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底线思维加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与市场对赌绝不应是其经营工作的重心,如何合理地规避不该承受的市场风险才是企业应该考虑的内容。

作者:方号 

来源:中国货币市场

内容提要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与市场对赌绝不应是其经营工作的重心,如何合理地规避不该承受的市场风险才是企业应该考虑的内容。针对当前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文章基于底线思维尝试构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框架,并就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助力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整体经济增长陷入低迷、“黑天鹅”事件频发、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已成为新常态,汇兑损益日益影响着企业当期和未来经营成果,汇率风险应对已成为涉外企业日常经营中重要的管理事项。


一、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需要贯彻底线思维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与市场对赌绝不应是其经营工作的重心,如何合理地规避不该承受的市场风险才是企业应该考虑的内容。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笔者认为其对于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所谓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凡事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从而把握主动权。认真做好分析研判,搞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落实到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上,打有准备之仗,就是在讨论具体的管理措施前,企业应有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明晰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认真做好分析研判,是指企业应全面掌握资产和负债的汇率头寸风险(风险在哪里),可使用的自然对冲、衍生品对冲的产品及使用条件(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分析当前形势和汇率市场变化,弄清楚能够承担的最大损益在哪里(底线在哪里),并做好相关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二、当前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存在的误区


一是风险中性认知不全面。持有“多做就多错、不做就不会错”“套保合约一定要盈利”“担心锁亏、患得患失”观点的企业仍较为普遍。其根源在于对于风险中性的认知不足,基于不客观的认知形成不科学的管理理念,最终导致不合理的应对方法。

二是套保决策机制不完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较弱。“不管”比“管”好的决策心理、冗长的套保汇报决策机制、管理层背负责任的压力,在各大央企、国企以及行业龙头企业中均有体现。企业决策机制低效率延误最佳套保时机的案例较为普遍,有时数天甚至数月后相关应对办法才能获批落地实施,严重制约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存在与市场对赌的心理。这来源于企业在外汇市场上承担与经营风格不匹配的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投机心态。一些企业有时候由于过分坚持自身判断,在汇率向不利方向变动时仍坚持与市场对赌、不及时调整对冲策略,造成巨额亏损。

四是企业过分依赖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拿来主义”盛行。如很多企业在诸多新兴市场国家有基建项目、贸易收支,但由于对当地外汇市场的制度、产品、监管、运行机制等缺乏深入了解,此时主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咨询了解当地市场状况(部分企业因经验不足,甚至选择性忽视当地汇率风险对冲),对不熟悉的市场过多地依赖外部信息提供者的选择性供给,忽视主动获取当地市场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导致套保业务开展时存在违反当地监管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套保产品成本偏高等问题。

五是社会舆论环境对企业汇率对冲、套期保值的宣传不到位。一些社会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断章取义,有些对于企业套保失败的案例夸大交易损失,而忽略了套保的核心意义——风险中性的概念,即未对匹配套保的衍生交易合约产生的损益和被套保的资产负债损益合并考虑,从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三、基于底线思维构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框架


(一)设定汇率风险管理风格和具体目标

企业应首先明确定位于哪一类型的管理风格、风险偏好和主动管理程度。根据企业对风险的忍受度和主动管理程度,汇率风险管理风格可分为完全头寸对冲、选择型大部分头寸对冲(遵循二八定律,指80%左右头寸对冲)、选择型动态比例对冲、选择型小部分头寸对冲(遵循二八定律,指20%左右头寸对冲)等类型(完全不对冲对应与市场对赌或放任头寸不管的行为,本文不将其纳入汇率风险管理范围内),对应的是完全风险厌恶型、高度风险厌恶型、动态风险调整型、高度风险偏好型。

管理风格决定着管理目标的设定。汇率管理目标可层层展开,从集团公司汇率风险管理头寸和汇兑损益设定,到某项贸易收支、某基建项目、某投融资项目汇兑损益范围,再到未来结售汇汇率区间水平、项目预算汇率水平等子项。有了底线,财务操作团队才不会患得患失、主动管理汇率风险才能有的放矢。

(二)建立明晰的管理制度

一是制度建立要量身定做、贴合企业自身管理。每家企业内部状况不同,涉及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实际情况也不同,因此在制度设计上既要有共性化制度,以体现该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管理模式;也要有个性化措施,以体现企业管理经营和汇率风险管理偏好的差异。当然,制度设计也不是越精细越复杂越好,而是要简单实用、满足需求。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要清晰界定内部交易策略制定、交易汇报、交易执行、交易簿记、交易清算、交易估值、现金流监控等一系列职责事项,并明确对应责任部门。同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缩短决策审批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三是建立合理的套保效果评价机制,客观评价汇率风险管理的得与失。在制度设计上不能单纯地以套保合约盈亏来体现套保价值和效果,而要全面衡量套保合约辅助主业经营的综合损益,并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

(三)汇率风险分类与动态计量和监控

准确界定风险属性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前提。汇率风险主要分为市场交易风险、会计报表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因涉及面广,本文暂不展开讨论)。市场交易风险为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企业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会计报表折算风险指企业在并表的会计处理中,将经营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损失的可能性。区分风险类别后应做好各类风险下最差/最优情景分析,即企业可接受的汇率最不利变动/最有利变动的情景考量,便于政策制定。

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和拥有众多海外分支机构的企业而言,因为敞口来源较为复杂,动态持续计量很重要。具体而言,动态风险计量主要包括收支现金流预测、风险敞口监测、交易估值风险管理等工作。收支现金流预测主要用于提前规划预防,使企业对未来收支外币现金流有一定掌握,对未来一段时间风险敞口大小有数量级上的认知;风险敞口监测则主要针对外币现金流敞口、资产负债敞口等,一般可由汇率风险管理负责部门统一归集、并实时更新,以即时反映旗下任何一家公司报入外币现金流或资产负债数目对集团总体敞口变化的影响;交易估值风险管理则主要为企业提供已开展衍生品的估值情况,以便企业了解当前合约估值变化,客观评估估值风险、理性对待对冲工具估值波动结果。

(四)熟练运用汇率风险管理措施

汇率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自然对冲和衍生品交易对冲方法。针对市场交易风险,主要的管理措施为使用衍生品交易工具,按照预先设定的套保比例和目标汇率,锁定外币收付交易现金流,对冲交易风险;对于会计报表折算风险,主要的管理措施为企业对资产负债端进行自然对冲,配合使用衍生交易工具。

企业应掌握当前主要套保衍生工具的操作,包括远期、掉期、期权、货币掉期、NDF等工具,熟悉这些工具的适用场景和套保目的。对于较为复杂的结构性衍生品,要有明确的比例限定和压力测试;对冲期限上,应契合项目周期或贸易收支期限,不得超过订单或项目周期;交易执行上,应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产品组合对冲汇率头寸风险,避险错用、滥用、无用。


四、商业银行应积极助力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一是定期、及时传达监管政策和市场信息。外汇市场日新月异,监管政策为适应新形势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政策。银行要承担好“传话人”的角色,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企业,以便企业根据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做好经营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调整。

二是帮助树立风险中性意识、量身定做避险方案。银行套保业务的营销应站在企业立场,而非单纯业务营销的角度,帮助企业树立风险中性意识,收集国内外企业交易和风控成功实践,向企业提供案例集,丰富企业风控经验。在汇率对冲方案设计上,要在与企业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根据客户实际状况推荐合适的产品、提供定制方案。

三是提升汇率套保产品定价能力。银行作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方,其汇率套保产品定价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套保成本的高低。如当前超长期限的结售汇掉期定价、货币掉期定价上,银行因风险偏好低提供的交易报价较差,无法匹配债券套保或大型工程项目超长期外币负债汇率对冲产品的定价需求。为此,银行端需自主开发自己的定价模型,在市场上寻找匹配的交易现金流,确定超长期限交易的风险对冲策略,在转移风险的同时消化风险。

四是恪尽职守,完善客户信息保护机制。银行应本着对客户认真负责的态度,验证客户开展衍生产品交易对应的套保基础资产背景的真实性,建立交易信息保护机制,避免商业信息的泄露和滥用,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五是完善对公代客系统建设。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发现,企业在追求低套保成本价格的同时,便利性也是其选择合作银行的重要考量因素。银行在对公外汇业务中的网银建设、柜台流程设计、系统搭建、估值反馈等环节,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快速响应企业的汇率套保需求。

总之,面对复杂的疫情和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企业应以底线思维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树立风险中性意识理念,避开误区,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同时,包括监管、银行和媒体在内的各方亦需协同努力,助力企业管好汇率风险,让企业更专注于主营业务发展,激发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