅均超150%,智能手机普及后内容应用站上时代的风口,以游戏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涨幅高达254.73%。2015年,互联网浪潮加速渗透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互联网传媒等行业充分受益,涨幅均超100%。长周期视角来看,2010-2015年计算机、传媒、电子持续取得大幅超额收益,毫无疑问成为这一阶段代表性行业,区间涨跌幅涨幅分别达253.39%/184.42%145.81%,同期万得全A涨幅仅为68.35%。

2010-2015年“小而精”行情的10倍股,如2010年苹果产业链的莱宝高科、歌尔股份;2013年手游产业链的掌趣科技、中青宝;2015年“互联网+”产业链的东方财富,大部分是靠拔估值实现,业绩爆发力有限且后续持续性不佳,因此多为昙花一现。为了更好地判断2010-2015年代表个股快速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我们选择了莱宝高科、歌尔股份作为苹果产业链概念的代表标的,中青宝、掌趣科技作为2013年移动互联网概念的代表标的,东方财富、中信证券作为2015年互联网+的代表标的,并拆分行情演绎期间估值与业绩的具体表现。总的来看,估值抬升往往是这一时期中小成长股快速上涨的最主要动力,而部分个股的业绩端对股价走势也有一定贡献,但由于业绩爆发力有限且后续持续性不佳,因此多为昙花一现。

2010年莱宝高科的上涨主要依靠拔估值,而歌尔股份前期依靠估值抬升、后期依靠业绩高增。2010年3G普及+苹果产业链兴起使得中小成长崛起,我们选取当时的代表个股莱宝高科和歌尔股份做具体拆分,发现2010年莱宝高科的上涨主要依靠拔估值,而歌尔股份前期依靠估值抬升、后期依靠业绩高增。具体来看,莱宝高科从2009年初开始进入快速上行通道,在2010年末见顶前涨幅达到1176%。从估值端看,期间莱宝高科市盈率扩张幅度超过700%,成为行情的主要驱动力。从业绩端看,2009年初也是莱宝高科业绩出现明显改善的开始,从2009年Q1至2010年Q4莱宝高科净利润涨幅超过450%。随着2010年Q4业绩增长见顶,景气度进入下行通道,莱宝高科估值与股价也在同一时期见顶回落。歌尔股份同样从2009年初开启了本轮行情,一直持续到2013年8月阶段性见顶,期间涨幅超过1700%。在2009-2010年的行情初期,歌尔股份同样依靠估值抬升,市盈率从26倍最高抬升至100倍以上,扩张幅度在280%以上,而业绩在这一时期并无明显改善。而随着歌尔股份业务的全面铺开,业绩取代估值成为后期行情的主要驱动力。从2011年Q1至2013年Q4歌尔股份单季度净利润扩张接近700%,而同期估值一直处于下行阶段。

2013年中青宝、掌趣科技的上涨主要依靠估值扩张,业绩端爆发力有限且持续性不佳。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全面爆发拉动了诸多传媒游戏公司崛起,我们选取了中青宝和掌趣科技做具体拆分,发现这两个标的在2013年的快速上涨均主要依靠估值扩张,业绩爆发力有限且持续性不佳。具体来看,中青宝从2013年初至2013年9月见顶前上涨约780%,而同期市盈率从95倍扩张至530倍,扩张幅度约460%。从业绩端看,中青宝从2013年起的确进入了一轮业绩上行周期,但由于改善幅度不明显,对股价的支撑程度远不如估值扩张。掌趣科技走势与中青宝类似,从2013年初至2014年2月涨幅达到622%,同期估值扩张357%。从业绩端看,从2013年Q1至2014年Q1掌趣科技净利润改善幅度有限,对股价支撑作用较弱。但从2014年Q2起,掌趣科技业绩进入快速上行期,但由于估值扩张告一段落,股价走势平平,以震荡下跌为主。

2015年上半年东方财富的上涨完全依靠估值驱动。2015年“互联网+”的全方位渗透将中小成长行情推向全面泡沫化,我们选取了东方财富做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标的,发现2015年上半年估值和业绩的戴维斯双击共同驱动东方财富实现快速跳升。具体来看,从2015年4月至6月初见顶前,东方财富涨幅达到215%,而同期市盈率同样扩张约210%,表明2015年上半年东方财富的上涨完全依靠估值驱动。

1.2 2016-2020年供改推动的“以大为美”行情

2016-2020年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长期存在,供给侧改革成为这一时期护航经济行稳致远的主要抓手,产业竞争格局“强者恒强”的特征不断清晰。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长期存在,避免经济增速因传统增长动力的逐步衰减而下台阶的困扰不断加剧,特别是在2015年Q3、2019年Q3单季GDP增速迫近7%、6%的关键点位后,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日俱增。与上一轮经济增速下台阶后加大需求侧刺激的政策选择截然相反,供给侧改革成为这一时期护航经济行稳致远的主要抓手,化解过剩产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竞争格局“强者恒强”的特征不断清晰,龙头效应不断凸显,而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则愈发收窄。在供改全面推进之前,我国产业趋势性机会明显,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也有更大的几率成长为大市值企业。但随着供改成为宏观经济的主旋律,趋势性机会转变为结构性机会,特别是在需求侧并无显著扩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成长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而行业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逆势扩张产能,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可以通过增加资本开支的方式率先实现技术革新,进一步确立行业垄断地位。

2016-2020年我国传统政策空间逐步收窄,叠加新一轮金融强监管周期开启,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加大,整体政策环境更利于大市值公司成长。2016-2020年我国进入主动“去杠杆”阶段,但实际效果不佳,过去五年杠杆率攀升42.8%,平均每年增长8.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为应对经济增速下台阶,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不断加码。尽管逆周期调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短期的经济波动,但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各部门杠杆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不断被压缩,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逐渐成为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此背景下,政策环境整体更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不断加大,主要原因是在去杠杆的工作基调下,中小企业试图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不断降低,而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下,银行等其它融资平台更倾向把资金借贷给资产负债表更健康的大型龙头企业,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随着2016年新一轮金融强监管周期的开启,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等一系列强监管政策的出台抑制了之前中小上市公司野蛮生长的发展方式。总的来看,2016-2020年我国的政策环境更利于大市值公司成长,中小企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外部政策环境的不利局面,还需应对行业内部龙头公司对市场份额的侵蚀。

中观层面看,2016-2020年缺乏明显的科技产业趋势与变革性的技术突破,而传统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的共同推动下正经历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龙头企业开始崛起。一轮科技产业周期的爆发、变革性技术实现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往往是中小企业崛起的重要驱动因素,例如2010年3G普及+苹果产业链兴起、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全面爆发、2015年“互联网+”的全方位渗透,均促成了当时的新兴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在2016-2020年全球范围内均缺乏明显的科技产业趋势与变革性的技术产品,一方面前期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逐步消退,另一方面5G等新兴技术尚不成熟,商用与民用进程发展不尽人意,科技周期趋势不强,中观环境同样不利好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半导体、新能源等新赛道在这一时期尚处于炒概念的萌芽期,业绩兑现尚需时日。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我国产业发展重心聚焦在存量的传统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的共同推动下正经历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龙头企业开始崛起。具体来看,上中游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主要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推动,在过剩产能不断被出清、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的背景下,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的中小企业加速出局。下游消费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消费升级的拉动,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优势凸显,而不能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中小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2016-2021年初“以大为美”的行情特征逐步显现并持续强化,本质是给予龙头企业成长性及确定性溢价。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经济主旋律,传统政策空间逐步收窄叠加新一轮金融强监管周期开启,中观层面缺乏明显的科技产业趋势与变革性的技术突破,而传统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的共同推动下正经历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经济、政策、监管、产业多层次马太效应形成合力是2016-2021年初“以大为美”行情不断演绎的底层逻辑。行业层面看, 2016年初至2021年2月A股阶段性见顶前,行业间走势分化显著,仅有13个行业取得正收益,食品饮料、休闲服务、家用电器等兼具大市值与高成长个股较多的行业明显跑赢,而纺织服装、传媒、商业贸易等缺乏千亿市值以上个股、景气度长期处于低位的行业在这一时期表现不佳,表现排名垫底。个股层面看,我们统计了在2018年之前上市、从2016年至2021年2月A股涨幅前100的个股分布,发现涨幅前100的公司中,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化工三大行业分布最多,占比分别为23%、15%、11%。此外,涨幅前100的个股中,市值100亿以上的公司占比相比2010-2015年明显提升,有32家公司在行情启动前市值就保持在100亿以上。如果我们剔除新股、只统计2016年以前上市的涨幅前100的公司分布,则行情启动前市值在100亿以上的比例达到了67%。

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击是“以大为美”行情持续演绎的内在动力,而二者匹配度的不断背离则是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茅指数作为2016-2021年“以大为美”行情极致演绎的产物,代表了这一时期市场交易的主线。从2016年初至2021年2月A股阶段性见顶,茅指数涨幅达到772.54%,远超同期万得全A仅15.19%的小幅上行。从“以大为美”行情持续演绎的内在动力来看,茅指数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击。我们统计了茅指数成分股2016-2021年的市盈率中位数以及单季度净利润的变化,发现2016-2018年底龙头股不断上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业绩端的持续改善,而2019-2021年初茅指数则实现了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击。具体来看,从2016-2018年底茅指数涨幅达到82%,而同期万得全A下跌34%,蓝筹白马超额收益显著。这一时期茅指数成分股的单季度净利润从2016年Q1的460亿上行至2018年Q4的800亿,涨幅超过70%,而同期茅指数成分股的估值中位数却从40倍下行至30倍左右,下行幅度超过25%。2016-2018年龙头股业绩端的持续改善主要受益于供给侧改革,而估值收缩也与当时货币信用环境偏紧高度相关。而随着龙头股的成长性与确定性被市场逐渐认同并给予定价,2019-2021年茅指数实现了戴维斯双击,估值与业绩的合力上行助推“以大为美”行情极致演绎。从2019年初至2021年2月,茅指数涨幅达到380%,同样跑赢上行75%的万得全A。这一时期茅指数成分股的单季度净利润从2019年Q1的850亿上行至2020年Q4的1120亿,涨幅超过30%,而同期茅指数成分股的估值中位数从30倍上行至90倍左右,估值扩张幅度超过200%。而随着龙头股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不断背离,今年春节后龙头效应超额收益不再显著。

1.3 当前中小成长崛起的核心驱动是什么?

十四五期间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期,科技创新再度成为我国提升潜在增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一方面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弱复苏背景下,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以史为鉴,经济危机往往催化经济强国长期增速中枢下台阶,如70年代的滞胀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促使美国经济增速二次下台阶,以及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促使日本经济增速二次下台阶。当前我国正处于疫情危机下的复苏后期,点状疫情仍在爆发,服务业复苏较为缓慢,中小企业受困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从今年Q1、Q2的GDP增速数据来看,经济增速中枢并不具备回升至上一个五年的“中高增速”的可能,长期潜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常态化背景下,我国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过去十年我国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制裁。高科技产业落后、核心技术稀缺是“国内大循环”的短板,严重威胁国内产业安全。因此真正满足国内高端消费需求,摆脱对国外高技术产品依赖,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从长期看,创新是驱动增长的根本源泉,依靠科技创新开启经济的新一轮上行周期,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

总量政策主线从供改转为需求侧管理,叠加能源方面的“30/60目标”,本轮科技周期的核心是能源革命。一方面,从去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看,总量政策主线由前五年的供给侧改革切换至需求侧管理。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的发展理念,强调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目标使然,发展高科技产业则是我国扩内需的前提条件,技术革命创造新需求。以2010-2015年这一阶段为例,4G、触屏、智能手机的上市刺激了居民对智能手机的需求的爆发,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就此兴起,进而带动产业链从硬件设备到软件应用的需求放量,中小企业的新一轮双创热潮也在政策引领下兴起。另一方面,“30/60”的气候目标正在将能源革命推向纵深。过去的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高度依赖于高耗能的制造业,为实现双碳目标,需从顶层设计提供制度基础,科技创新则是实现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突破的制度基础。此外,今年上半年宣布正在编制的“十四五”产业规划集中围绕科技、能源创新领域,包括《“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总体来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跟类似于2010-2015年,科技创新是抓手,能源革命是主线。

成长牛中主题风格轮动的底层逻辑是产业周期的轮动,关注新一轮科技周期的核心变量,并能以点带面持续向下游延伸,且路径明确的核心技术领域。从2010至2015年成长行情的演绎来看,主题的轮动恰好印证了整个产业周期的演绎,由最早的技术驱动(上游硬件设备受益),迅速成长为需求驱动(中下游软件、互联网行业受益),最终实现全产业的联动(“互联网+”行业受益)。从当前来看,科技创新主题下,应持续关注能带来新一轮产业周期启动,并能以点带面持续向下游延伸,且路径明确的核心技术领域。对此我们梳理了两条主线。1)5G技术的突破有望带来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的启动,路径由技术驱动上游硬件端的基站建设,发展至需求驱动的中游应用端的物联网,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的全产业联动。2)双碳目标从政策端驱动碳中和产业周期的启动,路径由上游能源生产聚焦光伏发电,发展至中游产业应用的能源替代与存储,涉及电站建设与储能,最终实现全产业的新能源应用。


2、三因素关键变化跟踪及首选行业


6月及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整体来看,经济数据好于预期,6月经济数据偏强。央行降准落地,资金价格在低位运行,美债收益率持续走低。风险偏好略有回落但依然不低,下半年政策稳中有进,重点关注7月政治局会议定调。

2.1 经济、流动性、风险偏好三因素跟踪的关键变化

6月及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整体来看,经济数据好于预期,6月经济数据偏强。从最新公布的6月和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上半年经济增速两年平均为5.3%,好于一季度的5%,其中二季度单季度为5.5%,环比增长1.3%回到正常的水平附近。从6月单月经济数据来看,社零、出口、工业、消费和固投单月两年平均增速均好于5月,其中社零和出口回升显著,仅服务业走低,主要还是受到点状疫情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各分项中,制造业加速回升,基建缓慢回升,下半年基建投资将受益于专项债加速发行的提振,房地产投资继续减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整体而言,6月经济数据偏强,好于预期,侧面印证了央行降准主要是流动性工具的考量,而非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当前经济仍处于缓慢下行的状态,决定后续经济变化的核心因素仍是出口。

央行降准落地,资金价格在低位运行,美债收益率持续走低。7月15日,年内的首次全面降准落地实施,与此同时央行缩量续作1000亿MLF,在7月到期4000亿MLF的背景下,央行呵护流动性合理宽裕的意图显著,信号重于实质。从各项资金价格来看,十债利率在3%下方震荡,短端利率维持在对应的政策利率下方,资金面偏松。海外方面,美债收益率持续走低至1.3%左右,本周公布的美国超预期通胀数据并未推高利率水平,美联储依然倾向于认为通胀是暂时的现象;另一方面,变异病毒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增大,美国单日新增病例再度抬头,导致近期实际利率显著下行。

风险偏好略有回落但依然不低,下半年政策稳中有进,重点关注7月政治局会议定调。过去一周市场风险偏好略有回落,表现为市场在高位波动加大,核心板块如新能源、芯片等开始出现显著调整,但从成交量来看,风险偏好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国博弈逐步进入平静期,但需要警惕一些结构性的新变化,包括新冠溯源、美国产业政策的转变等方面。国内方面,下半年政策基调稳中有进,重点关注7月政治局会议定调,此外“进”的领域如双碳、共富、科技、十四五等值得关注。

2.2 7月行业配置:首选电子、医药生物、化工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波澜不惊,拥抱景气。6月市场依然表现活跃,但风格分化更加明显,大盘蓝筹股明显跑输中小创风格。具体来看,科创50继续领涨10.1%,创业板指上涨5.1%,中证1000上涨4.0%,而上证50则下跌4.2%,沪深300下跌2.0%,创业板指更是在6月30日创2015年后的点位新高。从行业表现来看,6月电气设备、电子、汽车等板块领涨,高弹性的核心赛道集体表现强势。休闲服务、房地产、建筑材料等顺周期表现相对较弱。目前来看,我们认为7月市场仍将延续震荡向上趋势,中小风格占优的结构性分化不变。维稳窗口的结束对前期上涨逻辑造成扰动,而对未来政策的博弈将决定市场走向,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则是下一个重要观察窗口。从目前货币政策框架看,经济动能虽然高点已过,但部分细项仍保持强韧性,所以短期“保增长”无忧下,或是年内重要“防风险”窗口,政策短期存在稳中偏紧可能,长期则更加乐观。配置建议仍应围绕高景气主线布局,关注7月中报季行情,具体包括,1)长期景气方向,包括新能源、医药生物、半导体等;2)关注盈利高景气的强周期板块,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3)关注竣工逻辑下的地产后周期机会,尤其以建材、轻工为代表的建安产业链。7月首选行业电子、医药生物、化工。

电子

的:北方华创、中环股份、沪硅产业、立昂微、中芯国际、士兰微、捷捷微电等。

支撑因素之一:供需错配导致半导体量价齐升,中报业绩或验证高景气。未来两年内,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化错配,将把整个半导体价格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现在到明年Q2之前,是以涨价为主、涨量为辅,明年下半年往后3个季度,是以涨量为主,涨价为辅。

支撑因素之二:我们已经站在下一轮创新周期的起点。与上一轮主要靠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拉动不同,本轮周期的主导因素是:碳中和(电车+风光电新能源)和无人驾驶,不仅仅是信息革命,而且是叠加了半导体推动的能源革命。

医药生物

的:凯普生物、迈瑞医疗、安图生物、金域医学、通策医疗、凯莱 英、普洛药业等。

支撑因素之一:部分公司中报超预期,业绩利好助推板块估值抬升。核心医药赛道保持高景气,包括CRO,医疗服务、疫苗等领域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容易产生超预期的业绩表现,板块的高景气度成为行情最强催化剂。

支撑因素之二:医改倒逼行业供给侧改革,资金抱团高景气龙头。三医联动作为中国医改的基本方略,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为突破口,倒逼国内药企加快创新药研制,原研药龙头凭借先发优势将持续享受机构资金青睐。

化工

标的:万华化学、玲珑轮胎、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新洋丰、阳谷华泰、新和成、三友化工、华鲁恒升等。

支撑因素之一:全球经济共振复苏,化工品需求大幅回升。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国内外需求持续复苏,预计化工各细分领域的需求都有较大幅度的回升,景气也会大幅提升。

支撑因素之二:龙头企业具备长期成长性,有望迎来估值持续提升。部分龙头企业在高盈利的情况下大规模加大研发投入,具备了横向扩张的能力,成长为平台型公司,打开了成长的天花板。未来成长将会成为估值分析的主导因素,市盈率有望从10-20倍提升至30倍以上。

支撑因素之三:行业龙头强者恒强,业绩存在比较优势。由于化工行业的大部分技术进步和诀窍主要是由各企业独立研发,各企业具有累积效应,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点,其相对于整体行业的超额收益大幅提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