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中国总裁:积极推进在华投资计划

承诺不变

作者:李晓喻

来源:国是直通车

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在改变。有些企业开始寻找“备胎”,避免生产环节过度依赖某几个国家;有些则倾向于“收缩战线”,把原本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产业链集中到所在国家周边地区。

不过,也有些企业选择不变。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向伟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中国仍是GE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GE中国将确保GE在华长期承诺以及全面本土化的核心战略保持不变,并积极推进在华投资计划。


疫情影响被“极大降低”


GE在华经营多年,亲历过中国经济的起起伏伏。与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机时相比,此次疫情对GE在华业务的影响更大吗?

“不可否认,疫情对各行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带来了冲击。但中国政府应对疫情措施及时、有效,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包括GE在内的外企解决投资、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极大降低了疫情对GE在华业务的影响。”向伟明说。

今年3月初,包括武汉在内的GE所有在华工厂及办公地点都已恢复正常运营。

向伟明表示,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给企业探索如何以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趋势为导向,实现更灵活高效的运营和产品创新带来了机遇,对GE而言亦是如此。

在应对疫情挑战的过程中,一方面,GE基于现有的供应链和全球制造分布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针对性地对资源进行调配统筹,满足最紧急的需求,降低了疫情对运营的影响;另一方面,GE针对疫情所需提供创新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技术转化成可长期应用与后疫情时代的解决方案。


在华长期承诺不变


疫情之下,不少国家出于维护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需要,开始要求企业将海外生产环节迁回本土。在此情况下,中国对投资者还有多少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中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备受关注。

向伟明坦言,全球贸易局势及地缘政治形势在疫情影响下日益复杂严峻,确实为跨国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但中国仍然是GE全球供应链和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目前GE在华拥有20多个生产制造基地,在8个城市设立了实验室和研发团队,为航空、医疗、能源、智能制造、增材制造和数字科技等业务的本地运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且具备为本地客户定制解决方案的能力。

向伟明透露,鉴于中国供应链在GE全球的重要战略地位,该公司正不断升级本地制造能力,目前已实现了若干本地供应链的重大突破。如今年6月,GE目前全球最高端的重症有创呼吸机产线落地无锡工厂;8月,GE濮阳亚太低风速生产基地竣工投产,有望发展成辐射亚太地区的陆上风电综合制造和服务基地。

“GE在中国所建立起的产业链体系,将随着中国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而发挥积极作用。”向伟明说。

他表示,作为GE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中国不仅是GE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GE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在华业绩如何,对GE全球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快速恢复活力,并且依旧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这给GE继续投资中国市场提供了信心。”

向伟明称,GE中国团队一直积极与总部进行沟通,以更好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确保GE在华长期承诺以及全面本土化的核心战略保持不变,并积极推进在华投资计划。


打造“智慧医院”将成未来趋势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人气大增。据官方数据,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倍,一些第三方平台“云诊疗”咨询增长20多倍。

在向伟明看来,随着疫情防控成为常态,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将是未来趋势。疫情让GE更深切体会到更具预防性、前瞻性的智慧医疗服务的重要性,看到“主动防御型”公共防疫体系建设、分级诊疗和基于互联网、AI等技术的数字智慧医疗应用落地的急迫需求。

“现在业界对数字医疗的态度日益开放,患者已经开始习惯远程问诊。在此情况下,重点不是要不要推崇AI等创新技术,而是怎么让数字技术更有效率,能够无缝接入诊疗全流程,打造‘智慧医院’。”他说。

向伟明称,目前GE医疗正在积极推动包括发热门诊升级、智慧 ICU/智能运营、智能设备与AI辅助诊断工具结合的应用落地,加速国产供应链能力和本土服务能力的提升,深度参与中国医疗卫生建设。今后,GE还将与更多互联网公司、行业协会等合作,完善智慧医疗生态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