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潮来袭,美国页岩油正开启新的时代

美国页岩油行业掀起一股并购潮,产量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来源:金十数据

美国页岩油行业掀起一股并购潮,产量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在此前经历了一系列的破产事件后,美国的页岩油行业开始报团取暖。近期,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之间的并购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并购交易。此次并购潮或许意味着美国页岩油产量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产量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美国页岩油行业掀起并购潮


随着二叠纪和美国其他主要页岩油气产区的危机加剧,许多负债累累的公司申请破产,以寻求债权人的保护,而在油价持续低迷和额外信贷减少的情况下,还有更多的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因此,部分美国页岩油生产商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并购重组。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需求,近几个月来油价一直徘徊在每桶40美元左右,为应对这一局面,美国石油行业正全力进行并购整合。

周二,美国先锋自然资源公司(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 Co.)同意以45亿美元的股票价格收购欧芹能源公司(Parsley Energy Inc.),成为二叠纪盆地最大的页岩油生产商之一,从而加快了重塑陷入困境的美国页岩油行业的一系列并购行动。

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周一宣布,已同意收购竞争对手康乔(Concho),交易价值133亿美元(包括债务)。此项收购使康菲石油跻身美国二叠纪盆地顶级页岩油生产商行列,并成为美国最大的独立油气生产商,日产150万桶原油。

雪佛龙(Chevron)今年7月同意以130亿美元收购来宝能源(Noble Energy),而德文能源(Devon Energy)上月同意以120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WPX。

上述一笔笔并购交易凸显了这样一种观点,石油公司必须做大,才能在一个原油供应过剩、备受争议的新环境中生存下来。分析师预计,这种并购潮还将继续下去。


并购潮对原油市场意味着什么?


美国页岩行业的并购潮对原油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业内人士认为,美国上游行业在当前并购浪潮中的整合可能会进一步将其成本结构降至40美元,甚至更低。一旦成本降低,有利可图的页岩油生产商就会加大生产。

根据达拉斯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of Dallas)上月对石油业的调查得出的主流观点,只有石油价格超过每桶50美元,页岩油生产商的勘探活动才会大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情况跟之前有所不同。之前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外部资金,即产油商从华尔街融资,然后将资金用以生产。所以,美国过去的页岩繁荣都是用华尔街的资金撑起来的。

页岩油是用高杠杆推动起来的产业,负债率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页岩油企业的负债本息高达9300亿美元。

多年的快速扩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但同时也因糟糕的回报率令投资者失望,导致整个行业难以再获得外部资金用以生产。因此,大部分生产商都只能靠自身的现金流来维持生产活动。

但很大一部分企业靠自由现金流并不能长久维持生计。对美国页岩油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WTI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有47%的受访公司可以撑4年或更久,撑不到1年的有15%,只能撑1至2年的有24%。也就是说,近四成的生产商在40美元/桶的油价下撑不过2年。

因此,并购整合能够淘汰这些效益差的生产商,加速市场出清,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平均成本。


美国页岩油或正开启新时代


此次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并购潮或许还意味着美国页岩油行业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根据HFI Research的研究,已开发剩余可采油气当量(PDP)是推动此次并购潮的原因之一。(PDP是指已经探明的可供开采的油气储量)

CXO的首席执行官在最近的电话会议上暗示,如果没有更多的钻井和资本支出,则意味着PDP将下降40%。

PDP对于页岩油生产商来说非常重要。一旦PDP下降幅度高达40%至50%,并且资本支出停滞,那么已探明储量将在一年内消耗掉一半。这会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更难获得外部资金,因为银行是根据生产商的PDP来发放贷款,生产商一旦失去了这个缓冲,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获得资金的途径。

PDP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行业内的并购。在难以获得外部融资的情况下,生产商的勘探活动不得不减少,它们所能做的就是缩减产量,推迟资本支出,将当前的企业经营收益优先用于偿还债务。对很多生产商来说,该行业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HFI Research认为,过去十几年那种依靠资本力量推动的产量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投资者们会更加青睐能够给他们带来资本回报的生产商,也就是说,美国页岩油的产量将受到更大的限制。

因此,并购整合、PDP的大幅下滑以及融资难度加大等因素的结合,正在为美国页岩油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