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储能产业序幕开启,大赛道将迎高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信证券研究,作者:宋韶灵 董雨翀 华鹏伟

电化学储能过去五年处于低基数的萌芽期,多因素推动下,即将进入从0到1爆发拐点。

储能产业过去几年处于0-1的低基数发展初期,2020年以来,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能源发电和电化学储能成本快速下降、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储能产业链中游制造的电池、逆变器等环节,类似电动车电池、热管理、电控等供应链,中国企业具有技术、成本、快速响应等优势,未来随着电化学储能需求的爆发,有望形成很强的全球竞争力。推荐兼具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储能设备龙头,电池端:推荐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恩捷股份、德方纳米等,逆变器端:推荐享受行业快速成长红利的阳光电源,关注固德威等。


储能产业大势所趋,电化学储能潜力巨大


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变革时代,能量储存不可或缺,储能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储能主要分为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热能储能、储氢等。当前抽水蓄能占比90%以上,但逐年下降。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池储能,具有很好的空间及环境适应性、响应快速、功率和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受益近年技术和规模驱动成本快速下降,有望成为未来储能的主流路线。截至2020 Q3全球/中国电化学累计储能装机中锂电池占比90%/85%,而2020 3Q全球新增投运、在建、规划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基本为锂电池。


市场蓄势待发,2025年规模超千亿


电化学储能过去五年处于低基数的萌芽期,多因素推动下,即将进入从0到1爆发拐点。

国内市场:1)政策端:中央2020年提出“30•60”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近20省出台鼓励新能源配储能。2)需求端:风光LCOE十年降40%/80%,当前约0.35 RMB/kWh,平价时代到来,打开新能源配储需求空间。3)供给端:锂电池系统成本六年下降72%,现约700-800元/kWh,收益率改善。

海外市场,两因素促进用户侧需求快速增长:1)高电价、高峰谷价差,成本下降驱动光储经济性;2)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型电网不稳定等。

截至20Q3,全球电化学储能与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功率之比仅0.8%,相比于10%的配储比例空间巨大。我们测算,2020年电化学储能约23GWh,2025年合计100-170GWh,中性预计2020-2025年CAGR 28%,2025年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而整个储能设备(电池、逆变器、EMS、BMS等)市场空间有望超1500亿。


锂电、逆变器价值量最大,有望率先受益


储能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下游运营商。中游储能系统,锂电池/逆变器环节价值量约占60%/20%。目前参与储能设备的主要有三类:1)电池企业;2)逆变器企业,如阳光电源等;3)系统公司。发展初期,集中度低,格局未稳,2018/2019年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CR10约为42%/65%,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且2019年相比于2018年储能技术提供商、逆变器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均有较大变化。行业即将爆发,锂电、逆变器价值量大,有望率先受益。


商业模式持续创新,产业链有望形成全球竞争力


储能商业模式从最早合同能源管理逐渐衍生出租赁、共享、代理运营商等模式,核心是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增加收益。储能市场开拓短期看渠道,中长期看,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获利,具备投资品属性。当前,中游设备增长确定性跟高,例如,电池环节,技术成熟、寿命更长、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是首选;逆变器方面,同样兼具成本、技术、响应速度等优势,有望打破海外竞争对手的客户壁垒。这些环节的发展进步,有望推动中国储能产业链形成全球竞争力。


风险因素


电池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可再生能源装机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新储能技术颠覆。


投资建议


目前储能产业处于0到1爆发阶段,锂电池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下降利好供需两端,“30•60”目标下料将享受政策红利。储能产业链中游制造的电池、逆变器等环节,类似电动车电池、热管理、电控等供应链,中国企业具有技术、成本、快速响应等优势,未来随着电化学储能需求的爆发,有望形成很强的全球竞争力。推荐,电池环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恩捷股份、德方纳米等;逆变器环节:阳光电源,关注固德威、锦浪科技等;系统环节,建议关注永福股份、科士达、派能科技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