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告别摩天魔咒:“高度竞赛”的游戏到此结束

一刀斩断超高建筑的内卷念想

古人云,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自古以来,对天空的向往仿佛是人类的本能,诗人们登高望远,欲与天公试比高;历代帝王建造的宫殿中,总有个摘星楼、望月观等遗世独立而存在;甚至是西方的《圣经》之中,亦有人们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巴别塔的典故。

如今,人类已突破技术的限制实现梦想。全球各地都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它们作为地标分布在每一个繁华城市的中心,是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象征。

时至今日,仍有无数正在设计和施工的摩天大楼正在全球各地崛起,摩天大楼计划已演变为盲目攀比的竞赛……

不过最近,国家发改委突然通知:以后不得再新建5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

这是什么信号?摩天林立的钢铁森林出了什么问题?


1

痴迷内卷的摩天大楼


曾几何时,摩天大楼是经济发展的象征,也是地位的代名词,全球各大城市纷纷以拥有一座无人匹敌的超高建筑为荣。

1885年,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在美国芝加哥横空出世,叫做家庭保险大厦,层高达42米,然而在1931年已被拆除;如今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大厦是同样在芝加哥的曼哈顿大厦,层高68米左右,共16层,这座建设于1891年的高楼点燃了美国高层建筑的热潮,此后美国占据了世界最高建筑的记录长达数百年。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人开始在美国购买大厦,1989 年三菱买下美国经济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让摩天大楼成为大国地位轮换的标志。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了拥有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国家,也体现着我国经济的突围和强势崛起。1990年到2021年的短短三十年,我国的摩天大楼就已超过了美国耗费了一百多年建造的总数量。

如上海有着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仅次于迪拜的哈利法塔;摩天楼之都深圳有着592.5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北京有528米高的“中国尊”北京中信大厦,是首都的擎天柱;广州有塔身主体高454米的“小蛮腰”……

直到现在,每年新建的摩天大楼中,我国仍占据着半壁江山。从2015年至2019年,连续五年来,当年建成的最高建筑都在中国。

不过,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摩天大楼竣工数量已大幅减少。2020年完成了106座200米及以上的建筑,比2019年的133座下降了20%,这是自2014年完成105座以来的最低数字。也是自2014年以来第一座建成的不在中国的最高建筑,因为中央公园大厦在纽约。第二高的已竣工建筑,427米的范德比尔特大厦,这是由KPF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也是在纽约。

中国目前约有一半的高楼完工,但这一数字从2019年的57栋减少到56栋。2018年,全国建成了92座超过200米高的建筑。

尽管总体高层建筑竣工量呈下降趋势,但CTBUH预计,2021年将有125至150栋超过200米的建筑竣工。

可见,如果国家不叫停,摩天大楼仍将遍地开花。


2

隐患从未消失


虽然全球都痴迷着摩天大楼,但繁华背后,摩天大楼的争议和问题也从未间断。

摩天大楼本身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建筑。它承载着人们对睥睨大地的痴迷,但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却并不太高,风险和危害性却更大。

众所周知的就是安全问题——消防的难度极高。目前国内最高的云梯消防车救援高度为101米,更高层的救援只能依赖大楼本身的消防系统或直升机,一旦出事故都是特大级灾难。

以摩天大楼安全为题的大片也不在少数,如强森主要的美国大片《摩天营救》、韩国的《摩天楼》等,就是以摩天大楼的火灾为主线。

摩天大楼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在如今全球碳中和的大时代下,各国更加注重环保和碳排放。但是摩天大楼对整个城市环境的污染很重,从玻璃幕墙的光折射污染、噪声污染,到城市的热岛效应,再到夜间造成的光污染等,都是对整个城市的二次加害。

更重要的是,摩天大楼一直是亏本的生意,可以说是一座吸血楼。人们一直认为摩天大楼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其实它本身却更像一个资本圈钱过后的泡沫。

超高层建筑不断崛起,高端租客却是有限的。一般是只是片面追求高大上。而全球摩天大楼的共性就是投入极大,周期长,极容易产生风险。即使建成了,出租率也很难拿回成本,翻新和维护费用更是高到难以承受。所以目前烂尾的摩天大楼已不在少数。

1930 年代的纽约帝国大厦建成后,空置长达五年之久,真正的价值回归要等到建成二三十年之后;曾经“深圳第一高楼”的地王大厦,租金水平也只是深圳商业市场的中档水平;疫情之下,超高层建筑的空置率大幅提高,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去年三季度的出租率一度掉出90%;2021年第一季度,深圳全市写字楼平均租金同比下滑了5.2%,空置率高达28%。

一线城市尚且如此,很多二线城市的摩天大楼状况更加难言乐观,出租率上一直不去不说,维护成本却年年再升,想要回收成本更遥遥无期。尤其像这种几百米的超高建筑,每年维护和翻新的资金更是高到无法想象,如果开发商没钱,后期大楼面临着亏损经营的概率会很大。

前阵子,深圳赛格大厦发生“晃动”一度引发全民关注,虽然最后证明大楼质量没有安全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了人们对已建超高层建筑一直都有全上的忧患心理。

各种隐忧之下,遏制摩天大楼也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长期工作。

早在2016年,中国国务院就已经在呼吁不要建造500米以上的建筑;2020年4月,两部委就联合发布通知,明确今后“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而今年7月6日,两部委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

其中规定:

对100米以上建筑应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确需建设的,要结合消防等专题论证进行建筑方案审查,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

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此外,在建筑安全审查中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包括加强项目审核把关、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和程序、加强项目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工程安全质量问题惩戒问责等四方面内容。

限制超高层的修建历程经过这么多年,也终于完成了从呼吁不提倡到完全禁止的蜕变,一刀斩断了超高建筑的内卷念想。


3

劳伦斯魔咒


虽然几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看上去让人觉得很繁华,但摩天大楼的诅咒你一定听过。

“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这就是劳伦斯魔咒。1999年,经济学家劳伦斯总结出了一个“摩天大楼魔指数”,将经济危机与摩天大楼的建成联系起来。

而且似乎还屡试不爽:

1908年前后,美国纽约胜家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落成,金融危机席卷全美;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华尔街40号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美国股市全线大崩盘;

1974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但这段时间却爆发了石油危机;

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楼取代了西尔斯大厦的最高纪录,而亚洲金融危机肆虐;

2001年建成的台北101大楼见证了高科技泡沫破灭,又是全球股市狂泻;

2008年8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后,成为了国内第一高楼,全球经济危机海啸蔓延,中国深沪两市指数下跌了近80%。

虽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但背后确实也有点相关性,比如“摩天大楼”建筑周期基本重叠于一轮由松到紧的货币周期。

不过,摩天大楼的建设并不是经济衰退的前兆,相反,它是经济衰退的结果。

原理大概是这样:因为每一轮大型工程建筑都始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鼎盛时期,只有在利率极低、资本廉价的时候才可能被批准,而在货币凶猛、市场疯狂的巅峰,央行为维护信用又不得不采取定向加息等调控手段,债务危机开始出现。摩天大厦的建成一般需要5-10年,落成交付恰恰也是货币紧缩之时,由此成为了经济衰退的结果。

那我国退出摩天大楼的游戏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摩天大楼此前不断崛起代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化的结果,有足够的能力撑得起用得了这样的摩天大楼,如今我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有了很多摩天大楼,无论是应用还是观赏,都已满足了日常需求。

而在中国城市化经济转型过后,我国也开始更理性对待摩天大楼的真正意义。如果说此前摩天大楼象征着工业经济的大国地位,那如今叫停房地产的资本泡沫和高污染,转向拼航天、军事、芯片等科技实力,更为彰显大国实力。

最后,说回今年的中国楼市。

其实摩天大楼时代的终结也是中国房地产泡沫被挤压的冰山一角。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增长是全球恢复最快的和最好的,货币政策也始终保持稳健,不受美元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率的侵袭影响,如此形势下,楼市的资本泡沫很容易出现。

但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决心却十分明确。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各地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234次。从深圳二手房、北京学区房到如今的摩天大楼,对各种形态的房地产调控都在以政策形势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强硬且直白。而上半年以来我国楼市价格和成交量的明显下降,已是未来趋势最有力的证明。

泡沫不再有,崩盘自然也不存在。所谓摩天大楼的魔咒对中国来说,以前不存在,以后更没机会出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