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1亿人加入理财大军,有多少人真正赚到钱了呢?

手里面的钱大概都是一样,但观念转变,方式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的效果。

4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天,不仅美股传来多只股大涨的消息,A股两市也有3155家企业上涨、960家下跌,其中涨停89家、跌停11家。总体而言,大盘不容乐观,原本被高估的诸如美年健康、顺丰控股、万华化学、中国中免都一片阴暗,包括恒瑞医药这样的“茅台医药股”也在一波大涨后指数大跌,从年初的最高点116元跌到目前的82.22元,跌幅超过30%,包括许多公募基金都产生了令人不安的迹象,今年的动荡起伏,堪称炒股以来的揪心之最。

股市向来都是有涨就有跌,在一波涨潮中能抓住机会的都是嗅觉灵敏的人,而在下跌之前嗅到不安的,自然也是警觉之人,所以掌握好涨跌之间的风向,是一个资深投资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3月底的新冠疫情重新在云南瑞丽扩散后,作为新冠试剂高需求下的资本逐浪,热景生物连续两日涨停,4月以来累计大涨94.8%,A股一季度最大的一匹黑马,成为创业板最靓的一道风景。在稍后的4月12日,热景生物公布2021年一季度财报,预计第一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6亿——6.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到5.59亿——6.59亿,同比增长109125.67%到128630.25%。仅一季度的净利润,就超过了公司2020年全年的营收5.09亿元。

所以说股市并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寸草不生,割韭菜也要看风向,当资本的镰刀对准了某一群体,往往要看这个群体中的投资者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修养,如果滴水不漏,或者及时察觉风向不对抽身,割韭菜也是割那些跟风和不明就里的人。

根据今年1月20日的最新统计,截止2020年底,中国股民投资者合计数量为1.78亿人,同比增长11.28%,2020年全年新增投资者数量为1802.25万人,比2019年增长36%。但另外一份数据则显示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增长更为明显,从2015年的2.4亿人增长到了2019年的5.3亿人,增速近2.2倍,而2020年这一数据突破了6亿人,增长到6.1亿人。这也就是说,中国按照当下的14亿人算,已经有超过40%的人口在互联网理财上注册了自己的账户,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从业经历和经验。

根据有关机构预测,随着实体经济的衰落,许多商铺和传统行业的凋敝,这一数据还会增加,这么多人都开始去理财,并且全国1\3的人都有了理财意识和理财需求,这说明什么呢?

只要打开某些财经新闻或者有关投资方面的报道,其中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无非就是:“这是取代房地产投资最好的项目,10年内这一项目将会让你实现财务自由”,诸如此类的报道和推荐,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理财,已成工作之外的另一个最可靠的收入来源,不理财,有可能失去更多。

回顾这些年许多理财顾问、投资分析师倡导的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都说中国目前的居民收入普遍提高,许多人手里都有了可观的可支配资金,而且随着投资理财的知识普及和人们对增加收入的渴望,理财确实已经成为普通人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也开始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潜在意识里不再排斥,反而有强烈的诉求和更高的期望值。

既然涉及到理财,就会有一系列的疑问和难题摆在面前,比如:投资理财是不是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行业经历,否则普通人很难把控?事实上,从一个资深投资者、理财师的角度出反,理财不见得有多高深的学问和常人无法企及的门槛,理财的难易和风险指数,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手头有多少可用资金,有多高的收益期望。

以往的传统观念都是余钱存银行,这样最稳妥,但几年、几十年下来,发现存银行的利息非常低,只有年纪相对较轻的人,才会把钱放余额宝或者直接拿去放某个金融平台,要么就是去买基金或者较为稳妥的“慢股”。在2020年新增基金用户中,30岁以下的90后基金用户已经占到了一半,可见理财对于年轻人已经非常普遍。

理财界有句至理名言:“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即使拥有博士学位,也难以摆脱贫穷。”一个高收入的工薪阶层,哪怕月薪到了几万,但如果突然失业或者收入中断,那再高的收入也是枉然,一旦没有生活来源,后果可想而知。不管是个人、家庭、企业还是团体,一条现金流的风险高过两条现金流,只有一项盈利的收入,现金流必定很糟糕。

以当前银行的利息来算,10000元存死期一年,利息为200元,如果选择理财,收益可能达到1000,但如果这个数字是10万,那收益有可能是10000元。只要是余钱,都可以做不同的理财尝试,但前提是一定要安全、稳妥,不要盲目跟风和只图高利率,最后陷入高风险的陷阱。

手里面的钱大概都是一样,但观念转变,方式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的效果。再说,不理财,又有什么更好的赚钱方式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