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爆发背后:发行价惊现二三折,中小券商难逃“二八分化”魔咒?

市场上永远都会有差异化,券商是资源导向,中小券商是资源变现的重要出口。

作者:宋婕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推行注册制以来,监管层取消了传统IPO发行环节中23倍静态市盈率的限制,发行定价随之成为关键环节。事实却是,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对个别IPO企业发行价格报出了券商投研报告定价下限的2-3折。这一折扣在4个月前,还是7折左右。

这也让大型券商在IPO询价和定价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型券商凭借资金实力和研究能力,将会吸引更多的拟IPO企业,并从中择优,增加品牌溢价。靠着这样的良性循环,仅就发行承销业务而言,中小券商的市场或将逐步缩小,逃脱不了二八分化。


低价发行成大势所趋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分析称,新股发行定价根子上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供不应求时,买方会以投价报告为锚;供大于求时,投价报告就没什么用了,当然会有不同比例的打折。

自创业板推行注册制上市,截至9月15日,已有24家新股上市。而在整个市场,自8月24日以来,同期新上市企业共有52家。2020年只过去8个半月,IPO募资金额已经超过3000亿元,刷新了去年一年的纪录。

在目前创业板注册制的公司中,股价无一例外全部迎来了回撤。9月9日,“十八罗汉”之一的锋尚文化跌破了138.02元的发行价;次日,美畅股份紧随其后破发,成为第2家破发的创业板注册制新股。

“一周发20只左右新股的时候,谁有空去认真研究报价?尤其当你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发行人时,即使压价了,还出现几天就破发了的情况。”王骥跃进一步表示,“事实上发行价也没打折到特别离谱的程度,相当多的公司,如果要不是赶上IPO常态化的时候,压根没有上市的可能,别说挑价了,未来发不出去都可能。”

一位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注册制后,上市公司风险由从监管层面的把控,转移到了市场的投资者专业性及对风险的承担上,所以股价也会相应的下降,尤其是很多创业板公司的质地本身也是有待商榷,所以低价发行变成了大势所趋。


投行或将分化严重


尽管低价发行较为普遍,但在24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中,超额募集资金的情况仍然较多,其中以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作为主承销商的企业,优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超募比例指标排名靠后的企业,上市后却是涨幅靠前的。而这些项目的主承销商多为中小型投行,由此可见券商在IPO询价和定价中的重要作用。

在王骥跃看来,并不是所有机构都有报价能力,不同发行人、不同承销商的折扣不同,说明有差异化的定价,最多说有人在主导着定价。

另一位IPO中介机构人士告诉记者,注册制下,投行的改革压力越来变大。他认为,创业板破发越多,投行的集中度会越高。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发现价格,以前的一级市场是政府指导价,注册制后,承销商能不能通过专业能力发现价格,对许多券商来说也是考验。

在他看来,只有大型券商有资金实力和研究能力,将会吸引更多的拟IPO企业,反过来头部券商也可以从中选择优质的客户。如此一来,市场也会相信头部券商推荐的企业质地更好,从而只要是头部券商承销的股票,就会有品牌溢价,更好的吸引拟IPO企业。靠着这样的良性循环,仅就发行承销业务而言,中小券商的市场会逐步缩小,逃脱不了二八分化。

而上述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则不认可此观点,他告诉记者,市场上永远都会有差异化,券商是资源导向,中小券商是资源变现的重要出口。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