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润:金融科技对碳中和有什么用?

本文来自:网易研究局

从整个社会效率和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的推进具有“三大”突出功能.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旨在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这是中国人民银行5年前(2016年8月31日)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战略后,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以解决绿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技术驱动也极大促进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AI、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加快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步伐。从整个社会效率和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带动了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创新,节约了社会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金融科技优化了金融生态,改变了市场的基础设施,完善了金融的基本功能。

按照国际权威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既包括前端产业也包含后台技术。狭义的金融科技是指非金融机构运用各项能够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重塑传统金融产品、服务与机构组织的创新金融活动;广义的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创新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金融科技作为新兴行业,其业务类型和盈利模式十分多样化,并呈现出“脱媒”、“去中心化”和“定制化”等主要特征。金融科技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


一、金融科技“三大”功能:带动普惠、优化生态、提升体验


回顾金融科技的过往历史,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这种趋势:早期金融科技1.0时代主要是IT加金融,实现金融业务电子化和自动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清算及综合业务系统就是典型代表。随后的金融科技2.0阶段重点是电子金融渠道的变革,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呼叫中心、自动设备、移动终端渠道汇聚大量用户和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拓展。而金融科技3.0阶段是技术引领,许多科技企业开始进入金融市场,借助网络、机器、数据、用户信息、交易行为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4.0阶段则会是金融机构和科技机构加速融合,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主要以数字化形式提供,大量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侧重与金融服务结合,包括人工智能、V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更多的用于金融交易和产品之中,这一趋势目前已经得到验证,并且在未来将会继续延伸发展进步。具体说来,从整个社会效率和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的推进具有“三大”突出功能:

第一,带动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创新。金融科技的创新和运用推广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最高效的工具,带动了先进技术在金融业的创新应用,极大地节约社会成本,帮助全社会跨有效越数字鸿沟,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效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实践看,当前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创新企业,一旦构建起整个生态系统,在资本市场上就会获得较高估值,实际上是底层数据以及先进技术的认可。所以,金融科技的运用,对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量节约了运行成本,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金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改善市场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生态。朱民(2017)指出,所谓金融生态,主要它包括金融机构(供给者)、消费者(需求端)、市场的基础设施、监管者和法律。金融科技的出现其实更多的不光是监管,而且涉及到很多法律、个人、数据的问题。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主要在于其把金融机构的生产过程从内生向外生转移的过程。金融机构以前产品的设计、生产、分管、配置、销售完全是在一个机构内部产生和进行的,不管这个机构大和小,生产的流程是内生的。金融技术打破了这个内生的环节,并且不断促使其外生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链化。所以,今天整个金融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配置、销售变成了一个产业链、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技术把这个产业拉长、拉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市场并入供给链。由此出现成本的商品化、利润的共享化、风险的共担化、合作的伙伴化,有效促进了传统金融企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市场化,加速了金融行业的更加细分的分工。在拉长金融产业链的同时,无数的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其专业化、垂直性、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开始介入和冲击金融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剧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促进了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

第三,提升消费者体验,提高了消费者的地位。金融科技赋权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的地位大大提升,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服务的标准,促进了消费者效用的极大改善。

到目前为止,尽管金融科技对整个金融生态的改变非常明显,但金融的基本功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换言之,金融的支付功能、中介功能、金融资产和资产配置功能、效率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非是要颠覆金融,而是利用金融科技来优化金融生态。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能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碳交易体系需要构建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等基础投入,而碳减排价格的不确定性、剧烈波动性会增加减排企业的管理成本。目前来看,最好的工具就是分布式账本的区块链,它将使绿色金融中的市场机制有效运转,协助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实现绿色的数字普惠金融。

区块链实际上是一套分布式加密、分布式数据捕捉、分布式传输的新型计算范式,基于这些技术,实现了互联网时代一种对经济活动中信用记账,以及对不同账户进行支付、清算和结算所构成的新型体系,区块链系统里面一般都有记账符号对债权和债务进行处理,通过这些记账符号对权益进行准确的计数、测量。在区块链体系中,由于参与绿色发展的经济活动可以被清晰、准确地记录和登记,产生更多绿色收益,所以能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还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低碳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此外区块链系统中的投融资活动方面,相比于之前,真实不可篡改的数据更容易产生标准的债券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并发行各种有公信力的指数,有利于研发出各种对冲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从宏观视角上看,相对于传统金融来说,绿色金融它的开发成本更高,信息化不对称程度更大,需要第三方认证和监管,这些缺陷正为区块链提供了绝佳的应用场景。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区块链的跨企业的流程协作、区块链的低成本第三方认证的平台,可以大大解决上面的痛点,促进绿色金融的落地。

区块链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是一个重要亮点。当前,能源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未来,能源行业的发电、输电、用电、储电以及金融交易等环节较传统的能源行业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以消费端为例来看,能源消费将是在能源互联网当中最重要的板块,消费者在能源互联网时代其角色将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自有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来发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用户侧的负荷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消费者可以通过需求侧响应计划,积极的参与社区需求侧响应项目,还可以作为虚拟电厂成员加入虚拟电厂项目,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动汽车、储能设施,返售电给电网。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还有很大的困难,各方难以协调。这就导致了在中国西部和北部的风电站和光伏电站经常弃风、弃光、限电,把优质资源浪费。同时东部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中国的核心经济地区,电价又一直居高不下。所以说,相应的市场机制是目前能源互联网所缺乏的。

通过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技术其实和能源互联网有非常强的内在一致性:首先,他们都强调去中心化;其次,他们都有自治性或者说自律性,在能源互联网里面强调系统和设备以及主体的生态化自治运行,和区块链的自治性是完美的结合;最后,两者都重视市场化,区块链本身是一种金融科技,它和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市场化和金融化是一脉相承的。


三、推进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力与金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综合发展水平的两大关键要素,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壮大,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科技的创新又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持。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促进产业金融的对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金融科技作为先行者,它通过科技创新,为发展绿色金融寻求更多更好的机遇。为推动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建成健康发展、层次多样、权益保障、高效合理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就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管理。政府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协调信贷政策与绿色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和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如联合金融机构,运用金融手段和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绿色产业的经济体提高竞争实力,对企业投资绿色环保项目时在贷款数量、贷款利息、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要全面了解绿色经济企业的真实需求,按需提供有效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的有效性、精准性,才能让绿色金融真正惠及到绿色领域。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通过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要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支持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绿色企业和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在加强监管和指引的同时,政府还需从政策上激励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开展绿色投资。

第二,激励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合作。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提高绿色金融的供给对促进我国经济向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必然离不开对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力度,只有从软硬件上同时下功夫才能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二是推进绿色信贷的发展,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研发多种绿色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降低绿色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等。此外,还需要金融机构继续努力,用新的金融科技想办法解决绿色金融推广中所面临的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只有有了更为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整个绿色的金融市场才能日趋完善和活跃,整个绿色金融的体系才能更加的健全。

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资源。大数据征信为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带来了福音,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有稳定、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征信系统,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发展为建立大数据征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我国大数据征信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机构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开发,才能保证我国大数据征信业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更高效全面地为绿色金融提供信用保障。可以从加大市场化运作程度、加快征信法规体系建设和加强征信机构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加大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科技手段建立金融信用数据库,形成从数据收集、整合、利用到授信的完整链条,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服务。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企业环境信息的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建立健全相关分析预警机制,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

第四,加强金融科技在绿色保险中的作用。绿色保险在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及到要极力发展绿色保险。主要应做到下列三点:一是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选择环境风险较高、环境污染事件较为集中的领域,将相关企业纳入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范围。鼓励保险机构发挥在环境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企业开展“环保体检”,并将发现的环境风险隐患通报环境保护部门,为加强环境风险监督提供支持。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和技术规范,指导保险公司加快定损和理赔进度,及时救济污染受害者、降低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二是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功能,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研究建立面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主体的环境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实时开展风险监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及时提示风险隐患,高效开展保险理赔。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科技的应用,保险公司能够对环境污染投保主体的监控和预警,并能展开高效理赔,提高其环境风险意识,平滑其经营风险,做好风险对冲。可以说,绿色保险体系是绿色金融体系中保底风险的最重要环节。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