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股一季度业绩预增上千倍 ,大潮退去后谁将“裸泳”?

得益于新冠疫情检测试剂的热销,相关概念股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增吓死人了。

4月14日,明德生物(002932.SZ)业绩迎来了史上最好业绩,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倍,一季度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50-180倍,股价连续三天涨幅超20%。热景生物(688068.SH)一季度净利润预增超过1000倍,近10个交易日内股价上涨,累计涨幅高达133.75%。

业绩狂奔的背后,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商机,除了明德生物,有相关业务的头部企业都迎来股价大涨。不过,随着试剂检测产品越来越多,新冠疫情带来的商机还能持续多久,潮水退去之后谁在裸泳?

01

一季度净利润

预计大涨150至180倍

4月14日,明德生物披露今年一季报预告和去年全年业绩快报。一季报预告中的数据显示,明德生物净利润预计为3亿元至3.6亿元,同比去年增加15328%至18414%。

明德生物解释称,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迅猛增长,主要原因是新冠核酸试剂及相关分子诊断产品销售较好,另外该公司危重症信息化产品、POCT等产品有所增长。

同时,该公司还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其全年全年净利润为4.64亿元,这意味着今年第一季度取得的净利润,相当于去年全年净利润的64.7%至77.7%。

两份公告显示,明德生物迎来了史上最牛业绩。

新冠疫情爆发前期,明德生物依托多年研发积累的分子快速诊断技术基础,快速研发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迅速占领市场。在2020年业绩中,核酸试剂的收入就占到了总营收的六成。

02

新冠疫情带来巨大商机

对比明德公司业绩数据发现,截止2019年底时,营收仅为1.81亿元,净利润4153万元。与2018的业绩差不多在同一量级。但半年之后,新冠疫情带来业绩大爆发。2020年的半年报中,营业收入已达3.61元,净利润达2亿元。随后的第三季度报中,营业收入继续翻倍增长至6.4亿元,净利润达3.56亿元,呈完全爆发之势。

据明德生物业绩数据,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其快速诊断试剂业务在营收中占比约在85%以上。2019年年底前,该业务占比达89%,其他的检验服务、仪器相关业务等都占比较少。半年后,检验服务迅速崛起,已贡献了接近20%的营收。也就是说,新冠疫情以来,明德生物除了试剂收入,还抓住机遇迅速拓展了检验相关业务。

得益于公告中披露的业绩大增利好消息,明德生物近4个交易日股价继续维持上升走势。4月16日收盘明德生物收涨于87.41元。

股价涨得太猛,明德生物于4月15日特地发布了公告,称“连续3个交易日(2021年4月13日、2021年4月14日、2021年4月15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经核查,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本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

03

业绩狂奔还能持续多久?

新冠疫情催生检测试剂产品大卖,有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和一季度数据纷纷报喜。

这些公司一季度业绩暴增,原因一方面是2020年的经营业绩基数低,另一方面是检测试剂产品需求量大增,企业抓住机会做到了快速响应和迅速扩张,还有部分企业获得了海外订单,试剂产品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分析机构认为,新冠疫情常态化等因素影响,核酸检测试剂和检测服务需求量有望相对2020年只增不减,核酸检测试剂和检测服务参与者业绩有望延续高弹性。

根据各家核酸检测公司的最新公开数据,核酸检测试剂盒业务在各家公司的营收占比各不相同。不过,该业务占比越高的,对2020年业绩拉动作用越大。

然而,竞争正在日趋激烈。据了解,通过药监局注册上市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已经超过50款。随着国内取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的企业逐步增加,行业产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也倒逼新冠检测销售价格下降。如果核酸检测价格下调,对试剂检测业务依赖过重的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或将放缓。

据明德生物的业绩数据,新冠疫情之前的2018年、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6和1.81亿元,同比增幅为6.8%和2.7%,到了2020年这两项数据才猛增为9.59亿元和429%。

同样,此次股价大涨的热景生物,2019年底营收同比增长12.45%,净利润同比下跌近30%。历经新冠疫情后,2020年营收大增142%,净利润同比增长229%。

热景生物于2019年9月30日上市。据同花顺今日风险提示称,已有越来越多的发行上市前的股东满足解禁条件,随着公司股价的异常增长,该类股东的减持意向也日趋强烈,部分股东已完成减持计划或在减持过程中。

这意味着,如果剔除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增长,这两家公司其本身的业绩增长动力并不强劲。那么,这波业绩狂奔之后,该如何寻找继续增长的新动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