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紧握三条投资主线

2021年市场投资机会更多来源于盈利端驱动

作者:李湛 郑汉林

来源:湛述宏观

投资要点:

展望2021年,紧握三条投资主线顺势而为。随着疫苗推出,疫情有望逐步消退,其对于经济的扰动将逐渐减少,全球经济大概率步入复苏通道。伴随着这一过程,此前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有逐步退出的可能,使得板块估值上行空间有限。在外部环境方面,随着拜登当选,外部环境边际缓释,短期内对板块走势的影响或有所下降,但后期仍有可能出现利好因素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从国内来看,“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以及国家高层表态来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而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重点方向。此外,从盈利端来看,后疫情时期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推进,同时5G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尽管在线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有所减慢会对板块业绩增长形成拖累,但整体来看板块业绩有望保持增长态势。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盈利状况将成为2021年行业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从景气度出发寻找投资方向,把握5G应用与终端、云计算、半导体安全可控三条主线。

投资主线一:5G应用与终端。5G应用方面,随着5G网络不断完善和终端、用户持续增长,基于5G网络的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特性,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VR/AR等5G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5G终端方面,5G手机换机需求在2021年有望加快释放,推动5G手机产业链及手机周边相关产业发展。

投资主线二:云计算。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叠加在5G时代数据流量爆发,云计算产业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产业规模有望持续快速扩张。

投资主线三: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仍需持续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的逻辑仍将存在且有望持续强化。同时,“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半导体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利好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长期来看,国产半导体替代空间广阔,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和产业迫切需求推动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市场空间将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第一,5G应用有望迎来爆发,建议关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VR等细分领域。第二,5G手机换机潮加速,可穿戴设备持续增长,建议关注苹果产业链的核心公司和MEMS麦克风、SIP模块以及加工组装领域的核心公司。第三,云计算产业维持长期景气,建议关注IDC、SaaS、云安全等细分领域。第四,半导体国产替代补短板势在必行,建议关注国产化程度高的设备产业中的龙头公司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1. 回顾与展望:变与不变,紧握三条主线顺势而为


回顾2020年,可以看到两点显著变化对板块市场表现影响较大:其一是新冠疫情爆发,其二是中美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从两点变化带来的影响来看,新冠疫情显著打乱了原有的经济运行节奏,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低迷期,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与此同时,疫情催化下在线经济显著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加速推进,利好板块市场表现。此外,为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的负向冲击,国内外均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予以应对,国内更是推进“新基建”拉动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中美大国博弈方面,美国从经济、科技、政治等多维度遏制中国,对以华为、中芯国际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进行制裁,并对Tiktok、Wechat等应用进行限制,这进一步增强了国家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安全可控的决心,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趋势持续强化。除上述两点变化外,2020年仍还有一点未变,即5G产业趋势。自2019年5G商用开始,5G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当前时点仍处于5G产业的快速成长期,5G应用尚处于探索培育阶段,产业整体长期成长空间广阔,这为板块维持高景气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随着疫苗推出,疫情有望逐步消退,其对于经济的扰动将逐渐减少,全球经济大概率步入复苏通道。伴随着这一过程,此前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有逐步退出的可能,使得板块估值上行空间有限。在外部环境方面,随着拜登当选,外部环境边际缓释,短期内对板块走势的影响或有所下降,但后期仍有可能出现利好因素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从国内来看,“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以及国家高层表态来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而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重点方向。此外,从盈利端来看,后疫情时期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推进,同时5G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尽管在线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有所减慢会对板块业绩形成拖累,但整体来看板块业绩有望保持增长态势。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盈利状况将成为2021年行业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从景气度出发寻找投资方向。具体而言,建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投资主线:

第一,5G产业趋势下,5G终端与应用发展带来的投资机遇。一方面,5G手机换机需求逐步释放,推动5G手机产业链及手机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5G网络不断完善,基于5G网络的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特性,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VR/AR等5G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此外,随着5G终端设备数量增加,将显著拉动半导体产业的市场需求,促进半导体产业维持高景气度。

第二,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叠加5G时代数据爆发,云计算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受疫情影响,企业意识到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且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企业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生产经营的习惯,预计未来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快速推进。同时,在5G时代,数据流量爆发,数据存储、计算处理的需求激增。受益于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及5G时代数据爆发,云计算产业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产业规模有望持续快速扩张。

第三,中美大国博弈下的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趋势。尽管拜登当选后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短期内可能会边际放松,但遏制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态度并不会出现根本性改变。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仍需持续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的逻辑仍将存在且有望持续强化。长期来看,国产半导体替代空间广阔,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和产业迫切需求推动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市场空间将持续增长。


2.5G: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重点关注5G应用发展机遇


2.1.5G产业发展基础日趋完善,应用与终端爆发在即

5G网络通信标准进一步完善,网络特性显著增强。2020年7月3日,3GPP组织宣布5G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Release 16(R16)冻结。相较于2018年发布的R15标准侧重于满足5G网络的基本功能,R16标准则重在实现网络性能优化,围绕“新能力拓展”、“已有能力挖潜”和“运维降本增效”三方面强化5G网络服务行业应用的能力,增强5G网络的增强移动宽带(eMBB)和高可靠低时延(uRLLC)特性,实现5G网络由“能用”向“好用”升级,为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5G基站建设全球领先,5G网络实现地市级城市基本覆盖。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0年10月,国内累计开通5G基站数量超70万个,基本实现了地市级城市的5G网络覆盖,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在国家“新基建”政策推动下,预计未来3年内5G基站建设仍将持续快速推进,5G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提升。

5G用户与终端数量持续增长,助力5G应用发展。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公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9月,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累计5G套餐用户为1.78亿户,其中中国移动为1.14亿户,中国电信为6480万户。同时,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1-10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累计达1.24亿部。总体而言,5G套餐用户和5G终端数量持续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为5G应用发展奠定基础。

2.2.5G应用有望保持长期景气,把握产业成长机遇期

5G赋能社会数字化升级,5G应用产业有望持续景气。历次信息通信技术换代升级,均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性影响。5G网络具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和海量连接等特性,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显著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升级,人类社会将迈入万物互联时代,5G新应用发展将会使得企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更加智能便捷,显著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和消费品质升级。伴随着万物互联实现的过程,5G应用相关产业将实现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2030期间5G直接产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9%,5G间接产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4%。

5G应用爆发指日可待,把握产业快速成长带来的投资机遇。随着5G网络标准和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同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推动5G应用发展,预计5G应用相关产业将于202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相关产业规模有望大幅增长,建议关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VR/AR等落地推进较快以及未来成长空间广阔的5G应用领域。

物联网赋能社会数字化升级,产业有望持续快速发展。物联网是推动传统物理社会向数字化社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生活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5G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以及NB-IoT、Cat1等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网络体系趋向完备,驱动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国家政策支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叠加生产效率提升和消费品质升级的需求不断增加,物联网产业有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物联网终端设备连接数量及连接价值有望大幅增长。根据ABI Research数据,到2026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量将达到237.2亿台,较2019年的49.16亿台增长382.5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25.21%;同期内,物联网连接价值将达到523.4亿美元,较2019年的179.56亿美元增长191.49%,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6.51%。随着物联网终端设备出货量快速增长,产业链上游的芯片、传感器、通信模组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向好,建议关注芯片、通信模组等细分产业的龙头公司。

华为鸿蒙OS 2.0发布,助力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在物联网应用层面,产业发展面临着终端设备系统标准协议不兼容的问题,导致物联网产业规模发展进程较慢。2020年9月10日,在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鸿蒙OS 2.0版本发布。在2.0版本中,华为继续强化分布式设计,对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安全等分布式能力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持续强化分布式设计,鸿蒙OS 2.0分布式能力全面提升,这将有助于打破单一设备的物理空间限制,使得跨设备全场景应用更为便捷,网络安全有效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在华为鸿蒙OS系统分布式能力显著提升的背景下,不同设备之间的融合度将迎来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不同厂家IoT产品有望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国内物联网产业有望借助华为鸿蒙OS 2.0实现快速发展。目前,美的、九阳和老板电器将很快发布搭载鸿蒙OS的家电产品,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的厂商使用鸿蒙OS。同时,华为于9月27日发布了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鸿蒙OS在车机中的应用进一步落地,有望推动车联网加快发展。整体来看,华为鸿蒙系统有助于解决不同终端设备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将显著推动厂家IoT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力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制造降本提效,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制造深度融合的产物,具备智能优化、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安全稳固的特征,可实现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形成数字闭环,提高生产制造效率与产品良率,并通过发掘利用数据资源来推动研发设计创新和生产线改造升级,实现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助力工业生产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当前,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分析功能持续优化,同时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工业互联网产业呈现出融合应用日趋丰富、产业生态持续完善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在未来国内人口红利渐失、关键技术有效突破、基础支撑持续完善、宏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的背景下,国内工业互联网产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4年国内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25万亿元,较2018年0.53万亿元增长135.27%,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5.33%。随着工业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设备、软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将显著受益,看好相关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业绩快速增长。

汽车智能化发展提速,车联网产业有望加快发展。随着交通安全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消费者驾乘体验品质升级,叠加5G以及相关技术不断优化完善和政策大力支持,汽车智能化趋势呈现加速态势,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有望持续增长。根据IDC预测,到2024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达到7620万辆,较2020年的4440万辆增长71.62%,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4.5%;同时,到2024年,全球出货的新车中超过71%将搭载智能网联系统。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持续增加,产业链上游的芯片、通信模组,中游的路侧、车载等终端设备以及下游的运营服务、测试验证等细分产业均将显著受益,通信芯片、通信模组、路侧及车载设备市场需求有望大幅增加,相关产业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度。受益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张,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9550亿元,较2020年的2010亿元增长372.15%,同期内渗透率将达到77%,较2019年的24%增加53个pct。整体来看,车联网产业当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产业空间巨大,未来3-5年产业有望保持向好态势,看好通信模组、路侧及车载设备等细分产业龙头公司的市场表   现。

VR产业迎来“1到N”的发展进程,建议关注产业链上游的硬件设备零部件和软件服务供应商。VR产业在经历概念期与热潮期后,随着5G商用、VR技术逐步成熟以及主流厂商加快布局,于2019年步入快速成长期。同时,在新冠疫情期间,大众对VR的认知进一步加深,VR产业在房产、教育、医疗等商用领域显著发展,商用场景落地加快推进。整体来看,随着5G网络不断完善,VR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低分辨率、“眩晕”等痛点有望逐步解决,且在疫情期间社会公众使用VR的习惯被逐步塑造,B端应用逐步超越C端应用成为主流,以上因素驱动VR在商用领域快速发展。根据IDC预测,在商用VR内容方面,由于技术门槛更低和应用场景更为精准,未来B端企业围绕商用VR内容的投入有望持续增加,到2024年,中国VR市场企业IT支出规模将达到921.8亿元,2020-2024年期间企业对VR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5%。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未来三年VR产业规模有望大幅扩张,产业即将步入“1到N”的发展进程,产业有望保持高景气度,建议关注VR产业链上游的硬件设备零部件(显示器、光学模组等)和软件服务供应商。

    2.3.5G手机换机潮加速,可穿戴设备产业持续成长可期

疫情引致手机出货量显著下降,5G手机换机潮延后。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低迷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手机的市场需求,引致销量下行;同时,手机生产制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使得一些厂商产品供应推迟或受限,叠加疫情前期对线下销售带来冲击,这导致手机销量进一步下行。IDC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9.52%,中国信通院数据则显示2020年1-10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21.43%。

此外,5G手机换机潮亦受新冠疫情而延后。参考4G手机对3G手机替换进程来看,4G手机对3G手机的替换周期在1年左右,而2020年以来,5G手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5G手机换机潮进程不及预期。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1-10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为1.24亿部,占比为49.4%。

2021年手机出货量有望实现增长,5G手机换机潮加速。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以及生产生活回归常态,叠加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低基数效应,预计2021年手机出货量或有所增长。根据GFK数据,2021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16.54亿台,同比增长4.16%。同时可以预计的是,5G手机出货量有望大幅增长。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5.44亿台,同比增长95%,而高通预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达到5亿台,同比增长150%。

5G手机出货量中国占比高,建议关注苹果手机产业链中核心标的。Canalys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大中华地区5G手机出货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最高为56%,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整体5G手机的销量情况。我们看好苹果5G手机在中国出货量增长。一方面,5G换机潮背景下,尽管受疫情影响,5G手机换机潮延后,但并不代表5G手机换机潮不会到来,同时大量存量苹果手机用户存有5G换机需求,叠加电商、电信运营商、政府的购机补贴,看好5G手机换机潮带动苹果5G手机出货量增长。另一方面,根据IDC数据,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场中,华为、苹果的市场份额为44.1%、44.0%,二者合计超过88%,在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华为受美国禁令影响,高端智能手机产量受限,预计后续华为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可能会部分转移至苹果,推动苹果5G手机出货量增加。因而,在苹果5G手机出货量有望保持较好增长态势的背景下,苹果5G手机产业链有望显著受益于这一过程,建议持续关注苹果产业链中估值合理、成长性充足的核心标的。

功能品质升级驱动出货量提升,TWS和智能手表有望稳健增长。随着产品性能和技术升级,如TWS耳机实现主动降噪功能和生物传感技术进步,智能手表对健康指标的监测(如Apple Watch Series 6增加血氧传感器,可计算判断血液中的含氧量),可穿戴设备逐步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不断增加,产品出货量也随之增长。IDC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8620万部,同比增长14.1%,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未来随着算法技术迭代和传感器性能升级,用户需求有望进一步被更好地满足,更多的用户可能会尝试或更新设备,同时监测数据种类不断多样,为在运动、健康医疗方面拓展服务奠定基础,提升设备附加值,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整体保持稳健增长态势。Canalys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将达到3.5亿台,有望实现持续增长;同时,根据IDC数据,到2022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1.21亿台,2018-2022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3.7%。随着TWS和智能手表产业稳健增长,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及加工组装厂商有望显著受益,建议关注MEMS麦克风、SIP模块以及加工组装领域的核心公司。


3.云计算:万物云化时代渐近,产业有望维持高景气


3.1.疫情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叠加5G发展,驱动云计算产业发展

疫情期间,在线经济显著发展,云计算需求大幅增长,驱动云计算厂商业绩向好。2020第三季度,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云计算业务收入分别为116亿元(同比+29%)、130亿美元(同比+20.37%)、149亿美元(同比+60.22%),同期内Adobe、Salesforce等SaaS厂商的营收分别为32.25(同比+13.80%)、51.61(同比+28.87%)亿美元。同时,随着线上应用增加,用户习惯逐步被培养塑造,叠加疫情使得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增强,后疫情时期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望持续快速推进,推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

5G时代数据流量爆发,云计算行业未来市场需求有望大幅增加。从4G时代以来,我国移动数据流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220亿GB,较2014年的20.6亿GB增长超58倍;同期内,中国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为7.82GB/月/户,较2014年的0.20 GB/月/户增长超38倍。随着5G商用,5G应用趋于成熟和5G智能手机终端价格下沉,5G用户数量有望快速增加。当前,我国5G用户套餐用户已突破1亿户,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随着5G用户不断增加,数据流量使用量将大幅增加。从韩国5G用户流量使用情况来看,韩国5G用户月均消费流量为28.5GB,较4G用户月均消费流量14.5GB增长近1倍。随着数据流量不断增加,以及5G应用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对于数据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要求将显著提升,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有望大幅增加,进而驱动云计算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3.2.产业发展环境向好,万物云化时代临近

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大,驱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向好。近年来,随着国家日益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政府对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同时,工信部发布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企业上云环境实现进一步优化,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求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后,2020年4月20日,发改委进一步对“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解释,将云计算归入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新技术部分,云计算作为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重要基础设施体系,未来投资建设力度有望显著加大。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云计算行业整体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企业上云意识有所改善,云计算行业应用从互联网逐步拓展至金融、交通、教育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云计算厂商加大投入,推动产业持续扩张。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背景下,国内主要云计算厂商显著加大资本投入,如阿里云表示未来三年投入2000亿元用于加大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腾讯则表示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随着云计算厂商加大投入规模,将显著推动云计算产业规模扩张。

阿里云2.0版本发布,加速推进云计算产业普及。2020年9月17日,第12次阿里云栖大会开幕。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宣布阿里云进入2.0时代。阿里云2.0版本通过在原有飞天云平台上引入数字原生操作系统,来打造一个完整的智能化、数据化、移动化平台,而1.0向2.0版本的升级,类似于代码指令的DOS系统升级为图形界面的Windows系统,显著降低开发者门槛,让更多企业不需要看懂代码即可拥有云化、数据化、智能化、移动化、IoT能力,推动云计算加快普及。

万物云化时代临近,云计算产业迎来新一轮成长期。在2020年云栖大会上,阿里还发布了云电脑“无影”,与传统PC相比,云电脑具备无限扩容、按需配置、价格实惠、运维便利、安全性高等优势,有望逐步形成对传统PC的替代。结合华为、百度、中国电信等此前发布云手机的状况来看,我们认为万物云化的时代正在逐步到来,云计算有望对传统IT网络设备形成全方位替代。在这一过程中,云计算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加速成长期。

3.3.云计算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关注IDC、SaaS、云安全细分领域

全球公有云服务终端用户支出快速增长,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疫情爆发加速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后疫情时期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显著增强,企业云计算支出有望持续加大。根据Gartner数据,到2022年,全球公有云终端用户支出将达到3622.63亿美元,较2019年的2426.96亿美元增长49.23%,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28%,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此外,Gartner预计到2024年,云计算占全球企业IT消费市场的比例将达到14.2%,相比2020年增长9.1%。随着企业云计算支出快速增长,全球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根据Gartner数据,到202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3640.62亿美元,19-22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47%。

中国IT支出保持增长态势,企业IT支出提升空间充足。根据Gartner数据,到2022年,中国IT支出将达到4634.3亿美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然而,目前中国企业IT支出处于较低水平。根据阿里云数据,2018年中国在IT方面的支出为4070亿美元,仅为美国的34.97%,未来提升空间充足。同时,Gartner数据显示,到2022年,企业IT领域四大关键 (系统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软件、应用软件和业务流程外包) 投资中的28%将转向云计算,这反映出云计算将成为企业IT支出的重要领域。随着企业IT支出增长,企业云计算投资有望持续加大。

    国内云计算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目前,中国云计算的渗透率相对较低。根据阿里云数据,2018年中国公有云渗透率为10%,与美国22%的渗透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麦肯锡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企业上云率已达到85%以上,欧盟企业上云率约为70%,而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数据,同年中国企业上云率仅为40%,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企业上云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未来使用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国内云计算渗透率将持续提升,IDC发布的《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十大预测》显示,到2025年,50%的中国企业IT基础设施支出将分配给公有云,25%的企业IT应用将运行在公有云服务上。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到2023年,中国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上云率将达到61%,较当前水平实现大幅提升。

整体来看,随着5G时代数据流量爆发,以及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未来云计算产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信通院预测数据,到2023年,中国公有云、私有云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307.4、1446.8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689.3、645.2亿元增长234.75%、124.24%,2019-2023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5.26%、22.37%。

我们认为,当前是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产业景气度、确定性俱佳,具备极好的投资机遇。从云计算产业链出发,建议关注以下细分产业的投资机会:第一,云计算核心的基础设施IDC。IDC是云计算提供计算、存储的核心基础设施,受益于云计算市场需求增加带来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同时,国家政策要求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投资有望大幅增加,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第二,云计算服务与安全,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云计算产业。随着云计算市场需求增长,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且云计算服务的盈利持续性相对更强,长期投资价值突显。此外,企业用户对云计算安全的需求迫切,云安全需求有望快速增长,驱动行业加快发展。


4.半导体:国产替代补短板势在必行,长期看好设备、材料领域


4.1.多重利好因素驱动,半导体产业整体稳健增长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在线经济发展加快,显著拉动了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终端出货量,并促进了云计算服务器规模扩张。同时,5G产业趋势以及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半导体出货量大幅增加。此外,华为由于受美国禁令的影响,加大了半导体备货数量,进一步拉动半导体出货量增长。受上述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半导体产业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根据SIA数据,2020年1-9月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达到3194亿美元,同比增长5.9%;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5905.8亿元,同比增长16.9%。

半导体产业持续景气,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年初以来,费城半导体行业指数、台湾半导体行业指数受疫情影响出现显著回调后转回升势,当前处于近五年的高点,反映出全球半导体行业维持较高的景气度。从国内市场来看,受益于在线经济、5G、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国内半导体A股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半导体(申万)板块营收合计达1408.31亿元,同比增长62.49%,归母净利润合计达157.46亿元,同比增长183.57%。

4.2.“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创新,国产替代补短板势在必行

美国制裁华为、中芯凸显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短板,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安全可控势在必行。2019年5月以来,美国多次加大对华为公司的制裁,并于2020年8月出台禁令彻底切断华为获取先进制程芯片的途径,华为消费电子业务受到极大冲击。同时,2020年10月中芯国际公告确认遭美国出口限制,部分美国设备、配件及原物料须事前申请出口许可证后才可向公司继续供货。美国接连对华为、中芯制裁施压,反映出美国遏制国内科技产业发展的态度。而随着美国制裁施压,华为的核心业务均受到较大程度冲击,暴露出国内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尤其是在材料、设备、EDA软件等环节存在突出短板。尽管拜登当选后,预计美国制裁施压的力度可能会边际放松,但美国遏制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态度或不会出现根本性改变,国内仍需加大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和掌握核心零部件,保障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我们认为,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仍将持续推进,看好国内半导体产业逐步崛起发展,建议长期持续关注半导体国产替代带来的投资机遇。

“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发展,推动半导体产业加快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同时,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此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瞄准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整体来看,“十四五”规划中将科技自主创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当前面临卡脖子的技术领域,在“十四五”期间有望加大投入来逐步补齐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短板。我们看好国家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半导体产业投入,推动半导体产业加快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出台,集成电路国产替代再加速。2020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国内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随着《若干政策》贯彻执行,集成电路和软件行业企业将享受到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集成电路和软件行业中的企业上市进程有望加快,产业融资渠道将更一步顺畅;同时,《若干政策》鼓励行业资源整合,有利于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公司,提升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若干政策》在研究开发、知识产权、市场应用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有助于激励集成电路与软件行业中的相关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推动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长期来看,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企业高质量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加速。

大基金二期成立并开始投资,助力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半导体产业发展需要极大的资本投入,此前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较慢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资本投入不足。从大基金一期开始,国家逐步加大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投入,显著推动了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大基金二期已于2019年10月成立,截至2020年11月,目前已投资了7个项目,累计投资额达162亿元,主要投资于制造、设计以及存储器产品领域,尤其是半导体制造领域,投资额高达141.18亿元,在总投资中占比达87.14%,是当前大基金二期主要投资领域,这反映出大基金二期注重补齐国内半导体产业存在的短板环节,预计后续大基金或重点投资于半导体EDA软件、材料、设备等领域的一些企业,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补齐短板,助力缓解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4.3.国内半导体产业长期景气度不减,建议关注设备、材料领域

“5G+AI+IoT+汽车智能化”发展,驱动半导体产业长期景气。从半导体产业近20年景气度变化走势来看,历次通信技术变革和新终端出现均显著驱动半导体产业景气度回升向好。当前,全球仍处于5G产业发展初期,2021年5G应用与终端有望迎来爆发,叠加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将显著拉动半导体产业的市场需求,驱动半导体产业维持高景气。此外,在疫情期间,半导体厂商生产节奏被扰乱,晶圆备货数量下降和订单数量累积至2020年下半年,以及大客户担忧无货加大备货力度,上述这些因素使得当前产能紧张,8英寸晶圆生产线持续满载,预计生产计划已排至2021年二季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半导体产业的高景气度。整体上而言,我们看好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在2021年维持增长态势。

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稳步发展,长期享受国产替代红利。目前,国内成熟工艺(>=28nm)的一些半导体设备可实现国产替代,如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清洗和量测等,但先进工艺(<=14nm)的芯片设备国产替代率较低,尤其是光刻机设备,国内技术最先进的是上海微电子将于2021年交付的首台国产ArF光源28nm制程工艺光刻机,但与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有近20年的差距。长期来看,国内有望在离子注入、刻蚀、薄膜沉积、量测等设备领域逐步追赶国际领先厂商,而先进工艺的光刻机设备实现追赶的可能性较低,建议关注离子注入、刻蚀、薄膜沉积、量测等领域的设备龙头厂商。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存在超车机会,把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突破机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主的材料,相较于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耐高温高压、大功率、抗辐射性强等特性,主要用于基站、手机充电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是5G时代的半导体材料。国内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具有超车机会,原因在于:第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设备先进性要求较低,整体投资额较小,国内外均处于发展初期,技术差异相对较小。第二,第三代半导体在国内具备广阔的应用市场,开发应用的价值极大。整体来看,预计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建议关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中设备、衬底、器件等领域中的龙头公司。


5.投资建议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市场投资机会更多来源于盈利端驱动,板块整体的β机会相对有限,建议从景气度维度出发进行,精选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把握α机会。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投资布局:

第一,5G应用有望迎来爆发,建议关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VR等细分领域。随着5G通信标准和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叠加终端和用户数量持续增长,5G应用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VR等5G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期。物联网领域,建议关注芯片、通信模组等细分产业;工业互联网领域,建议关注设备、软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细分产业。车联网领域,建议关注通信模组、路侧及车载设备等细分产业;VR领域,建议关注VR产业链上游的硬件设备零部件(显示器、光学模组等)和软件服务供应商。

第二,5G手机换机潮加速,可穿戴设备持续增长。随着未来全球经济回归常态,5G手机换机潮在2021年或有所提速,5G手机出货量有望大幅增长,建议关注苹果产业链的核心标的公司。此外,可穿戴设备在技术升级和传感器性能改善的背景下,用户需求满足程度不断提升,预计2021年仍将持续增长,TWS、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市场有望维持较好的景气度,建议关注MEMS麦克风、SIP模块以及加工组装领域的核心公司。

第三,云计算产业维持长期景气,建议关注IDC、SaaS、云安全等细分领域。一方面,疫情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预计2021年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推进,促进云计算市场需求增长。另一方面,5G时代下,数据流量有望激增,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将使得云计算产业需求进一步增长。当前,我国云计算渗透率较低,未来提升空间大,同时万物云化时代临近,企业云计算支出将显著增长,利好云计算产业发展。我们认为,当前时期是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投资机遇极佳,建议关注IDC、SaaS、云安全等细分产业的投资机会。

第四,半导体国产替代补短板势在必行,建议关注国产化程度高的设备产业中的龙头公司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长期来看,在5G、AI、IoT、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半导体产业将维持较高的景气度。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半导体产业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未来政策投入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卡脖子的领域,利好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看好国产替代安全可控背景下的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建议关注离子注入、刻蚀、薄膜沉积、量测等领域的设备龙头厂商以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中设备、衬底、器件等领域中的龙头公司。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5G应用发展不及预期,政策执行效果不及预期,新冠疫情持续蔓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