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时代的政治博弈:精英政治再启

在气候领域,拜登政府很可能会与中国展开合作,特别是在与拜登施政方向符合的“碳中和”领域。

作者:李湛

来源:湛述宏观


“精英政治”重新起航


无论是从历史最高的得票数、投票率,抑或是摇摆州的胜负票数差仅仅以万为单位决定,无一不反映着这场美国总统大选的激烈程度远超预期。若拨开迷雾看本质,这场斗争实际上是右翼“民粹主义”与“建制派”社会精英之间的对决。此次拜登的获胜无疑代表着精英政治的重新起航,从目前陆续透露出的新内阁人选也确认了这一趋势,这些传统精英们首先面对的将是美国政治、社会的深层次撕裂。

目前已经透露的可能人选包括任命前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为国务卿,Linda Thomas-Greenfield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前中央情报局官员Avril Haines为国家情报总监,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耶伦(Janet L. Yellen)担任财政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担任国安顾问,智库美国进步中心总裁Neera Tanden担任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普林斯顿大学劳工经济学家Cecilia Rouse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民主党资深发言人Jen Psaki担任白宫新闻秘书,竞选发言人Kate Bedingfield担任白宫沟通主任。

与特朗普的内阁相比,拜登政府的准内阁人选大多都拥有显赫的从政经历,且拥有较为系统化的施政理念,因此我们可以从过往的轨迹中尝试推测新内阁与特朗普政府的核心区别。第一,在战略定位上,不同于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战略敌人”,拜登政府的定义可能偏向于“战略竞争者”。第二,不同于特朗普政府对于“单边主义”的迷恋,拜登政府将重视国际秩序以及框架的重构。第三,不同于特朗普政府杂乱无章且充满个人主义的“推特施政”,拜登政府将重回严谨的政策制定流程,内阁成员们也不会需要凌晨在推特关注总统的最新指示,“惊喜”的减少也将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减少。


蓝色浪潮并未出现,国会分裂将阻碍拜登施政


民主党重新控制参议院的愿望在此次大选中很可能已经落空,共和党参议员Susan Collins超预期地赢得缅因州参议员连任,目前民主、共和两党已经获得的席位为46比50,待争夺的席位剩下2个,民主党竞选情况并不乐观。算上两个其他党派的席位,民主党还需要至少取得至少2个席位来争取参议院的控制权(副总统为参议院议长,在两党席位相等时将发挥投票作用)。而众议院中民主党保持了控制权,但领先幅度相对变小。

如果国会两院继续由两党分别控制,就会导致拜登任下的新白宫施政陷入效率低下的僵局,议员们甚至对基本的职责都难以达成统一,比如偿债和为政府运作提供资金支持,更别提控制碳排放和创造就业的计划在参议院过关。同时,拜登对企业和富人增税的计划也将搁浅,民主党支持的选举权和竞选资金改革也将难获通过。拜登还可能不得不接受规模小得多的经济刺激方案。


新白宫期望的施政方向


在税收政策上,拜登希望对高收入群体加税,低收入人群税收减免。特朗普执政时期推行的对富人阶层和公司设置的减税政策将被撤销。公司税将由当前的 21%提高至28%。40万以上的收入人群的个人税收从 37%增至 39.6%,年收40万美元以下的中低阶层暂不加税。拜登将要求年收入一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缴税比例与工薪税持平,等于直接将高收入人群的资本利得税提高了约一倍。拜登的税收方案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为联邦政府增收3万亿美元。

在财政刺激政策上,拜登将支持更大规模的新的财政刺激方案。拜登主张通过投资科技、教育、基础设施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拜登提出组建20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基金,重点投资交通 设施和基础建设,来增加百万中产阶级的工作。投资3000亿美元用于国内购买和研发以改善美国的体系(清洁能源、公共卫生、电信和基础设施),促进国内生产。提倡清洁经济体系的建设,创造1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支持“美国制造”,提高美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的税收。通过区分美国公司国内外的关税征收方式,将美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赚取的收入税收从 10.5%提高到 21%,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激励公司将分支转移回国内,并进行税收抵免。

支持移民政策,提高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拜登将放宽移民限制,给目前在美国但未被授权公民资格的人提供拥有公民身份的路径,创造每年140,000的雇佣工作绿卡。美国难民的接纳年度上限将提高到 12.5万。

补助少数、劣势族群,弥合美国社会裂痕。拜登呼吁建立更多法律法规解决因种族产生的工资歧视的问题。拜登称,他的团队将探索因奴隶制和种族隔离的历史问题,向非裔美国人支付现金赔偿的可行性。他还承诺拨款3亿美元给警察部门,以招募更具多样性的警察团队,并训练他们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

围绕气候变化实施绿色大战略。对内包括:通过清洁能源建设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拜登宣布将投入3000亿美元研发新技术和清洁能源,争取30年内实现全美净碳排放为零。具体来说,他计划在未来10年内支出1.7万亿美元联邦资金,并撬动超过5万亿美元的地方及私人资金,用以在2030年前为所有拥有10万以上居民的美国城市建设优质的公共交通整修公路和桥梁,引发“第二次铁路革命”;建设50万个电动车充电站;升级 400万栋商业建筑,提升节能效率;改造电网与发电站,确保 2030年前风能发电量扩充一倍,2035年前电力部门“脱碳”;在边远农村地区建设宽带与5G设施。对外包括:重新强化多边外交,包括重塑和盟友关系,促进全球联手解决气候问题;联合盟友聚焦G20国家化石能源产业的财政资助问题(中国是联合施压的重点),对碳排放超标的国家实施制裁;提供比“一带一路”更加清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中美博弈未来格局推演


经贸格局方面,拜登上台后需要优先处理国内疫情以及国内经济问题,所以短期内中美贸易大概率将维持现有格局。根据拜登-哈里斯政府提出的四个施政议题:抗击新冠、经济复苏、种族平等、气候变化。抗疫和提振经济将会是拜登政府初期的施政重心。目前美国正处于第三波疫情,日新增病例持续走高,疫情愈演愈烈。肆虐的疫情是拜登施展拳脚的巨大阻碍。同时,拜登还需要推进自7月起一直处于僵局中的财政刺激法案。国会两党在救助规模和救助范围上有较大分歧,叠加特朗普政府的干扰,法案的出台只能寄希望于新一届国会议员和政府上台。但就目前美国参议院选举选情来看,下一届参议院中共和党有较大可能成为多数党,这将给拜登政府推进法案出台带来一定阻碍。面对分裂的议会,拜登想要推进他在竞选总统时许诺的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将有一定难度,需要耗费较多斡旋的时间。在拜登专注于处理国内事务的这段时期,中美贸易格局将维持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状况。

后续在中美贸易关税问题上,此前拜登屡次批评特朗普无限制施加关税,目标不止中国,还包括加拿大、欧洲等美国盟友。拜登在竞选纲领中就提出要废除特朗普的关税贸易政策,并倡导与盟友重新修复关系,加强联合。未来拜登可能不会肆意挥舞关税大棒来威胁中国,而是采取手术刀的方式将关税集中在某些领域,最终部分领域可能会减少现有的贸易关税,但会要求中国取消对国企的补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拜登会利用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联合盟友施压采取集体谈判以及国内税收政策来支持美国企业。此外,在部分关键领域施加的关税,拜登可能将难以改变,例如钢铝关税,若取消将威胁拜登在关键摇摆州——两大铁锈州的支持率。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当拜登政府在考虑要改变贸易管制措施时,其会与美国商界进行更有效且积极的整合与沟通。因此,在政策形成前的阶段,政商两界都能较好地预期他们在贸易政策上的行动,这种做法无论对于美国抑或中国商界都会有镇定的效果,且新白宫施行的政策也会与一个完整的战略框架捆绑起来。类似特朗普政府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推特治国将不会在新白宫中重现。

此外,基于拜登对单边主义的批判,预计被特朗普政府实际架空的WTO将重新发挥作用。包括结束在选择新领导人遴选问题上的僵局,特朗普政府反对大多数成员国支持的候选人——前尼日利亚财政部长、前世界银行高管Ngozi Okonjo-Iweala,只支持韩国贸易部长俞明希。若上诉机构新法官成功任命,预计WTO将重新发挥其作为贸易争端仲裁人的作用。这对于受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战重创的全球贸易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多边外交格局方面,拜登将修复特朗普时期受挫的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重振西方国家对美国的信心。可以预见拜登政府将积极回归各大国际协定,在全球性问题上将更加积极,以此修复美国与盟友的关系。对华将倾向以多边主义规则约束中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华施加压力,迫使中国遵守国际准则。拜登政府将重新发挥美国在世界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大方向上延续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战略,包括重回TPP、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重签伊朗核协议等外交活动。同时,不同于特朗普对华政策强调贸易、经济,而拜登政府将重拾价值观外交,强调民主和人权议题,预计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将会进一步增加。

在区域军事格局上,类似中国南海、中国台湾问题上,拜登政府所采取的行动不会像特朗普时期那么任性极端,中美之间产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会下降。但拜登政府预计会增加对中国的围堵力度,例如可能聚焦在印太地区强化与当地国家以及盟国的合作关系,推进在该地区用于遏止中国的势力扩张的联合行动。

在高科技博弈领域,由于现在许多美国政治要员已经将其视为零和博弈,因此拜登政府不太可能扭转中美之间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竞争白热化趋势。但范围可能会缩小至5G、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等硬科技领域,医疗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则可能增强。具体竞争手段上,拜登政府可能会倾向于采取联合其他国家制定具有排外性行业标准等方式。

在气候领域,拜登政府很可能会与中国展开合作,特别是在与拜登施政方向符合的“碳中和”领域。两国政府现有被中断的对话机制和平台及人文交流可能会部分恢复,相关移民以及留学政策也有望重新放开。两国对于碳中和计划的共鸣或许将一定程度上减缓其他领域的紧张关系,围绕清洁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合作也将为两国带来新的合作机会与经济增长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