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地方债供给冲击”是个伪命题?

本文来自:陈曦固收研究,作者:陈曦

回顾历史,地方债供给冲击基本不存在

今年债市的主要担忧之一,是地方债供给冲击。5月以来地方债发行放量,市场担忧程度加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逻辑:

第一,市场担忧地方债供给冲击,影响资金面。市场的逻辑是,地方债发行锁定银行体系流动性,从而导致超储率下降、资金面收紧。

第二,市场担忧地方债供给冲击,占用配债额度,出现债券供大于求,进而导致债券收益率上行。

从历史上看,这两个逻辑都不成立。

我们首先把历史上地方债净供给高的时期挑选出来,以单月净供给超过5000亿为标准,主要包括以下5个时期:2015年6-11月、2016年3-8月、2017年5-7月、2018年7-9月、2019年6月。

回顾这些时期的资金面和债市表现,我们会发现两个结论:

第一,地方债供给冲击时期,资金面基本都没有变化,而不是资金利率上行。

图1 地方债净供给高峰(蓝色横线之上),货币市场利率并未上升

第二,地方债供给冲击时期,债券收益率下行占比更高,而不是收益率上行。

图2 地方净供给高峰(蓝色横线之上),十年国债收益率并未上行

图3 5个地方债供给冲击时期,4个收益率下行


为什么“地方债供给冲击”是个伪命题?


回顾历史,地方债供给冲击基本不存在,主要有如下逻辑:

第一,地方债发行只是时点性影响超储,并非趋势性影响,同时考虑央行对冲之后,甚至可以完全没有影响。

地方债发行和国库资金使用之间,是有一个时间差,理论上确实会导致流动性阶段性被抽走,但是动态来看,发行和使用是连续进行的,并无趋势性影响。

而且,央行的对冲作用不能忽略,市场导致的资金缺口和央行操作之间的缺口,才是决定资金面的原因。

需要注意,央行并不局限于公开市场操作,例如今年5月,公开市场操作是净回笼,然而其他方式投放基础货币,导致5月超储率并不低。

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近期热点文章《没有根据的所谓流动性预测可以休矣》也是同样的逻辑,该文认为“财政存款会大幅上升,叠加地方债发行量增加等因素,市场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并导致利率波动性增强”没有根据的所谓流动性预测,是“误导市场预期,人为制造波动”。

央行孙国峰在4月表示,“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注意其中的等字,也表明并不是公开市场操作一种方式,应该更关注“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本身,而不是央行如何实现的。

市场只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零投放,就认为央行什么也没做、资金面会收紧,我们认为是一种误读。

第二,地方债供给冲击配债额度并不正确,因为资金是循环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所谓配债额度也是动态变化的。

我们回顾2016年会发现,2016年6-8月,地方债净供给达到10000亿、8000亿的历史高位。

2016年地方债供给高峰,反而正是“资产荒”的最严重的时期。

“资产荒”的局面不会因为地方债发行而变化,从数量的角度,使用类似一般商品分析的供求方法,静态看债市,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为何2018年7-9月供给冲击非常大?


按照前面的分析,地方债供给冲击不应当对债市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债市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7-9月,计算最低点和最高点,债券收益率上行幅度将近30bp,当时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实是供给冲击。

为何大部分时期,地方债供给没有影响,而2018年7-9月影响非常大?

我们首先排除几个错误答案。

错误答案一:供给数量太大。首先必须承认,当时的供给量确实大,全年额度集中在几个月内发完,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2018年7-9月供给量为2万亿,低于2016年6-8月的2.1万亿,而后者债券收益率是大幅下行的。因此,供给量大并不必然导致收益率上行。

错误答案二:供给导致资金面波动。恰恰相反,2018年7-9月,资金利率显著下降,直接从3%以上的R007下降至2.7%左右,资金面对债市是利好。

我们认为的正确答案:+40bp的特殊发行制度。

2018年8月,财政部指导地方债发行价格,要求较相同期限国债前五日均值至少上浮40个基点(BP)。该政策的实施有特殊的背景,即原计划2018年全年发行的地方债发行进度太慢,被迫集中到8-10月份发行完毕,财政部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地方债,采用了“国债+40bp”的发行定价方式。

理论上,地方债和国债的差异在于资本溢价,两者占用资本不同,导致收益率存在15-30bp的差异。40bp显著高于合理的资本溢价,实际就是向银行让利。

+40BP政策的初衷是促进地方债发行,但是客观上导致了债券收益率上行,主要逻辑是:

(1)对于债券投资者而言,在国债、金融债、地方债之中,一定会先选择地方债投资,因为地方债有额外的溢价(+40bp超过合理溢价);

(2)金融机构都去抢地方债,导致国债和金融债投标意愿下降,2018年8-10月确实是国债和金融债一级投标最差的时期,国债和金融债一级带动二级收益率上行

(3)国债和金融债利率上行之后,地方债收益率再次被动上行(仍然是上行之后的国债收率再+40bp),再次出现国债和金融债投标意愿下降,进入循环上升。

该政策在2019年1月改变+40bp为+25bp,地方债加点回归合理,地方债供给冲击也就成为历史。

近期,部分地区的地方债发行利率开始采用+15bp政策,对于国债和金融债的冲击进一步减小,重演2018年7-9月债市调整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同时,今年地方债发行不存在类似2018年7-9月集中发行的情况财政部长刘昆近期表示“适当放宽专项债券发行时间限制”,财政部国库司副主任表示“适度均衡发行节奏、避免债券发行过于集中”,均指向2018年7-9月不会重演。


债牛未央,继续看好2021年债券市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方债供给冲击”是一个伪命题:

第一,回顾历史上的地方债供给高峰时期,资金面均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除2018年7-9月特殊的+40bp政策之外,其余4个供给高峰债券收益率均下行。

债券收益率上还是下,与“供给冲击”基本无关,但与“炒作供给冲击”有关。例如2015年、2016年地方债务置换、供给冲击之前,都出现过供给消息出现、“炒作供给冲击”而导致的收益率上行;但是真到了发行高峰,反而都是收益率下行。

我们认为,今年也不会例外。前期债市调整,担忧供给同样是因素之一,但这种因素只是心理和情绪层面作用,并无实际利空,攻击高峰时期反而将是收益率下行时期。

6月资金面尽管稍有波动,但是仍然好于此前市场主流预期,特别是《金融时报》表态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存单利率可能已经重新开始下行,2.95%很可能是1年NCD的上限而不是中枢,继续强调之前报告推荐的2-3年利率债的投资机会。

对于10年国债,我们仍然认为全年收益率将下行至2.8-2.9%,包含出口在内的整体经济正处于拐点,即使看传统“增长+通胀”框架,三季度收益率将出现下行。

我们在2021年3月开始提出“债牛已至”,已经初步验证。“债牛未央”,继续看好2021年债券市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