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教授警示: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即将到来,或掀起新一波危机!

二次探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经济基本面中无法摆脱的脆弱性以及第一轮经济衰退冲击余震的结合体。

作者:史蒂芬·S·罗奇(Stephen S. Roach),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讲师

来源:网易研究局

二次探底(double dip)可不是一种舞步,而是美国经济经常出现的短期复苏后再度陷入衰退的趋势——这在以往已经出现过多次了。尽管目前泡沫泛滥的金融市场正在展现一种不间断V形复苏的美好状态,但有证据证明美国在经历了毁灭性新冠病毒冲击之后可能再次出现二次探底。

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的苦难历史警告着我们切勿骄傲自满。自二战结束以来的11场衰退中有8场出现了二次探底——我们可简单将其定义为季度实际GDP在短期反弹之后的下降。仅有的几次例外是1953~1954年的衰退,1980年的短暂收缩以及1990~1991年的温和下行时期。其他衰退不仅都包含二次探底,甚至其中两次还具备三次探底的特征——两次假启动后的再度下探。

当然二次探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经济基本面中无法摆脱的脆弱性以及第一轮经济衰退冲击余震的结合体。通常来说下滑越严重、破坏越大,愈合时间越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的急剧衰退以及伴随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收缩都是这种情况。

当前的经济衰退具备了二次探底的经典条件。在2020年第二季度32.9%的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暴跌——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跌幅——之后,挥之不去的脆弱性几乎已成定局。须知整个经济首先遭受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初期疫情的封锁,并因此遭受了史无前例沉重打击,如今才刚刚开始恢复。本季度的大幅反弹仅仅是数字意义上的,事实上也是借助关停业务的部分重开方才得以实现。但这种情况是会持续下去,还是再度下滑呢?

在前所未有的的货币宽松政策之下——这种政策让人想起了那句“不要与美联储对着干”的古老格言——各大金融市场一点也不担心经济会再次下滑。额外的安慰则来自同样规模惊人、旨在减轻企业和家庭疫情冲击的财政救助措施。

但这种想法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因为问题的根本是病毒,而不是对美联储主导的流动性注入或财政计划临时支援的需求。货币和财政措施可以缓解金融市场的忧虑,但它们在解决困扰实体经济的根本健康保障问题方面基本无所作为。

因为美国仍处于疫情的魔爪之下,因此可持续复苏的机会看似相当渺茫。尽管生产和就业的反弹凸显了经济供给侧的重大进展,但这些成果还远远算不上大功告成。截止到7月,非农就业人数仅恢复了2月和3月该指标失业数量的42%,10.2%的失业率仍相当于疫情之前3.5%水平的3倍左右。同样,7月份的工业产值仍比2月份的高点低8%。

而需求侧的修复则更具试探性。这在非必需消费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是零售购物以及在餐饮,旅行和休闲娱乐上的支出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对这些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人们面对面接触)的全面参与可能会带来大多数人所不愿承担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在感染病例增加且缺乏有效疗法及疫苗的情况下。

如果要客观地看待大流行的影响,可以参考交通,娱乐,餐饮和住宿(也是消费者需求中对新冠最为敏感的部分)的数据——它们在疫情全面爆发前的2020年第一季度占据了家庭服务类总支出的21%。而在第二季度,这些类别合共支出的年化季环比值按实际价格(排除通胀因素后)计算则暴跌了86%。

截至六月的月度数据凸显了这些重要非必需消费领域所一直面临的顽强阻力。尽管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总支出较疫情前水平回升了4.6%(按实际价值计算),但到目前为止家庭在服务业上的总支出(也是总消费的最大组成部分)仅仅挽回了封锁所致损失的43%。

总而言之,这就是所谓的异步正常化——也就是一场供给侧贡献高于需求侧的局部性复苏。但在这方面美国并非孤家寡人,在其他经济体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状况——就连中国的国家主导体制在命令和控制供给侧的效果也远高于对疫情敏感型需求侧家庭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

但是美国经济的异步正常化在一个关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在控制病毒方面的糟糕表现不仅加剧了人们对感染的持续恐慌,还很可能掀起新一波新型冠状病毒危机。尽管过去一个月新病例数量有所下降,但在截至8月20日的一周里日感染人数接近4.8万,是5月和6月记录的两倍以上。

再加上自从7月下旬以来日均超过1000的死亡人数(且预计在今年剩余时间里仍将保持这一水平),这种不断上升的感染速度正在越发清晰地预示着未来的状况。在这样的局面下消费者的担忧以及对疫情敏感型服务的影响不大可能消退,甚至会在新一波感染潮中进一步加剧。

这一切都说明二次探底是可能发生的。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经济冲击之后的局部和异步正常化标志着美国经济中的脆弱性依然存在,在遏制病毒方面的失败则凸显了余震的可能性,而正是这种组合诱发了先前的多次二次探底。但是泡沫泛滥的金融市场却在讲述着一个经典V形复苏的故事。这种历史的押韵正预示着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