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全球崛起的历史性拐点上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鲁明量化全视角,作者:丁鲁明 吕娟

中国崛起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机械设备行业将持续受益并为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核心结论

“制造强国”崛起不可阻挡,高端装备稳步发展

在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C端、B端、G端需求的持续提升,以及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全球崛起的历史性拐点上。而由于中美关系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关系具有明显差别,贸易摩擦只会进一步坚定“中国制造2025”的决心。机械装备作为制造业先行者,将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东风乘势而起,在全球市场纵横捭阖。

机械设备行业的两条投资主线

中国崛起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机械设备行业将持续受益并为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主要有两条主线的投资机会:一方面,工程机械、油服设备、工具五金已经实现进口替代,正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机器人、机床、激光产业链、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公司受益于庞大的母国市场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与进口企业的角逐中将稳步实现进口替代,享受行业上行和市场份额的双重红利。

中证细分机械指数:成长风格突出,集中电新及机械

中证500成份股平均流通市值707.25亿元,其中流通市值在50至300亿范围内的股票数量占比42%,权重占比11%。其成份股市值、行业分布集中于机械设备,一级行业集中于机械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其中机械数量占比32%,权重占比28.09%,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数量占比50%,权重占比60.05%。成分股风格方面,成长占比最高,个数与权重比例均超过60%。2019年Q3以来,中证细分机械指数的ROE和毛利率快速修复,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自2020年来也重新上升。自2013年以来,中证细分机械相比大部分其他指数保持着较高的收益风险比。

风险提示:历史统计规律不代表未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指数波动可能产生阶段性亏损;本报告对特定基金产品的分析不构成投资推荐。


一、“制造强国”崛起不可阻挡


1.1“制造强国”崛起不可阻挡,高端装备稳步发展

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起点,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2-2011年,我们称之为“制造大国”阶段,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物美价廉。这个阶段我们制造业更多是“走量”,在新技术上更多是模仿、跟随策略。

第二阶段,2012-2016年,即“供给侧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行业经历了或主动或被动的出清过程,很多小企业退出市场,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优化。

 第三阶段,2017-至今,我们称之为“制造强国”阶段,2020年是真正的新起点。一方面,在贸易摩擦、实体清单等外部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寻求突破,加大研发投入,追赶国外优秀同行;另一方面,我们不但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还因为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相比海外,中国制造业供应体系有更好的保障,促使我们不仅在国内市场部分实现进口替代、国产份额提升,还使得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获得预期之外的提升。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份额提升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2020年,将是中国由“制造大国”逐步实现“制造强国”的新起点。

我国会进入“制造强国”阶段,其实是发展的必然,以下从三个维度加以诠释: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红利——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预计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就业人员总数将继续降低。这会促使人工替代类的设备渗透率长期进入上行阶段。

第二,C端、B端、G端的需求持续提升。(1)品质生活深入人心,C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要求制造企业投入更多的高端设备用于生产制造,从而拉动高端设备的需求;(2)经历了供给侧改革,制造业集中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B端客户自身从竞争格局角度出发,也会主动采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强竞争力;(3)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愈发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G端)都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技术不落后,持续推动新能源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制造业标准升级。综上,C\B\G端三方共同助推高端设备的持续发展。

第三,外界压力之下,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之举。贸易摩擦与实体清单背景下,卡脖子设备与核心零部件急需突破,目前国内制造业已经形成注重研发与自主创新的氛围,为制造强国打下基础。

1.2中美贸易战异于日美,高端制造势在必行

自2018年以来,中国和美国贸易战摩擦频繁,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战备受关注。回顾历史,美国301条款上一次的大规模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时期。

1.2.1 日美贸易摩擦的过程梳理

       1960—1990年,美国和日本之间集中出现了七个回合的贸易摩擦:纺织品战(1968—1972)、彩电战(1976—1977)、钢铁战(1976—1978)、汽车战(1979—1981)、汇率战(1985)、半导体战(1987—1991)、结构性障碍(1989—1994)。引发贸易摩擦的领域从轻工业、重化工业演变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金融、宏观领域。相对应的,贸易摩擦的解决手段也从1985年前的强制性关税、配额、自愿出口限制为主拓展到1985年后的汇率调控、自愿进口扩大、开放市场。

总的来讲,美日贸易摩擦在20世纪60年代初起始,70—80年代升级,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白热化阶段,最终于90年代中期后以日本经济步入衰退期而逐渐缓和,持续时间长达三十余年。

1.2.2 贸易战对日本的影响仅为短期作用

如果以美国对日本的货物贸易逆差变化作为贸易战效果的表征,从美日摩擦的30年历史表现来看,集中的贸易谈判对美日贸易逆差的缩小确实起到一定的短期作用,作用时长仅为1—3年。表面来看,美国通过贸易谈判强制性地限制贸易量在短期内能够改善贸易赤字,但导致两国贸易差额变化的长期驱动因素应是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美日贸易战期间,虽然每一回合的贸易谈判都拉动美国贸易逆差阶段性下行,但其总体仍呈上行走势。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当属1985年广场协议:

       (1)引起日元阶段性的升值在1980—1990年。

       (2)日本出口下降,对美贸易顺差缩小。

       (3)日本经济增长受到短期冲击

总体看,我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日美贸易战对日本经济增速的影响是短期的,且从时间段上来看并没有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

事实上,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日元升值压力下日本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而贸易战只是一个导火索。“广场协议”之后的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日央行先后5次下调利率以防止通缩风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日本股市和房价大涨。

1.2.3 中美关系不同于日美,高端制造前景向好

从政治角度来讲,中美关系与美日关系有本质的区别。日本作为美国的保护国,在贸易争端发生时往往主动和解,而中国的态度则更为独立自主。汇率方面看,贸易战只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导火索,元凶在于日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对于今天的中国,即使人民币汇率最终也遭到美国干预,只要我国采取独立、合理的货币政策,并坚持产业升级,中国就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综上,由于中美关系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关系具有明显差别,因此中美贸易战与日美贸易战缺少可比性。美国贸易制裁措施对中国的影响将是短期、有限的。纺织、低端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等多数两国互补性较强的行业受影响将比较小,对于短期影响更多的高端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少数中美两国具有竞争性的行业,长远来看只会进一步坚定“中国制造2025”的决心,高端制造发展前景依旧向好。


二、制造崛起装备先行,两条主线选择标的


2.1主线一:已经实现进口替代,正走向全球的工程机械、油服设备、工具五金

2.1.1 工程机械:水到渠成,海外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a)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KHL集团数据,2019年全球TOP50工程机械公司总销售额为2042亿美金,有史以来首次突破2000亿美金,同比增长10.33%。从区域分布来看,北美、中国、西欧、日本、印度为全球最要的工程机械市场,2018年合计市场规模占比75.3%。但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机械市场规模和占比正在逐步提升。

(b)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海外布局逐步完善

大力发展海外经销商渠道。

海外收购兼并,获得技术与渠道资源。这些收购兼并,有利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吸收欧美企业先进技术,共享供应商和渠道资源,加速渗透海外市场。

外延+内生,拓展海外生产基地。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

(c)后疫情时代,中国工程机械有望加快供应全球

我国工程机械出口规模不断增长,一带一路国家成为主要市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的影响下,我国工程机械出口规模在2017-2019年实现了连续大幅度增长,2019年已经达到244亿,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工程机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6.09%,占出口总额的44.4%。

中国工程机械出口对日韩挤兑效应明显。2018年以来中国部分工程机械的出口规模稳中有升,而日本和韩国则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国内疫情管控得力,供给稳定,中国挖机海外份额提升。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产品竞争力较好,另一方面是中国疫情控制得当,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供给稳定。而欧美竞争对手受到疫情的干扰,产能有所下滑,某种程度上疫情促进了中国工程机械在海外市场的渗透。        

2020年海外工程机械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未来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一带一路国家可能会推出刺激政策以对冲疫情的影响,从而拉动其工程机械需求,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率先受益。

RCEP签署,降低15个成员国的关税和减少标准壁垒,有利于加快我国工程机械出口。

2.1.2 油服:中国钻完井设备企业进入北美市场大势所趋

美国油服市场是中国的2-3倍,低油价将加快电动压裂车进入美国市场。低油价将加快国产压裂设备进入美国市场,主要因存活下来的北美页岩油公司将更注重对成本费用的管控,国产压裂设备具备更高的性价比,将加快进入北美市场。

电动压裂泵替代传统压裂车是一种趋势,国内压裂车企业享有先发优势及制造优势,将有助于打开美国市场。预计北美市场压裂设备年更新需求200-300万水马力作业,年需求量是中国市场的2-3倍左右。另外,北美压裂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更加分散,市场份额最大的NOV也仅只有24%,也有利于国产压裂设备进入美国市场。

2.1.3 工具五金:海外需求旺盛叠加跨境电商渠道畅通,中国企业竞争力优势凸显

工具五金终端需求叠加渠道补库,2021年需求旺盛。2017年全球手工具及电动工具市场销售额约为590亿美元,2018年全球手工具及电动工具市场销售额约为630亿美元,同比增长6.78%。

2020年以来美国已开工新建私人住宅数量在快速增加,2020年Q3同比增速达到11.86%。而新建房屋与工具五金需求高度相关,并且欧洲和北美市场合计占到工具五金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同时,美国工具五金零售市场销售持续火爆使渠道商库存已创下历史新低,但截至3季度末渠道商只能略微提高了他们的库存水平,欧洲也与此类似,判断2021年工具五金渠道商将迎来补库存需求。

中国工具五金企业正从ODM转型品牌商。海外厂商具有品牌和渠道的优势,国内厂商的优势则在于完整的供应链。

跨境电商新赛道出现,国内厂商或能弯道超车。最近五年内跨境出口电商份额占比始终在80%左右。同时跨境出口电商的零售业务增长快速,同比增速虽有下降但还是保持着10.64%的高增速。中国跨境电商背靠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和良好的地区分工,具有十足的先发优势。

2.2主线二:母国市场庞大,受益产业

升级持续快速增长:机器人、机床、激光、

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

2.2.1 行业景气回升叠加产业升级持续推动下游需求增长

新冠疫情对制造业冲击不亚于金融危机,但是本轮制造业实力大为增强,修复迅速。

大型企业PMI持续多年领先,在疫情后恢复更快。

大型企业疫情后国内外订单表现优于中小型企业,潜在营收增长能力更强。①从国内订单来看,大型企业疫情后订单反弹明显:2020年3月PMI新订单指数就已经达到了53.20%,其后一直保持在荣枯水平线以上。②从出口订单来看,大企业出口订单整体上恢复更好:国外疫情爆发晚于国内,出口订单恢复主要从7月以后,其中大型企业2020年8月-2021年2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值为51.57%,中小型企业分别为49. 16%、46.09%,整体上低于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更高,将成为未来投资扩产的主力军。疫情以来,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保持在较高水平,2020年3月-2021年2月大型企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达到59.94%,同时期中小型企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6.99%、54.18%。

“去杠杆”和贸易摩擦使得中小型企业亏损更明显,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改善,大型企业将可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现强于制造业整体,高端装备设备需求持续增长。2018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与制造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差距明显扩大。

高端机床在本轮制造业投资中受益更加明显。综合来看,本轮制造业投资有别于以往,大型企业是主角,高技术是核心,反映了制造业竞争格局持续优化,产业持续升级。

2.2.2、工业机器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

(a)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对比发达国家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2014-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35万台。

降本提效驱动之下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实现长期增长。当下贸易摩擦叠加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控制,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人口红利消失的阶段,自动化浪潮不可阻挡,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长期前景可期。预计2020-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分别可达162、172、182亿美元。

分地区来看,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从2019年的全球前十五个重要地区的装机量来看,以中、日、韩为主的亚洲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过半。

中国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中2019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超14万台。2012-2017年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工业机器人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模式特征,从集成到本体到零部件,多点开花、阶梯追赶,中国在201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消费市场,反映的是全球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的扩张与升级、以及国内顶层规划的远见。

对标发达国家,中国机器人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78.3万台,计算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74.78台/万人,远低于IFR统计数据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b)机器视觉等技术进步将推动工业机器人快速放量

降本提效为工业机器人大范围应用的长期驱动力,看好工业机器人未来的放量。目前整体来看,工业机器人在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中渗透率较高,比如汽车与3C,两者在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中合计占比超过50%。原因在于一是行业标准化程度较高,属于单件大批量制造;二是这两个行业都属于大体量的制造业,本身能够容纳的工业机器人空间也比较大。

当前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整体偏低主要受限于机器人视觉不发达、准确率有限以及通用程度低等问题。

(c)制造业投资回暖拉动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制造业投资复苏,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回暖。2020年3月开始,工业机器人产量当月同比增速呈现上升态势,6-10月平均增速达到34.2%,4月后累计同比增速持续提升,10月累计同比增长已达到21%,预计全年累计同比将有显著增长。

2.2.3 机床:高端机床需求不断增长,竞争格局优化

(a)未来机床将向高端化发起冲击,高端机床需求持续增长

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由2019年底的38.8%迅速增长至2020年12月的45.55%。

在近年来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金属切削机床均价逆势增长,2020年在产量增长的情况下价格有所波动但是不改整体波动态势。

       (2)行业竞争格局优化,民营企业迎来发展良机

国有企业:“十八罗汉”时代落幕,竞争格局优化:以“十八罗汉”为代表的国有机床企业时代逐渐落幕。国有机床企业市场份额下降。

外资机床、跨国公司仍具有一定优势:国际龙头数控机床厂商在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仍然具有领先优势。

在规模和总体实力上,国内中高档机床企业与国际龙头数控机床厂商仍有差距。

以创世纪为代表的民营机床初露峥嵘:民营机床企业实力持续上升,主要民营机床企业机床收入占机床总消费量比重呈上升态势。在借本轮制造业投资长景气周期,有望提高国产数控机床在中高端领域的份额,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2.2.4 激光产业链:降价未止,应用渗透率持续提升

(a)随着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进一步推进,降价仍未停止

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市场份额向国内企业转移。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基本实现国产化,中高功率激光器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国内外产品谱系来看,3kW-6kW连续光纤激光器与IPG等国外企业在产品线上高度重合,预计未来价格会进一步下降。

(b)激光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切割和焊接设备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来,中国激光设备市场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近两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是2019年还是同比增长8.86%,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

激光切割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继续增长,渗透率继续提升。①核心激光器价格受国产化与价格战影响进一步下降,降低下游客户激光切割设备购买成本和使用的平均成本,激发市场需求;②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景气度回升,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拉动对激光设备的整体需求。

激光焊接设备市场对传统设备不断替代,规模保持增长。2013-2017年,我国激光焊接设备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CAGR达到46.27%。

激光焊接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更有优势。激光焊接技术独特的优势可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成为了动力电池厂商最优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上升,进而推动激光焊接设备渗透率提升。今年7月开始,新能源车产量同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其中10月同比增长达到94.10%。

2.2.5 光伏设备: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国内设备及综合解决方案型设备商崛起

(a)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

十二五阶段,能源转型+补贴带动+扩大内需,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向上;十三五阶段,光伏发电由加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阶段,进入全面平价时代,收益稳定可控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叠加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光伏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新阶段。

(b)预光伏电池片:PERC+/Topcon/HJT三线并进,转换效率持续提升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永恒的主题,如何实现单瓦发电成本的最优化是光伏企业持续为之奋斗的方向。2020年,我们观察到多个HJT设备、材料厂商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单GW的HJT设备投资已降至4.5亿元以下。我们认为未来仍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2)量产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4%-24.5%之间。预计HJT转换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至24.5-25%左右。

(c)国内设备厂商领先全球,综合解决方案型设备商出现

 如果说在Perc电池片时代,国内设备厂商实现了模仿-追赶-平齐-超越这个路径的话,那么在HJT领域,可以说国内设备厂商完全实现了全球领先。一方面,本身我国在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的位置,产业链的聚集进一步推动了设备厂商的发展;另一方面,光伏行业是极度成本敏感型的行业,而国内设备厂商通过研发环节的持续进步、制造环节成本的持续压缩,使得国内设备具有国外厂商无法比拟的性价比优势。

(d)设备厂商需求快速增长,部分厂商已拿到HJT规模化量产的设备订单

从实际订单进度来看,预计全行业2020年有3-4GW异质结订单落地,100GW左右PERC订单落地;而2021年HJT落地订单有望达到10-15GW;PERC落地订单有望超过70GW。考虑到从订单到收入确认需要2年左右时间,大部分设备公司未来2-3年的业绩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2.2.6 锂电设备:国产设备具备全球竞争力,受益中欧动力电池产能建设

(a)欧洲电动化趋势不可阻挡,动力电池缺口巨大

欧洲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新冠疫情不改电动化趋势。欧洲通过税收减免和购买补贴,刺激新能源车需求,疫情期间进一步加码支持力度。

在欧洲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动力电池长短期供给缺口始终存在:

 短期缺口:近年来多家车企因动力电池短缺造成电动车停产或减产,一方面因为疫情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电池配套产业链薄弱。

长期缺口:全球主要汽车厂商纷纷发出了清晰的电动化目标,对动力锂电池的长期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假设2025年欧洲电动车渗透率为20%,纯电动车单车带电量在2025年达到75 kWh,届时欧洲对电池的需求为204GWh,而2019年欧洲锂电池产能仅有10GWh左右。

全球主要锂电池厂商都加快了在欧洲的布局。例如LG化学、宁德时代等。

(b)国内龙头电池企业产能建设方兴未艾,设备需求将迎来长景气周期

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136.7万辆,渗透率仅5.4%,判断产销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将由GWh迈向TWh。按1.5亿/GWh投资强度测算,仅完成目前规划产能,将带动锂电设备2112亿,假设5年完成投资,年均锂电设备需求422亿元,锂电设备有望开启长景气周期。

(c)国产锂电设备竞争优势显著,受益锂电池产能建设

核心设备环节竞争力对比方面,我们通过对比海内外主流涂布机和卷绕机设备性能参数,来分析国产与进口设备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差异。国内涂布设备并没有落于下风,替代只待时间验证。在中段核心设备卷绕机方面,国产龙头企业设备已经超越了日韩设备。目前先导智能卷绕机性能已经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龙头产品。先导智能卷绕机已逐步开始替代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比亚迪、 LG、松下(特斯拉)和三星等国内外锂电池生产企业所采用的日韩设备。

2.2.7 半导体设备:下游景气度回升,设备厂商乘风而起

(a)设备需求:国内外行业持续景气,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规模将达700亿美元

受益于下游消费电子等行业的高景气,预计未来两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实现持续扩张。分领域来看,存储领域将成未来半导体设备规模扩张重要驱动力。分地区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在2020-2021年期间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最大市场。受益下游资本支出增长以及行业进入上行景气周期,全球主要半导体设备供应商营收、净利润增速重回增长轨道。

(b)设备供给: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持续,展望未来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实现跨越式发展。国产半导体设备海内外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19年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在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2019年国产设备国内市场份额提升2.37个百分点,说明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进行。

但也要注意到,虽然国产半导体设备突飞猛进,但其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首先,2019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国内市场份额尚不足20%,仍处在较低水平;其次,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统计口径种包含了晶硅太阳能电池片设备,而SEMI的统计口径以WFE为主,所以市场份额有一定高估的成分;最后,放眼全球来看,一方面我国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还不足5%,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三、中证细分机械指数投资价值


3.1指数的编制

中证细分机械设备产业主题指数发布于2012年4月11日,是由中证全指样本股池中剔除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在沪深两市A股后20%的股票后,选取机械设备产业主题中过去一年日均市值排名前50的股票组成相应主题指数样本。一般情况下,中证细分机械设备产业主题指数样本股每半年定期调整一次,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3.2中证细分机械指数特点:成长性突出,行业覆盖均衡

3.2.1、市值分布:聚焦机械龙头,估值相对合理

从市值分布角度看,截至2021-2-26,中证细分机械成份股平均流通市值707.25亿元,其中流通市值在50至300亿范围内的股票数量占比42%,权重占比11%;流通市值在300亿元以上的股票数量占比58%,权重占比为89%;同时,从分布角度来看,指数成分股的权重主要分布于300亿以上的大市值区间。

从估值分布角度看,截至2021-2-26,中证细分机械成份股平均估值49.04,其中PE(TTM)在100倍以上的股票数量占比12%,权重占比22%;在50-100倍的股票数量占比20%,权重占比40%;在30-50倍的股票数量占比10%,权重占比14%;在0-30倍的股票数量占比32%,权重占比35%;PE(TTM)为负值的股票数量占比6%,权重占比4%。

3.2.2、行业分布:集中设备制造,成长风格突出

从行业分布角度看,中证细分机械指数的成份股覆盖8个中信一级行业,14个中信二级行业,一级行业集中于机械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对比成份股来看,机械数量占比32%,权重占比28.09%,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数量占比50%,权重占比60.05%;中证行业分类下中证细分机械指数均在工业行业类别下。二级分类下权重占比不低于15% 的行业依次为工程机械II、新能源动力系统、电源设备,前三大二级行业合计权重占比达到63.73%。

从风格分布角度看,依据中信风格指数可以将中证细分机械的成份股分成4大风格。对比成份股来看,中证细分机械成份股主要集中在成长、周期两大风格,成份股数量均超过30%,合计个数占比达到96%,权重占比达到97.63%,其中成长风格占比最高,个数与权重占比均超过60%。

3.3业绩表现:超额收益稳健,波动率低

从年度表现来看,中证细分机械在2020年相对其他主流指数存在大幅度的超额收益。累计来看,中证细分机械能够大幅跑赢创业板指外的大部分主流指数,累计超额收益均在50%以上,月度胜率在50%左右。

从其他绩效指标来看,中证细分机械指数从2013年以来Sharp率为0.569,年化收益12.55%,仅次于创业板指,与其他指数相比展现出明显的优势。Sharp比率越大,指数的单位风险所获得的风险回报越高,意味着中证细分机械指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也普遍高于其他指数。

3.4盈利及估值:成分股盈利持续上升,估值具备吸引力

从2019年Q3以来,中证细分机械指数的ROE和毛利率快速修复,即使在2020年H1疫情影响下仍然维持上升态势;此外,经历一轮库存周期后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自2019年Q1以来逐步修复,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自2020年来也重新上升。

从中信一级行业估值分布情况(截至2021-02-26)来看,机械行业PE(TTM)在29个中信一级行业分类中排名第12位,PB(LF)排名同样也是12名。考察近年来机械行业PE(TTM)走势,截至2021-2-28,机械行业PE(TTM)位于均值下方,负一倍标准差上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