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律师比北京、成都強?对抗均值的“learn by doing”魔力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香帅无花, 作者:靖靖

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这月处理家事,我和三个城市的律师打了交道。三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成都、某十八线小县城。这个西部十八线小县城十分偏远,脱贫不久,总人口区区10万,城里人不足2万。

在北京接触的两个律所,一个是学弟执业的知名律所,合伙人曾经帮多名高官辩护;一个是北京十佳律师事务所,民事诉讼是其颇有口碑的专长。在成都接触的是西部最大的律所,年收过亿,高院朋友推荐的靠谱律师。

托我姐找县城的律师时,我是这么忐忑地问我姐的“县里有律所吗?”——还好,找到了有且唯一的一家,律师姐们儿还挺牛的,还在周围县城开了分支机构。

原以为不用想了,北京的律师肯定是最专业的。司法部发布《2018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情况》里,北京执业律师3.2万人,一城就占了全国律师总数近8%,多少天之骄子和律界精英集结在这里。

但事实证明了我的如此天真——北京、成都的律师,没有一个上来就把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所在地弄正确,没有一位提示后来发现的重要风险点。成都的律师更迷惑,当我带着疑惑和百度到的某法律条文,跟他确认管辖法院时,该律师还反复给我一个错误的答案,惊得我一身鸡皮。

反而是最后问到的小县城的女律师,一上来就条条款款门儿清,专业度是所有律师中最高的。强调一句,北京、成都的几位律师,都不是刚执业的小年轻。

诉讼费用也很神奇。原以为在北京请律师的费用最高,没想到成都报价是北京的两倍,小县城是北京的1.5倍。

是不是突然很迷惑?大城市有“规模溢价”这件事情经济学家们已经证明了无数百遍了,算是城市经济学这块的金规铁律。讲人话翻译一下,就是城市人口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人类历史上,所有知识的爆炸、人力资本的提升、技术效率的转折,都在大城市。人们生病了往大城市跑,有诉讼找大城市的律师。经济学家们拿城市人口规模和个人产出(工资)、技能水平画图,通常都得到以下这样的正相关关系。

城市规模越大,个人产出和技能水平越高。

学者们通常直接看人口规模和工资水平或者是工资溢价的关系,因为工资是产出效率和专业技能水平的价格体现。在美国,同样的工作,在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其平均工资要比非城市地区高出33%(Glaeser and Mare, 2001)。基于我国样本的研究同样发现,城市集聚对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产出带来正面促进,也是人口规模500万以上的大城市产出效率越高。

那么,在我的经历里,为什么十八线小县城律师表现得更专业,甚至超越了一二线大城市的律师呢?是我遇到了一个奇特的样本点,偏离了平均值,还是背后有什么其他逻辑?

我们先来学究一番,为什么大城市就要生产效率更高,专业技能水平更高呢?为什么“城市规模效应”普遍成立?稍微总结一下,理由大致有三:

第一,大城市选择了你,有能力的人,才能留在大城市(sorting)。

第二,在大城市有集聚好处,存在一些比较优势。比如全国从业的40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北京有超过1000家,其中有六成初创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海淀区。你要搞人工智能,还是在海淀扎堆比较好。

第三,你在大城市得到了更多“干中学”(learning by working in bigger cities)的机会。大城市给了你更多见世面、积累经验(被社会毒打)的机会。

最近有两个不嫌麻烦的学者,拆解了大城市规模溢价的来源。他们用西班牙的数据,惊奇地发现留在大城市的人,一开始的能力,与其他小城镇其实并不存在显著差异!!!(Roca and Puga,2017)。在大城市工作的手术医师、律师,从自身能力来讲,一开始其实和小城镇的同行,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三点“干中学”的重要性慢慢凸显出来——在大城市边工作边学习的经验积累,给了留在大城市人群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后天更高的技能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学者也同时在文章中毫不避讳地进行了温馨提示,这种提高其实是“平均水平”的提高,它背后也意味着方差越大(greater dispersion)。

回到我这个诉讼上,虽然十八线小城镇的职业天花板较低。但是这个中年女律师在县城执业过程中,在常见的借贷、婚姻、交通事故等案件上的经验积累水平,却是很足够的。在这些小领域她个人在“干中学”积累的经验,甚至远超过了某位一线城市的执业20年的明星男律师,完成了个人对大城市同行的“超车”。

我们常和年轻人讲,到大城市去吧,那里平台更高,你会被打磨的更好。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平均值意义上的建议而已。这条建议,只是意味着你有更大概率去“干中学”积累宝贵经验,获得平均意义上能力更好的提升。

其实365地,每个地方都出精英,特别是在一些本地“不可贸易”服务行业。只要在小地方“干中学”积累的能力是足够的,就可以有没去大城市、没去大平台,也能打败平均值的信心。不管在哪里,“干中学”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啊。

我是搞金融研究科班出身的,很喜欢用定价模型把复杂的世界给简化。本文的核心观点用金融学的定价模型简化一下,其实很简单,就是【城市和平台的beta,你可以用来借力,但是千万别把它当成自己的alpha】

末了,借一句三表猫的话收个尾,“姆巴佩、B费、B席、若塔、凯恩、斯特林……都是流量明星,平时在俱乐部队友帮着,粉丝哄着,教练惯着,媒体舔着,天天活在滤镜里,对自己的能力多少有点误判。「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