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恒生指数优化调整,这些板块竟是最大赢家

现行成分股格局将产生明显变化

在昨日港股盘后,恒生指数公司宣布恒生指数优化咨询结果,5月开始生效,包括5大方面重大改革:

相对于此前披露的征询意见中的建议,落地的结果还是有部分区别,包括成分股数量增加超预期,原本期望取消合资格候选成份股最少上市时间限制但落地是缩短至3个月。

这一次变化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目前,恒指的成分股在上周五新纳入阿里健康、龙湖集团和海底捞这3家公司后,目前总数量也仅有55只,如果在明年中增加至80只,意味着有即使排除被调出的都至少25只标的会有幸被新纳入。

依据目前恒生指数的纳入标准,目前达到条件但还没有纳入的(剔除近期被踢出的)的公司数量其实还有很多。再加上现在新上市制度下,有越来越多大型的独角兽以及在港二次上市的公司,这意味着这增量标的空间还是僧多肉少,候选公司为了出圈还会竞争激烈下去。即使是以后放量到100只,也是明显不够分的,但总好过之前的只有50多只上限。

这种情况下,谁会成为幸运儿?

第二,根据新标准,恒生指数成份股从现有的行业细分中再分类汇总成七个行业组别,目标是使每个行业组别的市值覆盖率不低于50%。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级综合企业被划分到了同一行业。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目前恒生指数行业权重明显分化,金融、资讯科技占比非常大,而同时原料能源工业及电讯、公用事业等行业的权重占比很小。如下:

如果按照新规中每个行业组别的市值覆盖率不低于50%的要求算,那么将会让现有的成分股格局产生很大影响。

按照恒生公司的模拟结果,在恒生指数成分股达到80只后,金融业会新增2只,资讯科技业会新增6只,非必需及必须性消费行业新增9只,公共事业及电讯业新增6只,医疗保健也新增7只,其他领域新增3只。

潜在新增数量越多,就越有更大的机会被纳入恒指成分股。

至于要维持20-25只香港本地成分股(目前约25只),因为基本上目前香港本地属性的上市公司没有新增的,意味着老一批香港股还能继续云淡风轻享受规则红利。

恒指如今成分股行业结构比例分化严重的背后是有些行业的单一超级市值公司占该行业比重大,如资讯科技行业;而有些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多但能被纳入的超级市值公司又少最终覆盖率过低,比如非必需及必需性消费行业。

医疗领域是其中一个奇葩。由于港股近年来大量高估值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其中包括不少动辄市值数千亿的医药独角兽,导致全部医药股的总市值市值体量巨大。粗略计算下来,如今港股包括药物、医疗、生物科技及医疗有关的行业公司有近250家,其中市值超过千亿港元的就不少于14家。

但目前的恒指成分股中只有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3家千亿级医药公司,导致恒指对医药行业的市值覆盖率低。

但新规下来的话,要保证50%以上的覆盖率的话,意味着会有7家增量医疗保健行业公司出来,并且这些公司市值都不能小(但又大不可能是来自同一细分领域的),目前恒指成分股里有了医药研发、创新药、生物科技领域了,其他细分领域应该会有比较多纳入机会。可以预计医药行业这一块的上位竞争会非常激烈。

对于权重分布,成份股权重上限由当前的10%降至8%,同时将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成份股权重上限从目前的5%提升至8%。

根据最新的恒指指数单张,目前腾讯在恒指的权重是11.01%,友邦是9.89%,汇控是7.39%,但尾部近半成分股的权重都不到1%,现行格局明显存在巨大分化。

这样的话,很可能目前权重过大的成分股将会因指数内“尾部”公司的权重增加而被拉低权重,同时,同股不同权和二次上市公司的权重占比也有望大幅抬升。

总的来说,这一次制度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存量的候选公司及将来新增的公司对能否耐入恒指也有了更明确的考核指标,也体现了指数的公平、平衡以及整个港股市场的代表性。

对于个股而言,能被纳入恒指成分股,好处自然是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以及后续的相关主动被动配置资金配置机会,进而享受到更好的估值待遇。

此外,恒指成分股作为类似港股通及其他重要指数的参考指标之一,尤其是被越来越多南下资金所追捧的港股通成分股,其含金量越来越高,好处不言自明,所以一直是众多上市公司的重要争取目标。

现在恒指的扩容,也意味着其他重要指数也肯定会继续扩容,所以这算得上是所有潜力上市公司的一个大改革红利。

但这并不是个一劳永逸的调整,企业本身如果被发现有问题,或经营业绩持续不给力的话,被踢出指数也个时间问题,所以,鲜花和荣誉不会是白给的,一切都要靠自身去打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