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2021卖股买房?

本文来源: 清友会,作者: 管清友

2021年中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仍然来自美国。

这是我们对2021年经济、政策、股市、楼市、债市、大宗商品以及外部环境的展望。这些展望,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但是,我们想强调的是,对于同样一个现象、特征,专业机构、资深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或者政府领导,视角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报告里对机构和资深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视角,也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观察诸多经济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股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一棵韭菜的视角去看待经济运行和市场变化,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机构。韭菜的自我修养的提高,很重要。

在楼市上,需要明确刚需、改善还是投资,同时根据自己的投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判断本地区楼市价格真实的变化,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配置上,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无法获得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青睐,因为管理普通投资者有限的资产规模成本太高,你也无法实现有效的跨品种、跨市场对冲,你必须依靠自己。

股市上不要轻易用杠杆,楼市上尽量用杠杆,期货市场要少碰。

能够有一定的投资收益最好,获得不了投资收益也是正常,因为普通投资者在市场上永远都处于弱势地位,这是无法改变的。正向那个段子说的:“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钱在自己手里贬值和投出去就要亏钱的矛盾”。

2021年中国面临最大灰犀牛来自美国;货币政策易紧难松,警惕货币政策转向;A股没有普涨机会,只有结构性机会,从估值驱动转向盈利驱动,机构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于普通投资来说,意味着没有太大的机会;2021年是房市大年,应该卖掉股票买房子,关注都市圈的核心房产;大宗商品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2021年中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仍然来自美国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资产,所以第一个方面先看外部环境, 2021年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市场来讲,最大的风险可能还是来自于美国,这就是个灰犀牛。所谓灰犀牛,就是你知道它在那,看着它正在向你缓缓地走过来,但几乎无法避开。

1、中美关系缓而不柔,平行世界趋势越来越明显

总体而言,有两种情况对我们挑战比较大。

一是美国现在应对疫情以及要处置国内的内乱问题,有可能祸水东移,这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经济会有不小的冲击。

二是虽然拜登和特朗普的特点不太一样,拜登是建制派,特朗普非建制派,但是拜登的打法更精细、更专业,因为他的团队更有经验和老谋深算。

2、2021年中美关系三大关键词:合作、竞争、对抗

但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这两方面。如果从我的角度理解,可能有三个关键词,合作、竞争与对抗。

目前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整,做一些改善中美关系的努力。现在美国国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国会暴乱刚刚平息,是不是可以认为特朗普就好像是当年苏联时期的叶利钦,他要组建一个新党,要成立新的组织,美国从两党要搞成三党?

这确实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水岭,对我们来讲当然有机会也有挑战。我仔细做了一点功课,从目前坎贝尔、罗森博格等涉及到中国问题的这些官员安排来看,他们确实更加有经验。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华的压力其实是在积累的,需要大家注意,这是第一个方面。这种压力如果想不到或者看得不是那么清楚,想一想2018年贸易战开启以后,对整个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市场的影响,大概就明白了。

对于我们来讲,它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就是风险系数在提高,资产波动性在增加,但我们不知道,也许是灰犀牛背后还跟着好多小的灰犀牛。中国未来10年可能同时面临四大陷阱,四个陷阱除了我们说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以外,我们要稳妥的处理好另外三个陷阱,都是跟美国有关系的。

金德尔伯格陷阱

第一个陷阱,我把它称之为金德尔伯格陷阱。现在全世界没有人提供公共产品了,抗击疫情这种事美国是不管的。中国发出倡议,美国也不接招。好在中国制造现在在支持全球抗疫,欧美无上限的宽松,跟中国制造正好匹配起来,当然对中国制造来讲也不算是个坏消息。但如何推动大国之间共同合作,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就像2008年中美联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一样,现在看这对两国来讲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个陷阱我把它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无论是从当年斯巴达城邦和雅典城邦的案例来看,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德国崛起过程当中遭遇到英语系国家的打压,我们能否跳开这种所谓的历史的窠臼呢?

萨缪尔森陷阱

第三个陷阱是萨缪尔森陷阱。全球化是好事,自由贸易也是好事,但自由贸易影响到这些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的时候,难免影响上层政治生态,美国现在政治生态的变化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全球化以后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副产品。所以我们看到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其实也已经出现了所谓的陷阱。

2021年不容乐观,当然比较好的方面是美国现在在应对国内的疫情,处理国内问题,没有时间关注中国的事情,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观察。


中国经济复苏领先世界,但大病初愈,仍需休养生息


第二个,我觉得中国经济肯定是领先世界复苏,但是也要注意,即便我们出现了所谓2.3%的正增长,也大概相当于大病初愈,还需要休养生息。

统计数据已经公布了,我就不赘述了。我们的经济总量也首次突破了100万亿人民币,非常鼓舞人心。中国在疫情以后占全球的总量也在提升,我们经济总量占美国的比重也达到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过的比重。

经过计算,中国会比原来预想的会提前几年会超过美国。我们计算了两种情景,一种是提前2年,一种是提前4年。如果疫情比较严重,持续了四五年,中国可能在2026年就会超过美国。如果今年疫情相对稳定,疫苗发挥作用,中国大概会在2028年超过美国,大概是这样的节奏。但从人均水平、综合实力上来讲,特别是科技实力上,中国和美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我想在2018年贸易战以后,中国人是经过了热烈的讨论和相对比较理性的思考的。特别是2021年的经济复苏,我们始终要注意到一个现象,分化越来越严重,幸存者偏差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方面,股市特别好,大家热衷于炒股票,A股现在估值高了,我们可以炒港股,港股估值高了,我们再转战其他地方,基金发行持续火爆,基金经理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或者说重人力的这些行业企业,其实现在受到的冲击非常大。旅游、餐饮,包括现在的机场高铁站,又像去年疫情比较严重时候的状态,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所谓的幸存者偏差现象,最终很大部分没有反映到统计数据上,成绩来之不易,数据鼓舞人心,形势一片大好。但也要注意,这种复苏还比较微弱。所以我们看不同的数据,看经济学家搞投资与搞国际关系的人,或者我们与中小企业看同样一个数据,感触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论之。

1、2021年中国经济延续复苏,全年增速7%以上

对于2021年的预测,7%现在看都属于比较保守的,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的话,今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在8%。这一方面是得益于我们强大的韧性,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另一方面得益于低基数,去年的基数比较低,去年前低后高,今年前高后低。也跟2020年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的宽松政策、对冲政策有关系。所以实事求是地讲,要看到我们的优势,还要注意到存在的问题。

2、中国经济复苏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并没有表面那么美好

新常态就是在经济下台阶的过程当中能够稳步地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能够有更多的亮点,实际上会发现确实亮点不少,但是如果从三驾马车这个角度,从股票市场反应这个角度,会发现我们的结构转型远远没有完成。

三驾马车2020年主要得益于出口,出口除了得益于我们产业链的完整、中国制造的强大、中国控制疫情比较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外需释放。其他国家控制疫情的能力太差,只能买中国制造。出口部门就带动了中国工业生产,而出口部门跟国内的需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看到国内消费虽然比预期的好,但其实仍然维持了令人忧心的增长状态,全年负增长才是我们的隐忧,我们一定要看到挑战在哪里。消费恰恰反映了什么呢?疫情对中国老百姓中小企业的冲击,使得收入上不去,或收入增长放缓。所以我们最近在讨论一个问题,十四五期间是不是有必要搞一个收入倍增计划。

另一方面面临的问题,所谓分化是什么呢?2020年高端商品的消费特别火爆,豪宅、豪车、奢侈品,还有女士们经常去的一些医美场所特别火爆。我做过微观调研,和美国的情况一样,宏观政策一刺激,股市非常好,豪宅销售也特别好。

昨天朋友说了一个案例,越贵的房子越好卖。比如说好多朋友在香港或者在美国买一两个亿的房子,这些房子看起来很贵,但这笔支出在整个资产当中比例很小,有些人却买三五百万的房子就觉得自己负担非常沉重。从资产这个角度来讲,越贵的房子越好卖,这是个非常扎心的结论,但事实如此。

所以一方面我们的消费令人忧心,另一方面豪宅豪车销售特别好。我只是做过微观调研,我跟宝马和奔驰的两个大中华区的老总都聊过这个事,他们说感谢中国市场,宝马和奔驰去年销售都创新高,医美行业去年业绩也特别好,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我们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或者新旧周期转化的过程当中,股票市场上不同板块之间的这种走势,包括基金的选择,其实是大家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票。


政策宽松的边界和资产泡沫的极限仍在相互博弈,通胀是决定因素 


1、2021年实体经济通胀预期升温,但整体压力不大

从通货膨胀这个角度来讲,目前来看通胀压力不大,最近小川同志也发表了相关论文,通货膨胀体系要重新构建、重新测算。老百姓感知到的通货膨胀,不仅仅一般消费品物价,要包含资产价格。但资产价格绝大部分不在CPI的统计范围之内,CPI统计跟住房有关系的只涉及到装修建材。

2、关注资产通胀风险,核心资产泡沫化值得高度警惕

从统计技术上来讲,要把资产价格纳入到所谓的CPI,是困难的。所以从传统教科书里CPI的含义上来看,中国明年的通胀压力不大,因为正好进入到一个猪肉价格下跌周期,生产上升周期,也就是说教科书里的CPI主要跟猪有关系。我们现在为什么觉得中国没法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不能光看CPI,还要关注资产价格。

如果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宽松政策还是PPI的推动,还是有压力,至少它不可能让货币政策更松,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预计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是全年最高,甚至高达10%,经济增速也是顶点,货币宽松也可能是顶点。回到大家关心的资产价格这个问题,既然增速从预期上来,已经看到一季度是增速的顶点,宽松状态基本上也是个顶点。这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负面的,预期差越来越充分了,越来越提前了。所以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段时间资金开始疯狂地涌向香港股市,因为A股已经很贵了。

我前两天发了一篇报告,好多人都不同意我的观点。我说2020年是股市大年,2021年是楼市大年,好多人说是不是不能炒股票了?不是这个问题,我待会详细地说我们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一线城市的房价明显的遥遥领先,大家看房价,不要只看统计局的数据,要看微观的数据。深圳、上海很多房子都涨疯了,认筹率极高,高到五六倍,买不到房子,也就是说核心房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化了。再看沪深300,上证50还有中证100,涨幅都非常高,由此可得出的股票核心资产泡沫化的结论。

就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来看的话,也能明显的感觉权益类资产有些泡沫化。再加上现在我们看到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反弹,意味着美国通胀率的走高,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无限宽松。我们知道二级市场一定要关注边际上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它二阶导数的变化。

美债收益率回升,是不是会引导资本流出呢?就像我们在2020年看到的,炒了那一波美国股市的反弹以后,好多钱又开始流向新兴市场,流向中国,这就是我们在7月份以后看到的人民币的升值,包括中国股市指数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不是会在今年一季度末就是一二季度交替的时候出现资金重新回流美国的现象,这需要我们警惕的,因为他们在中国股市已经赚到钱了。

现在已经有美国的一些大基金开始减持茅台了,茅台不是不好,再好它也不能涨到天上。我们仍然要拥抱核心资产,今年在吴晓波跨年上我也讲了逻辑。但是从节奏上就看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式,有的人抱着茅台从36块钱到现在,有的人是300块钱上车的,这就看你个人的选择了,这是从经济增长角度。


2021年货币政策易紧难松,信用上边际收紧,投资上要抢抓预期差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货币政策其实在2021年是易紧难松的,信用是边际收缩的。所以我们今年投资,特别是股票市场投资要抓预期差,这是个技术活。

今年股票市场肯定不如去年好干,当时有一个经济学家跟我讲过,他去年赚了大概50%,我觉得是平均数,中位数基金公司都赚50%。个人如果是个相对专业的投资者赚50%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去年到四五月份的时候,进入形势比较明朗的状态,基本上还是能赚到钱的。大部分是做不到抄底的,也不要抄,大部分抄底都是死在半山腰上,今年的情况会更难。

我指的是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原来我们在券商经常讲有结构性机会,这也没错,但是要搞清楚一点,这结构性机会不是讲给你听的,是讲给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听的,有结构性机会,对你而言意味着没有什么机会,对你而言风险大于机会。因为你不是专业的投资,你没有对冲工具,你没有跨市场的交易。

所以今年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肯定是不会像去年闭着眼睛买就赚钱,那也不是你的本事,你也千万别搞错了,认为这买股票都是因为专业,错了,主要是因为估值提升,背后就是宽松逻辑,今年我觉得是会比较难,所以大家看为什么基金现在非常火,更多的人愿意提交给专业的机构去做。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今年肯定是难以宽松。而且我觉得从2017年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就走出了一条和欧美国家不一样的路。欧美国家其实事实上已经在实践所谓的MMT,就是说现代货币理论了,现代货币理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是不太被认可的,但是欧美国家已经没有办别的办法,中国还有办法,我们也不想这么搞。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货币传导机制和欧洲美国也不一样。所以国内现在有一些经济学家,有一些比较资深的前辈在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事,我现在是表示反对的。因为抛开金融市场,现在去谈货币政策是不行的。如果说我们再来一波大水漫灌,就像过去这十几年,09年、12年、14年,我从个人利益上来讲非常开心,但是对于国家来讲,不是什么好事情,是灾难性的,不能再这么搞了。

不能简单地说美国欧洲在搞MMT,就要跟他们学,人家都在放水,我们凭什么不放水,这会是我们的风险。我们的发展阶段,包括我们的货币传导机制,信用传导机制和他们不一样。

目前来看,中国货币当局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一个审慎克制的态度,我觉得这也是必要的。但我们也不是不放水,适度的放了一些,只不过我们的闸门松得小了一点。

所以2021年货币政策从流动性的一个角度来讲,相对于去年,股票实际上不如原来预期的好,再加上现在处在头部股票泡沫化的趋势当中。所以这种风格切换的迅速,以及资金转场到港股,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我们总结了几个中国央行现在的基本特点,目前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现在的管理当局官员基本可以用鹰派人物来形容,不主张搞特别宽松的政策,要防范风险,对冲经济的下行压力。

关于货币政策宽松后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我最近总结了几个词。

第一个是资本的狂欢和劳动的内卷。资本的极限扩张与劳动的逐渐内卷,这是个长期矛盾。

第二个是货币的扩张与资产的收缩资产在急剧地分化。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小盘股票真的跌到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怀疑人生。为什么大公司股票表现这么好,小公司反倒是遭人抛弃呢?做石油的干不过做酱油的,资产分化越来越严重。

第三个是物价的通缩和资产的泡沫,现在看货币政策,看通胀确实不能只看CPI,相当大程度上是看资产价格的。

第四个就是财富的集中和消费的分级。我刚才讲了消费的分级非常严重,拼多多的渗透率特别高,拼多多这样的企业它意味着什么呢?消费的降级。我们会发现财富的分化或者消费的分化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在多个场合也和很多同行建议,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脆弱群体的现金补贴是很必要的。


出清接近尾声,违约风险仍然不可小视


从2017年以后,我们一直在讲出清这个词,经济系统也好,金融系统也好,在逐渐地释放风险。今年的违约风险确实也不可小视,这是我们在过去几年讲的,包括在吴晓波跨年的时候,准备稿子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这几年就在讲这个事。

1、2021年处置金融市场风险的出清基本告一段落

2021年我觉得处置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市场的出清基本上告一段落了,今年可能是风险释放会接近尾声。当然还会有像去年四季度以来,AAA级国企违约的事,但基本上中国还是用市场加行政的手段在处置风险,自家的孩子自己抱,哪个省里出现这样的就是自己解决,绝不允许逃废债,“雷”基本上就被拆掉了。

所以我们开玩笑说这几年没踩过坑的都不算是高净值客户,没有人没踩过坑。高净值客户可投资产在几千万元规模的,都踩过坑。这几年的踩雷,在2017年以后,中国通过强监管和整顿,相当于释放了局部风险,避免了一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1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迟到的出清》,我们处置风险最关键的时刻就是这一年,是重要的时间窗口,当时还不知道贸易战。后来我们设想的是因为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边际收缩,资本流动带给了我们的风险,如果那时候不处置资产泡沫的话,意味着两头挤压。但没有想到其实18年是贸易战,其实想想也就是一年的时间,挺后怕的。

2、2021年仍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关注三大风险

2021年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风险是需要关注的,第一个疫情风险,疫情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去年年底的情况来看,不可小视。第二个就是数据风险,我们去年年底以后进入到省市县三级换届,现在这个事我也不好说的,太清楚,你自己琢磨。总体上来讲,前面如果数据有水分的话,肯定要挤一挤的,前面几年我们看到有很多地方水分挤得是非常明显的。新的领导上任以后,有些风险可能会暴露出来。第三个就是疫苗风险,如果疫苗有效,它对于经济会有影响。如果美国大规模地推广疫苗,那么它的生产可能会很快地恢复,原来由中国替代它的部分生产,可能中国人拿不到了,这个还需要观察。


IPO大跃进,股票持续供应,A股走向港股化


第六个,今年 IPO的速度仍然会加快,,而且我觉得证监会一直也在推注册制改革这个事情,加快向完全意义的注册制推进。说白了就是,股票的供应量在增加,相对于原来我们说股票的供应量在大幅地提高。我觉得这也是必要的。当然A股开始越来越有港股的特点了,就是分化越来越明显,其实现在已经看到了分化,头部股票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交易量,很多中小盘股票被逐渐地抛弃掉了。

1、A股过会数量及过会率大幅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其实我倒觉得这也是我们长期看好这轮资本市场的理由,注册制实际上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资产,只不过选择的难度加大了,去散户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在进行当中。我们研究过这段历史,成熟市场是怎么去散户的,都是亏出来的,要亏到你再也不敢自己去炒股票。

2、注册制初期将出现“超涨” 中长期两极分化

从目前看,能明显看到 IPO的速度非常快。大量的公司会上市,而且整体估值水平慢慢会恢复理性。逻辑很简单,资产增加了,速度加快了,我们越来越能看到性价比比较高的情况。

3、A股会越来越港股化、美股化

我觉得都不用中长期了,今年这种 IPO以后的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可能是一骑绝尘,有的可能就上市后名不见经传,慢慢地会成为我们在香港股市看到的那种仙股,所以我们觉得 A股会越来越港股化、美股化,进一步向头部的这些公司集中,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是如此。


A股有结构性机会,但对普通投资者风险大于机会


普通投资者认真读一遍,我是站在你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A股是有结构性机会,但这不是跟你说的,对你来讲基本上没什么机会。但是我相信我说了之后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炒股的热情。因为股票的魅力就在于此,你知道你很难赚钱,你还是愿意前赴后继的冲进来。

1、长期:风景仍在中国一边

长期来看,一个推力一个拉力,造就了资产市场的繁荣,我觉得是个确定性趋势,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错误。推力是零利率、负利率,中国也很难避免这种趋势。拉力就是注册制改革,红利在不断释放。但是我想提醒各位,注册制改革后,其实对于个人投资者风险是加大了的,股票的波动性更强了。另外今年还没有推,估计也就是两三年的事情,交易制度会恢复T+0、取消涨跌停、完善股指做空,这也是比较确定的。

2、短期:A股处于牛市后期 还有结构性牛市

这意味着对个人投资者风险加大了,如果你自己真的要单枪匹马,就像关云长单枪匹马的出来作战,要增强自己的专业度,所以我觉得系统地去学习交流是必要的。不然就像我举的那个例子,对一般的投资者你进入到这个股市大概就相当于你拿着大刀长矛进入到重机枪阵地,你拿着大刀要砍人,你很快就灰飞烟灭了。这是我们在今日头条上开了一个短视频的课里面举的例子,好多人不明就里说怎么能这么举例子。一定要注意这个市场风险是很大的,所以要不断提高我们的装备,就像打游戏你也得有装备。不能拿着游牧民族农工社会的武器来跟今天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机构去作战。

这个结构性机会在哪?这是我们从去年四季度中后期开始说的,从估值驱动到盈利驱动。估值驱动是什么意思?因为宽松,它估值自然上升,盈利驱动什么?我们当然要找盈利已经表现以及未来预期表现还不错的这些板块,这也是随着经济的恢复,A股的盈利水平确实进入到一个上行区间,这是从去年四季度中后期就开始讲的。

3、顺周期板块业绩改善明显

去年四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了,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基本上预期到了,企业盈利也会不错。在股市里头,我觉得这段时间的市场已经充分地考虑到了。好的经济预期,流动性的宽松以及企业盈利的改善,特别是上游企业的盈利改善,我觉得已经充分地考虑到了。

4、政策宽松的边界和资产泡沫化的极限还在博弈,警惕临界点

这个时候当然有的人是暂时避险,有的人是去寻找新的机构有可能抱团的板块,有的人是去寻找价值被低估的那些公司,就像好多人喊出来说卖掉金龙鱼,抄底中海油。

卖掉A股,抄底H股等等,这是不同的风格。我向来觉得这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有人愿意一年只做两个月的投资,甚至不做,有的人愿意频繁的交易。有的人是少林派,有的人是武当派。我觉得只要不练葵花宝典都可以,没有标准答案。

机构抱团本质的原因还是优质资产少,除了抱团又觉得暂时没别的可选。为什么买白酒买消费,因为没得可选,长期抱团肯定是不靠谱的。常识也告诉我们,集体行动这种抱团的集体行动从来都不可能永远维持。大概有几种情况会导致最后抱团瓦解,比如经济过热,流动性逆转,疫情不可控,风险偏好降低。目前看还在抱团,大家需要观察。

5、未来A股机构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A股的机构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整个资产管理市场是个蓝海,毫无疑问。所以我们经常讲的两句诗,一边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一边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金融投资踩的坑特别多,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真有钱,你的钱太需要专业的机构帮忙打理了。

6、十四五规划中的七大投资主线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十四五,还是我们考虑未来十五五,肯定是跟着国家战略去做投资。

无论是国产替代,还是技术进步,无论是国防军工还是绿色发展,其实国家战略都勾画清楚了。我更多的是建议用相对长远的眼光去看,而不是盯着下个月下个季度甚至明天,因为没人能看得清楚市场。


债券投资的机会更多来自于抓住流动性松紧的时间差


债券的一个判断,现在如果说预期经济一季度到了峰值,流动性也不会更松,债券短期维持震荡行情,可能比四季度或者说从2020年5月底以后的债券熊市会有所缓和。

1、债券短期维持震荡行情,社融拐点已至,静候机会

从配置上来讲的话,债券相对来说,投资性价比要比核心股票要好一点,这只是个短期的交易。因为对经济预期的判断基本上到了顶,现在债券投资主要是抓预期差。

2、信用债违约影响:短期有情绪影响 中长期出清是好事


2021是房市大年,对于很多人而言,应该卖掉股票买房子


第九个就是房地产市场,为什么我们说今年是个房地产大年,一线城市基本涨过了,现在是1.5线和二线城市开始涨,而且常识告诉我们,股票好的时候没有听说房地产不好的,尽管这是一个很令人扎心的问题。

对于有需求,并且有条件去买的投资者,需要认识到的是,房产是可以用杠杆的。

对大部分人来讲,股票是不用杠杆的,我觉得大家忽略了这个特点,我指的就是一般投资者,不是说专业投资者,他可以通过融资,他甚至可以做空,他可以融券,对一般的投资者而言,房产是可以用杠杆的。

1、房地产小牛市进入后半程 楼市继续回暖

每轮地产周期,宽松之下,地产无熊市,总体楼市应该还是会继续回暖。从宽松的传导路径来看,北上广深就不同步,一般都是深圳然后上海,之后是广州和北京。上一波是这样,北京这一波深圳涨过了,上海涨过了,广州涨过了,就剩北京了,这是从周期上来看的。

2、未来大趋势: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集聚

从房地产企业来讲,去年以来由于三条红线,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很多房地产企业需要现金,流动性出问题了,需要卖房子。这个时候其实给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当然分化越来越严重,同一个城市,上海有些板块认筹率极高,有些是无人问津。

今年我相信大家对于京郊的房子或者说北京周边的房子一定是有惨痛而清醒的认识。环京不是北京,是河北。尽管我们从公共政策上看,是有问题,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后还得三证合一才能进京。

从投资这个角度来讲,这波疫情对于环京楼市的打击挺大的。我们看到未来房地产的分化,投资房地产的风险越来越大了。但不是没有机会, 闭着眼睛买房子,这个时代肯定是过去了,那是过去10年,你也没闭着眼睛买房子,至少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大的趋势肯定是向几个大城市集中。


大宗商品牛市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但上游对下游的挤压也越来越严重


最后一个说商品,目前看可能会有一些分歧,因为判断美元走势非常困难,一部分人认为随着美债10年期收益率的走高,美元可能会回升,相对人民币会升值,这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觉得美元仍然处在一个弱势周期里,今年相对人民币会比较弱势,我目前还是觉得美元的走势仍然会保持弱势。

1、大宗商品大牛市是确定的,力度有三大决定因素

从供给、需求、美元这三个维度我不详细说了。我们觉得大宗商品现在看仍然是一个戴维斯双击,就是经济复苏,同时美元表现弱势。大宗商品的核心是石油,油价今年总体上应该是往上抬升的态势。我过去在石油系统待过,看油价特别难,石油公司基本不预测油价的,我们当时是在分析油价,但基本预测不准。商品我觉得今年应该表现比较好,特别是上半年。

2、大宗商品投资机会不及2016年,波动明显加剧

这样的话对中下游的挤压会延续,其实这种上游产品对中下游企业的挤压已经体现出来了,而且后果非常严重。我也做过微观调研,很多朋友跟我讲现在上游涨价的幅度太大了,以至于下游的利润都被上游涨价吃掉了,这并不是一个好事情,所以今年下半年确实有可能陷入到很多人都在担心的滞胀状态。从商品市场上来讲,至少在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应该还是不错,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是表现比较好。

3、黄金:全球宽松+利率下行+避险情绪 有保值功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