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挫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那场股灾

1882~1883年的股灾断送了大清工业化的难得时机

作者:吴福明 

来源:英大金融杂志

国人最先接触股票是从外商在华企业的“附股”开始的。

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100万资本中,华人持股超过一半,其最大股东为中国人。近代中国的第一代股票投资者便是这些“附股”者。以洋行买办居多,其代表人物有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人。

在外商企业的示范下,1871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开风气之先”,公开发行股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也纷纷招股。通过两次招股,至1881年,轮船招商局固定资产总额从63万余两增加到320万两,利润则从8万余两升至29万余两,股东获利丰厚,其股息率达到10%~20%。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经历初期的磨合后也逐步走出低谷,原定招股40万两,因购买者太多,增加10万两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1882年,开平煤矿100万两在上海招足,其他外地矿业公司也纷纷来沪招股。

当时的股票是如何发行的呢?

公司发行股票除了要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外,还要获得北洋大臣或南洋大臣的核准,轮船招商局等官督商办企业则须“奏准”皇上,方能“奉旨”发行。公司初期是通过朋友圈“因友及友”式私募,后期登报公开招募。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公司股票长期在面值之下徘徊,1876年,前者的股价只有40~50两(面值100两)。  

1882年开始,股票突然热起来,招商局股价新高叠出,当年夏天更升至270两。尚在筹建之中的外地矿业公司如长乐、鹤峰、热河平泉等股价也在很短时间内上涨一倍有余。1882年年中至次年年底,招股公司从10家猛增至29家。29家企业筹集资本金约在1000万两左右,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至七分之一。其时, “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举国若狂,几成风气”。

1882年6月9日,《申报》第一次刊登股票行情,当时交易股票为10只。9月,专门从事股票买卖中介的准证券交易所——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该公司本身也是股份公司,资本为10万两,除了为各公司股票公开定价外,它还开展抵押股票业务,以一个月为期,“期满不赎,照市出卖,除去押息,盈亏向原主结算”。10月27日,《申报》的股市行情开始以“平准公司各股份市价”名义发表,股票增加到19只。

但股市盛况下暗含危机。

首先,这些新式企业中矿业公司占三分之一,创办人有买办、官僚、钱庄老板、富商与华侨,办矿经验不足加之技术条件的限制,成功者很少。公司设在上海,矿厂则在数千里之外,高薪聘请的洋矿师大都不称职,敷衍了事,财务无章可循,内部纠纷不断。除开平煤矿、云南铜矿、利国铁矿外无一成功,究其原因,在于总办者“既合众人之资,竟慷他人之慨⋯⋯视公司之财为内库之藏,所办未就,资本已亏。”更有甚者,一些人“志不在矿,借端招摇者杂出其间”。除招商局与开平煤矿等少数企业盈利外,大部分企业尚处于筹建期,盈利前景难料,私人资本对工矿业投资项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创办人在专业与管理等方面更是欠缺。

另外,上海钱庄与银号依附于外商银行与山西票号,投机性强,其杠杆放贷蕴含的风险极大。这些钱庄资本仅三五万两,他们以其庄票为抵押向外资银行“拆票”,平时约300万两,高峰时超过1000万两。更为重要的是,钱庄同业之间联系极深,难以隔离风险,一家倒闭可能波及整个行业。

从1882年年初开始,几乎所有的钱庄都接受包括矿业股票在内的抵押放款,股票抵押按照“值十押八,值十之外押足十分”,而受押者暗中融通,“张来赎则又取李之票以充还之”,此时,这些公司股票价格已经开始出现泡沫,但商人、钱庄、新式企业主欲罢不能。 

1882年年末,市场对商号倒闭的数量比以前多的现象并未在意。股价仍坚挺,招商局股价在230两,开平煤矿股价在180两左右。1883年1月,一家规模不小的老字号“金嘉记”丝栈突然倒闭,累及40余家与之放贷的钱庄。3月市场开始有所反应,龙头股招商局跌至150两。

外资银行与票号一看风向不对,即停止拆借与放款。1883年8月,市场股价跌势加速,矿业股票跌幅尤甚,开平煤矿由3月1日的168两跌至110两,投资者亏损惨重,他们“左支右拙”,不少钱庄放出的抵押贷款在股市中蒸发殆尽,倒闭风险陡现。怡和档案中有不少关于此次股灾的描述,1883年10月,在纯泰、泰来两家钱庄倒闭之时,上海怡和洋行大班在一封信中,断言“将来还会有继而倒闭者”,他分析道:“这多半是因为以中国公司的股票投机所致,开平煤矿此前卖到260两,现在开价70两还无人买。招商局股票本来市价极高,现在则开价90两随便出让。”市场盛极而衰,上海78家钱庄就倒闭了68家,三四百家商号因之停业。

更大的风潮则是红顶商人胡雪岩阜康系钱庄与银号的倒闭,胡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其控制的阜康系钱庄遍布大江南北。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股市暴跌,阜康系发生挤兑风潮。当年年底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继而波及全国的金融市场。

1883年11月4日,14只股票“无市”,上市交易的股票数量不断减少,1884年只有25只,至1885年年初,整个上海连外股在内的所有上市股票仅剩12只,“招商局”最低跌至36两,开平煤矿跌至29两,承平银矿甚至暴跌至3.5两(面值50两)。赛兰格点铜和沙岑开地公司股票则形同废纸。如果以1882年6月9日《申报》刊登的10只股票行情为基准来计算股票指数的话,到1884年年底,指数从100跌至15,跌幅高达85%。1887年1月4日,《申报》不得不终止刊登股票行情,不久,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也倒闭了。 

此次股灾断送了大清工业化的难得时机,重挫了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扭曲了股票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人们视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此后,从“不招洋股”到“不拒洋债”,晚清的铁路、工矿业等陷入外债的泥潭。股灾还扼杀了正在摇篮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创业精神,从此,“商办”让位于“官督”,近代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前路茫茫。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