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002625.SZ):高额货币资金应予警惕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资本名侦探

超规模与高紧张并存。

光启技术(002625.SZ)是一家非常神奇的企业,在一些投资者眼中,这家公司或许将诞生出隐身技术的黑科技。不过,我们要提醒投资者冷静一些,多留意上市公司的高额货币资金动向。


1

高额货币资金


根据我们的判断标准,光启技术具有典型的“高现金、超规模”状态。2020年年报显示,上市公司货币资金为63.2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3.14%,显然是高现金;而当期收入仅为6.37亿元,远低于货币资金期末余额,所以也符合超规模。接下来,我们查看货币资金是否需要修订。

通过溯源可知,光启技术高额货币资金与定增募资有关:2017年初,光启技术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68.94亿元,扣除承销保荐费及其他发行费用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净额为68.38亿元。若募投项目延期未建成,则计算修订版货币资金时就没必要剔除募集资金期末余额了。

根据定增公告,光启技术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这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分别为57.6亿元、14.4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额分别为54.54亿元、14.4亿元。

不过在2019年4月24日,光启技术发布关于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及将部分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该公告称,产业化项目终止后,结余募集资金中的18.5亿元用于投资新设募投项目,而10亿元用于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合计28.5亿元。

然而根据光启技术披露的关于2020年度募集资金年度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剩余几大非补充流动资金的项目截至期末的投资进度仅分别为23.04%、0.30%、1.30%、0.51%、1.98%,显而易见是相当不及预期的。


2

高质押与低分红


除“高现金、超规模”外,上市公司还存在“高现金、高紧张”状态。根据光启技术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部分股份解除质押及被质押的公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西藏达孜映邦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达孜映邦”)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光启空间”)截至公告披露日的质押股份情况如下:

达孜映邦持股8.78亿股,累计质押7.92亿股,占其持股比例为90.16%,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36.74%;光启空间持股0.72亿股,所持有公司的股份已全部解除了质押。总体而言,达孜映邦与光启空间合计质押股份占总持有股份数量的比例为83.37%,为典型的高质押。

显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给他人一种缺钱状态的观感,那么手头现金十分充裕的光启技术,是否有大比例分红,以缓解控股股东缺钱困境呢?根据公告披露,光启技术2017-20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86万元、7053万元、1.15亿元、1.63亿元,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1394万元、0、0、0(预计),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7.24%、0、0、0(预计)。

因此,即使我们不考虑光启技术明显的“高现金、超规模”状态,仅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缺钱却不以公司盈利实施大比例现金分红的情况来看,光启技术的高额现金就很值得投资者为之警惕了,上市公司在问询函回复公告中所称的留存收益继续用于经营的理由也很难令人信服。


3

投资欲往何处去


也许巨额货币资金并非长久之计,上市公司需要寻找一个方式转变它。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通常会选择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将现金流出,但对于营收规模仅在四五亿元左右的光启技术而言,经营活动很难快速消化近60亿元的货币资金,因此投资活动或为优选。

光启技术曾于2020年5月26日发布收购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Fiber Network Limited、Innovation Planet Limited和Galaxy Giant Limited的下属子公司100%股权,从而间接持有的HyalRoute Communication Group Limited(下称“海容通信”)合计7.52%的股权,交易对价2.63亿美元。

此外,收购公告称:“海容通信自2006年起先后进入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老挝以及菲律宾等市场,长期深耕于东南亚电信网络市场,目前是在柬埔寨和缅甸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独立第三方光纤网络平台提供商”。但让人心有余悸的是,上一家深耕柬埔寨的信威集团(600485.SH)还曾是上证50成分股却也暴雷了,投资者难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不出预料,光启技术的这一收购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极大关注,上市公司分别于2020年5月27日、6月5日,收到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下发的《关注函》、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下发的《监管问询函》,两则函件均问询该收购的相关事项,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截至目前,自收购公告发布已过去近一年了,但此次收购仍无下文。光启技术也依旧保持着高额货币资金的状态,且超规模与高紧张并存。上市公司究竟会如何使用这笔钱?该问题悬而未决,已然是一把悬浮在上市公司中小股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