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因子”将淡出中间价模型!对人民币走势会有何影响?

10月27日晚,中国人民银行下属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发公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将陆续淡出使用。

来源:环球外汇网

继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后,昨日又有一条攸关人民币汇率的新闻,引发了市场关注!

10月27日晚,中国人民银行下属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发公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将陆续淡出使用。

公告中称,今年以来,中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据了解,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逆周期因子”为何物?


熟悉近年来外汇市场人民币走势的朋友,对于“逆周期因子”相信都不会陌生。

2017年5月,为了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基于市场化原则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缓解了市场的顺周期行为,稳定了市场预期。

2018年初央行建议各报价行“可以调整”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系数”,使其恢复中性;当年6月起人民币快速下跌,市场贬值预期再起,8月24日央行宣布重启逆周期因子。

对于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按央行此前所说,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基本面,可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逆周期因子被市场看作是官方引导汇率保持总体稳定的一种逆周期调节工具。从前几次逆周期因子的调整规律看,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贬值,市场形成单边贬值预期之际,逆周期因子就会被重启以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当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之际,逆周期因子则会回归中性。

多位专家表示,此次央行强调“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显然正当其时,背后有两方面含义:其一,缓解人民币升值速度,向市场释放出人民币并非单向升值的信号;其二,让市场在人民币汇率的定价过程中享有更多“话语权”,同时增强汇率弹性。


人民币后市将如何走?


自5月底以来,市场形势逐渐好转,人民币逐渐进入升值阶段,且走势逐渐稳定。5月28日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在7%上下,受此影响,企业结汇率增加,售汇率下降,外汇供求和跨境资本流动形势改善,外汇市场风险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逆周期调节因子逐渐回归中性符合市场形势变化,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有序波动。

逆周期调节措施双管齐下,人民币后续走势将如何?业内人士认为,美元弱势驱动下,人民币有望温和升值,但上涨空间较为有限。

专家认为,美元缺乏持续反弹的驱动因素,这意味着人民币相对美元还有可能继续强势,但上涨空间较为有限。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陡峭性翻转”较难出现。“在经历了连续上涨后,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基本达到前期高点。”专家认为,人民币汇率此后很难再脱离其他非美货币而独自升值,而是会更多取决于美元指数的变动。

外汇策略师Khoon Goh稍早前表示,人民币不存在贬值问题,这个政策也不是要寻求人民币贬值——而是暂时不需要这个工具。“经济基本面仍有利于人民币,包括极具吸引力的利差,这会让人民币保持偏强走势。”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意味着中国已经扛过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稳步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月发布的展望报告预测今年全球GDP将萎缩4.4%,而中国或是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扩张的主要经济体。

而外汇专家韩会师则撰文认为,随着央行退出常态化的市场干预,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汇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央行始终保持定力,基本不干预市场,那么就要对人民币的波动区间具有充分的想象力。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学家邢兆鹏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让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回归中性,短期会加大市场波动。“不过逐渐地,市场共识会回归到CCF归零实际上是央行宣布6.7是合意的均衡利率,从而波动有望再次降低,市场预期分化”。他并表示,央行料不会完全取消逆周期因子,而是保留使用这一工具的空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