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扑灭鸿蒙的星光

不要用道德绑架

在此前市场热点转换频繁,领涨热点持续性普遍不强,场外资金持币观望的心态较重的情况下,鸿蒙概念受资金看好,成了过去几个交易日最火热的板块之一。

鸿蒙OS 2.0发布后,“鸿蒙概念股”和国产软件股股价走出了一波连续几天的行情,昨天鸿蒙概念板收涨超12%,多股涨停。其中增长势头最猛的当属润和软件,在鸿蒙系统上线前就已经上涨超140%,但这几日的股价更是坐上了冲天火箭,一个月内吃了五个涨停暴涨近300%

端午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润和软件再次涨停,其他概念股如思特奇、九联科技、先进数通、传智教育等等涨幅都超过10%,整个鸿蒙板块上涨1.88%。

从6月7日到今天,5个交易日内,鸿蒙概念板块已累涨近二成。

虽然多家金融机构跑步加入鸿蒙生态,但鸿蒙系统的表现仍有待时间验证,尤其是对华为及其概念股的利润贡献,而市场已连续几天暴力拉升鸿蒙概念。很显然,大家交易的更多是情绪而非基本面。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目前舆情监测看来,鸿蒙OS的确让不少人热血沸腾。


1

“鸿蒙即国运”


这丝毫不让人意外。

“稍有脑子的程序猿,都应该支持鸿蒙OS。”我的一个程序员朋友这样说。

自从鸿蒙“上缴国家”,这个项目的性质就已经改变。作为中国在芯片和通讯技术领域的“出头鸟”,华为在尖端技术上冒头被某些西方势力敲打。在这之前,也许它的成败代表的是一家公司、甚至是一个街道办的命运;但“上缴国家”之后,鸿蒙系统的命运,即是国运。

原因很简单。往小了说,如今东西方世界的这场大割裂,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趋于内卷的东方IT行业,将由此重新踏回一片蓝海——仅系统层面的不同,就能带来两三倍的程序员就业机会。中美在技术领域全方位竞争,花大价钱去争夺IT人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多重利好叠加,程序员喜大普奔,方能留在本土贡献力量。

而往大了说,关键部门、政府、国防、国企,如果没有自主底层互联网基础设施,形同裸奔。

俄总统普京就在2019年签署《主权互联网法》,俄互联网基础设施将逐步摆脱对境外节点的依赖,尤其是在遭受外部攻击时可以切断与外界的连接,独立运作境内的区域互联网。

就在不久前,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说:“我们被迫放弃西方的商品和技术,我们准备改用亚洲的技术,根据初步统计,光是中国技术就可以替代9成的欧美技术。”他强调,白俄罗斯已经起草了一整套措施应对西方制裁。

对于希望在全球价值链往上爬的国家来说,掌握了技术高地的西方,时刻高举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把剑什么时候砍下来?不知道;为什么砍下来?不需要理由。

被美国当做最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国,自然更需要一个能够面向未来的自主互联网基础设施。因此在不少人看来,鸿蒙的出世,是中国修炼内功的重要时间节点。

但另一些人则悍然选择站在鸿蒙的“对立面”上。

“不就是换皮安卓吗,有什么了不起。”“厉害了我的国,你们又要‘高潮’了吧。”

这几年,华为与“爱国”联系在了一起,引发了绵延不绝的骂战。自媒体撰写、转载了无数以“美国傻眼了”“特朗普慌了”等为题的文章,而正是这些文章,成为许多读者宣泄焦虑情绪的窗口。

在强大的“帝国主义霸权”面前,确实有人在焦虑。有人说中美两国已经掉进了修昔底德陷阱,不无道理。这是个海盗横行的世界,现代价值链分工的“技术—市场”依附关系下,海盗用更加“文明”的办法来掠夺财富——用货币、科技和航母建立一套税收体系,得到全球价值链的最大蛋糕,辛苦耕作的农民分到的只有渣渣。

华为在技术领域的出位,处在百年未有大变局,却也正好踏在了海盗的核心利益上,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因而也正是“枪打出头鸟”这一古老寓言的又一例证。面对飞来的冷枪,华为选择了硬扛而非妥协,似乎戳中了焦虑之人的high点。

也正是因为如此,华为被贴上了这个“爱国”的标签。

事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变味的。

“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买水果就是卖国”这类言论层出不穷,而且“爱国”与“卖国”两个标签的适用范围可以无限延伸,最近的特斯拉“维权事件”中,就连特斯拉车主也被贴上了“卖国”的标签。

在舆论场,极端的声音从来不会缺席。这是一个相互不可见且交流不完全同步的地方,表达显然缺乏抑制。而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同时产生。极少数极端言论很快产生了情绪上的反弹,最开始是针对以“标签”之名打压其他产品用户这一行为,后来变成了与品牌、与公司、与概念的针锋相对。

其实将逻辑倒推一两层就能感受到这些极端言论的bug。但逻辑在社交媒体舆论场上力量往往单薄——人一旦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时候就会人云亦云,或者为了一己私利去人云亦云。天平两端都加上了砝码,有心之人轻轻一推,就能上演“指鹿为马”的闹剧。


2

鸿蒙真正的目标


如果撇开各种标签,单看鸿蒙的商业本质,其实它并没有这么复杂。

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移动终端的创新与发展逐渐放慢了脚步,大多数新款手机,几乎在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苹果的创新能力仿佛失去了加速度,反而陷入了与竞争对手在供应链和利润率上的贴身缠斗;华为、小米、OV等品牌却迎头赶上,企图瓜分苹果的高利润市场。

然而你已经很难看到某一个产品具有某一个震撼的卖点,甚至不用看发布会,都能猜到某某产品会有哪些新功能。反而是更大的屏幕、更长的续航、轻量化、价格区间、不提供耳机和充电器等配件……这些因素反倒成了战斗的主线。

智能手机时代的矿山,是否快要枯竭了?

于是在这种存量竞争当中,IoT作为新的智慧终端故事,被拉到台前,成为老牌手机厂商的新增长极。

华为在开发鸿蒙OS的时候,很显然就是冲着这个方向来的。华为2020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说:“没有人能熄灭满天星光。”这句话不仅指代华为当下的黑暗处境,也指代华为将通过无数开发者的努力走出黑暗,更可以引申为对于走出困境的战略思考——万物互联时代的万物,就像是星光——通过建造万物互联时代的基础设施,立足于价值链上游,是鸿蒙真正的目标。

鸿蒙想要将所有有芯片的设备都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单单为了手机、平板或是电脑去服务。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中心和非中心,任何设备都是平等的,有的只有强算力设备和弱算力设备,让这些设备通过鸿蒙这个系统串联起来,一起协同工作。

因此终端、开发者数量,成了鸿蒙OS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终端连接数量来看,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曾提出一个“16%市占率”的说法。“对于操作系统这类底层平台而言,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而16%的市占率则是一个生死线。”为了迈过这16%市占率的生死线,华为2021年需要完成的目标是: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需达到3亿,其中自有设备占2亿,生态合作伙伴的设备数量为1亿。

但华为定下的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仍是未知数。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移动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上,谷歌Android系统占比达72.2%,苹果iOS占比为26.99%,其他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


3

纷纷扰扰,鸿蒙就在那里


鸿蒙的路还很长,它依旧需要我们的支持。可是如此局面,对鸿蒙的前途命运,就真是一件好事吗?

在古汉语中,鸿蒙指的是天地诞生之初混沌未开的状态。

初生的鸿蒙,一点点爱国主义情怀的调剂,就能丰富用户的味觉体验,让更多人加入“满天星光”,从古到今、从洗衣粉到芯片,都有人这么干,又何错之有?

但不幸的是,一旦“爱国”的话题与华为沾上边,事情就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处在风口浪尖的华为,如今已很难从纯粹商业与企业演进的逻辑去看待,以致于华为的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一旦被文字展示出来,就会畸形、扭曲,演绎成一场全民的歇斯底里,自暴自弃与自大自嗨,仿佛生而对立水火不容,决战于这个商业世界的“紫禁之巅”。

而这种现象的后果是什么?人们的争吵已经脱离鸿蒙的本质,陷入无休止的扯皮和谩骂,把朋友变成敌人,将华为以及鸿蒙的活力一点一点吃掉,直至消耗干净。以至于连任正非也看不下去了,在最需要中国消费者支持的节点上,赶紧跳出来大喊:爱华为,不等于爱国。

其实就在昨天,我也随身边朋友的“大流”,迫不及待将手机系统升级成了鸿蒙OS。

更新完毕兴冲冲打开手机,发现和安卓没有太大差别,即使在新功能指引当中,也并没有看到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

但要知道,从传统操作系统到鸿蒙OS,表面上仅仅是一个系统的升级,实则其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新逻辑,就像蔚来“堆料”的集大成之作ET7——“为明天做好准备”,但终归还是要有四个轮子和圆形的方向盘。

太过于冒进,增加用户的转换成本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它一定会发挥真正的威力,但不是现在。

“鸿蒙牛X”也好,“鸿蒙不行”也罢,不过是人们现阶段的观点。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与手机生态自然生长,都应有自己的节奏,都要承担自己的风险。事实上华为也正是这样一家企业,对外面对“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对内也有不少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看好它。它不在乎这些,而是继续复审摸索,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看,鸿蒙只是一个开始。

在其巨大想象空间得到验证之前,任何仅凭“贴标签”就盖棺定论的行为,都无异于耍流氓。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