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工业互联网初创公司?

工业互联网开始驶入深水区。

作者:张雪

来源:虎嗅APP

当前,工业互联网正在帮助枯燥复杂的制造业焕发新春。

我们注意到,在许多报告和报道中,总是将目光聚焦在诸如海尔、树根互联、三一这样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他们或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或有强大的基础平台。

但归根结底,这些大公司总是要先做大生意,在庞大的制造业产业,不存在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同吃的局面。

所以,在这片蓝海里,不光有牌桌上激烈厮杀的大型平台厂商,还有一批暗潮涌动的初创公司等待一个跃出水面的机会。

那么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工业互联网初创公司?它们的机会又在哪里?为了找寻这个答案,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 国内工业互联网的现状和痛点

  • 投资机构的资本流向

  • 投资标的分析


数据难采、痛点个性


如果你稍微关注一点工业领域,那么你就会知道,工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

公开资料显示,2018-2020 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三年起步阶段,目前工业互联网已基本走完了从概念普及到实践生根的发展过程。

但在今年之前,它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一方面相对于通俗易懂的消费领域,工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门槛,另一方面,没有5G网络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多少有点像是空中楼阁。

2020年作为5G商用普及的一年,也成为了我国工业互联网继续发展的关键节点。毕竟市场对今年后工业互联网的政策力度和连续性还是有所担忧的。

不过,伴随着基站数量激增,5G网络覆盖率也有了显著提高,相应地,作为5G配套,工业互联网有了可能实现的基础。

另外,在宏观层面上,新基建成为热门风口,《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其中包括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开始驶入深水区。

简单来看,工信部将工业互联网分为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维度,其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为保障。从产业链来看,分为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软件层、应用层和安全层六部分。

所以,工业互联网是“软硬”结合的过程,云计算、分析、存储是大脑,自动化智能装备为手臂,执行云计算结果,进而实现智能生产。

在上述产业链中,通用平台成为了大型企业的必争之地,它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个赛道只有少部分创业公司。虽说现在还没有形成明显的马太效应,但创业公司做通用平台还是稍显吃力的。

所以更多的创业者选择了垂直行业平台及解决方案。

工业领域的细分行业种类繁多,行业需求个性化,建立行业特征明显的平台及解决方案有利于初创企业找到差异点和落脚点。这之中既包括化工、能源、服装等垂直细分领域解决方案,也包括资产管理、运营优化、能效管理等垂直应用。该部分需要深入行业,关键是找到某个行业的通用型痛点,切实解决工业企业问题。

另外,随着制造业对工业互联网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一些新的痛点和需求也随之显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工业软件的开发。

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场景数据要求更为严格,涉及到的产业链数据也更为庞杂,加上之前的很多工业场景都是基于人工操作,数据也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工业数据的采集成为了很多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痛点,也是其迈向工业互联网的第一步。


资本热度持续高涨,但上半年有所降温


需求驱动增长,也决定着资金的走向。

在投融资支持方面,由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牵头“加大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 投资力度,支持债券融资”,由证监会负责“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境内、境外上市融资,推进新股发行常态化,扎实稳妥推进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工作”。

而敏锐的投资机构也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捕捉动作,试图发现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下一只巨鲸。

据工业互联网大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累计追踪到了186家企业的193次融资事件,其中,已公布的投资金额的事件共83件,占所有事件的43%,累计投融资金额190亿人民币。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2019年,今年上半年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数量还是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除3月持平外,其他各月的数量下降均在30%以上,5月份甚至不及去年同期的三成。

另据计世研究院发布的上半年工业互联网融资统计情况可以看到,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上半年融资项目以A轮前后数量最多,B轮次之,可见获得投资的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早期。

图片来源:2020工业互联网大会

而或许是受制于资金的限制,今年上半年大型头部投资机构的融资动作比较积极。

比如截止到第三季度,红杉中国在工业智能设备及相关领域,投资了十余家企业,金额超过10亿人民币,同样,投资标的多处于A轮和B轮。

此外,还有擅长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机构频频出手,如晨山资本、高榕资本、元璟资本等。

对于现在的资本热度,一位投资人告诉虎嗅,“严格来说,目前工业互联网还远远没到谈竞争,格局的时候。基于庞大的产业集群,下游客户以及不同工业类别的细分,我们觉得机会还有很多。尤其专注在某些点上,专注发展的企业,从长远来说,这一群体公司里面有一部分是具备很高的资本价值属性的。”

为什么是它们?

不可否认,在经历了粗放的增长之后,工业互联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增长,内部需要进行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革,提升软件在公司内部的作用。

一个事实是,根据中国工业 APP 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 APP 发展白皮书(2018)》,国内工业 APP 发展现状存在数量少(不超过一万个)、质量低(智能决策类工业APP少)、发展慢(工业APP开源社区空白、开发者规模能力差)的问题。

另外,在边缘采集层面,95%中高端 PLC 市场、 50%以上的 DCS 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国产化的工控自动化核心部件产品仅占 35%的市场份额。在工业 SaaS 层 上,高端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缺乏相关开发者社区。

在国产替代风正盛的现在,一些软件相关和开发者生态的初创公司也备受资本市场认可。很多头部投资机构在接受虎嗅采访中,都或多或少提到了在开发者应用上的布局以及对其前景的认可。

与其他领域相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初创公司在最开始也会因为聚焦于某项技术或者行业,得以在市场中立足,做到通用型平台很难满足的细节化问题。

具体地,初创公司集中了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去解决某个细分场景相较于大公司里面可能不足二十人的小组团队,这无疑是形成了局部歼灭优势的。

但这也就要求初创公司的领导人会选山头,找山头。尤其是结合数据领域,如果数据可以产生闭环,就形成了反馈。那么结合业务+数据,就会有加乘效应。

虽然有的创业公司也可以产生数据或者分析数据,但如果不能耦合到业务里面去并自然产生,采集,分析,优化,那么需要审视目前的切入点。

而对于这些创业公司的价值点,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在目前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为企业精益化管理提供了有利工具。几十年前,企业主核心的业务就是拉更多订单。但是品控,成本,供应链管理,工厂制造还是偏粗放的。现在在外部需求受影响的情况下,对内如何抓质量良率,抓成本,抓效率,是需要数字化管理工具的,而这不是吃一顿饭,开一个展会,打几个电话,发布些广告可以搞定的事情。

不可否认,中国工业品门类最为齐全,最广袤的土地为创业公司提供了足够多的应用场景。如何结合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满足或者赋能已有场景或新场景,将成为创业公司的挑战和机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