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新格局下,我们如何投资?

人力既是资产,也是负债。

我们做决策,总是倾向于高估短期因素,而低估长期因素。在所有长期因素里面,人口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一如凯恩斯1919年在《合约的经济后果》中所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常常是由像人口增长或者其他根本性经济因素的长期变动所引起的,但是由于这些变动具有渐近性,所以容易被同时代的人所忽视,而被归罪于统治者的愚蠢或者无神论者的狂热。

我国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规格是历次最高,原本计划今年4月发布,却一拖再拖,姗姗来迟,终于在今天发布。

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弹指,我们的生活巨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繁华背后的第一推动力——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1、十年人口变迁

因为之前数据迟迟不发布,外界诸多存疑,甚至出现了人口下滑的说法,今天数据出来,人口依然是正增长的,这可能令许多人稍松一口气。

2020年我国总人口14.12亿(2019年14亿),相比2010年的普查数据,增长了5.38%,年平均增长0.53%,比上个十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性别结构看,我国男女比例失衡有所改善,但改善并不大,总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05.07,仅下降0.13个百分点,我国男性比女性大概超出3500万左右。

人口的年龄结构毫无疑问是这次人口普查最受关注的数据。2020年,劳动人口(15-64岁)占比68.55%,下降了5.98个百分点,是历次普查中首次下降。少儿的比重有所回升,达到17.95%,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到13.5%,上升了4.63个百分点,这个上升幅度历次普查数据中最高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到18.7%,相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这个十年,我国人口的典型特征是老龄化加快,劳动人口绝对数量下滑:2020年相比2010年15-64岁人口减少3072万人,平均一年减少307万,15-60岁人口减少4532万人,平均一年减少452万。

这个减少还会加快,因为上面更多的人口老去,流出劳动力人口,而下面更少的人口流入。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数据是2020年的出生情况。2020年具体出生多少人口官方并没有文字披露,问答环节中官方给了1200万,相比2019年1465万继续下滑,二胎政策的刺激效应2016年到顶。总和生育率也是问答环节中给的,1.3,有所回升,但仍然远低于2.1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二胎刺激,仍然较难逆转当前的少子化趋势。

少子化趋势导致我国家庭规模逐渐变小,2020年我国的户均人口进一步下降到2.6,这意味着,平均一个家庭不到一个孩子了。

我国人口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为全球之最分区域来看,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人口减少省份6个,东三省,还有山西、内蒙、甘肃。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少子的省份是上海,0-14岁人口占比仅9.8%,另外,东三省、北京少儿占比均未超过12%,天津、江苏、浙江均未超过全国平均。东三省反映的是年轻人口流出,而北京上海反应的应该是居住成本压力高下的少子化选择。

老龄化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的有10个省份,其中辽宁最严重,上海其次。最年轻的是西藏、新疆、青海等。广东是经济发达的省份中最年轻的一个,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12.35%,广东的人口结构相对来讲最优,少儿占比18.85%,高于全国平均,劳动人口占比68.8%。

2、人口红利:从借到还

这种人口变迁将预示着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提另一个大家经常说的词:人口红利。

经济学家一直津津乐道的中国人口红利,其实说白点,就是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力条件。

但这只是硬币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人口红利是借贷,像所有的借款一样,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其有还款之日。

人力既是资产,也是负债,是资产也意味着需要投资,是负债意味着终要有现金流去填它。在18岁之前,人力需要被不断投资,此后在60岁(或许是65)之前为社会产生效益,但60岁之后,就像资产老化一样,人力已经丧失大部分社会效益生产能力,反而需要社会向其输血。

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占比,也就意味着,往后推个几十年,这个资产将会变成要被输血的负债。如果这个人口红利还是以减少投资(抚养小孩)为代价的,那意味着后面的偿债压力更大。

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三波婴儿潮,第一波是1952年-1958年,第二波是1962年,高峰在1965年,持续到1973年,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也是创造后来人口红利的主力军。第三波是从1986年到1991年,是第二波婴儿潮进入婚育阶段带来的。预期中的第四波婴儿潮(即第三波婴儿潮进入婚育阶段)并没有出现。

从这个十年人口变迁来看,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还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老龄化人口占比在加快上升。更大的偿债压力会从2022年开始,第二波婴儿潮,将逐渐退出劳动人口。

怎么保证这个偿还阶段有序,并且可持续,会是未来许多年政府重要的议题之一。这些政策,伴随着人口的演化,将一起塑造以后的中国经济格局。

政策,往大的说,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确保老有所依,另一个更重要,是如何增加投资(养育小孩)。

后面这项非常不容易,几乎是当前主要经济体国家的难题。

以我国为例,当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还维持在过得去的水平,这主要的原因是,第三波婴儿潮进入婚育阶段,他们的二胎生育也是维持当前社会生育率的重要因素:2018年二孩占比达51.8%,2019年二孩占出生人口比例达47.2%,而二胎又以80后为绝对主力。但这批人,再过5-10年,将超过35-40岁,也即失去“黄金生育年龄”。

后面的90后、00后生育意愿快速降低,即使政府大力鼓励生育,效果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但不管效果会如何打折扣,政策是一定会出的。

3、如何投资

我们普通人,当然操心不了这样大的议题,顶多生个小孩,略尽绵薄之力。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更关心的议题是在这种人口新格局下,我们要如何投资。

中国人投资主要两个方向,房子和股票。

先说房子,一级市场的房企说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进入白银时代。但对投资者来说,许多地方的房子或许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房子,大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这个里面,明显的,最重要的长期因素人口已经不是时间的朋友了。我国有26个地级市已经披露了人口数据,其中有8个城市在2020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分别是东北的沈阳和抚顺、江苏的泰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以及山东的威海。未来这样的城市会更多,还能够有人口增长的可能只有大城市。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房价还可以大幅上涨。房价高导致的居住面积狭小,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生育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会怎么样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不知,但这大概率会是它准备做的。之前深圳发生了一些事情,其中的意味细品。

当然,稀缺的资产永远有投资价值,比如非常优质的学区房。去年到今年,股市给人非常深的感受是,非牛非熊,分化严重。类似的情况也已经在楼市发生。一线城市随便买个地方就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然后就是股票了,股票当然就分行业了。

先说负面清单,慎碰K12阶段的教育。教育成本一直也被认是生育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需求是存在的,但架不住突然冒出来的政策风险,尤其是当前的估值并不便宜。第二个慎碰的是那种重人力的行业,因为我国人力成本上涨是大势所趋,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也是大势所趋。如果企业在消费者这端没有很强的议价权,那很难将这个成本转嫁出去。

然后讲正面清单。

首先是婴儿这块的需求,从出生到养育,有辅助生殖、奶粉等需求。辅助生殖目前的渗透率并不算高,还有不错的成长。奶粉应该也有机会,但个人并不那么高期待,因为大概率大概率,婴儿潮已经很难再现了,无论政策怎么鼓励。

然后是老年需求,如养老护理、医疗,还有殡葬服务。养老护理其实我个人看来并不好,因为它带一定公益性质,很容易与盈利性质发生冲突而有政策风险,同时这块也是重人力的,而我国的劳动人力并不乐观。当然,往另一个方向去想,劳动人力既然不乐观,那么机器人的前景应该是广阔的。

医疗这块是可以的,老年慢性病,需要常年吃药,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还有老年人患癌症和心血管病的概率较大。这些领域的医药企业都会有不错的机会。

殡葬服务,虽听起来怪怪的,但这个确实受益于老龄化。

其实除了婴儿需求和老年需求,还有一个地方的需求可能更容易出大机会。这就是在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下,拥有最强收入和最强消费力的中青年人口消费心态的变化。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家庭规模,只有2.6个人,意味着许多家庭没有孩子,但人总是有情感上的需求的,现代人寄托在哪?宠物。所以,宠物经济这条链可以去挖掘,这块是有上市公司的。

还比如,没有养小孩的负担,那赚来的收入大概只能花自己身上了。花在哪?人皆有爱美之心,怕变老之心,少子化下更加加剧了对衰老的恐惧。医美就是妥妥大赛道了,这个板块当前估值很高,细细地去找出这个里面最强者,即使估值高,大概率在波动中,还是最终会成为时间的朋友。

还有什么,这里就不多谈了。总之,个人看法,去盯着婴儿和老年人这两块需求,始终不如盯着收入最强消费最强的群体,寻找这部分人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影响下的消费行为,从这个里面去挖掘投资机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