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蛇口出发,创无止之境——深圳特区与中国平安的命运交响

蛇口精神,是平安竞争力的最本质与最深刻的体现。

作者 |  借东风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她成立40周年的纪念日。人生四十而不惑,一座城市40年的发展历史,也足够凝聚和升华出一种精神。特别是深圳这样生长于改革、崛起于开放的城市,支撑她在这40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基因。

这种精神、这种文化、以及这种基因的原生之地,正是蛇口。

20世纪80年代,蛇口,一片创业热土,一片希望之地。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这里出发,蛇口是中国第一批企业的出生地:

1987年4月8日,深圳招商银行在蛇口招商路北十栋成立;

同年年底,任正非等5人,带着他们筹集的2.1万元,在深圳创立了华为

1988年,台湾商人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在深圳设厂,开始从事精密器件组装业务……

1988年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在蛇口成立……

1987到2020,不到40年,弹指一挥间。从蛇口走出一批又一批中国的栋梁企业,数不胜数。招行、平安、华为、中集、腾讯、万科……蛇口是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也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代名词。

后来,当思想家与学者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才提出“蛇口精神”的概念。蛇口精神,则是这一批生于深圳,随着改革开放而崛起的企业的共同“血统”。

蛇口精神,概括起来,是三个词:

改革,

纠错,

创新。

改革、纠错、创新,这三个概念在本质上上是一致的。纠错是改革的手段,纠错与创新都是为改革服务;而改革是指导思想,只有具有改革的意识,才能发现问题、主动纠错;只有具有改革意识,才能创新、提高效率。

1988年5月,平安在深圳蛇口成立。当时的《深圳市大事记》对此的记载仅有简单的一句:“全国第一家由企业与专业金融机构合办的保险公司,在我市蛇口开业。”

32年后的今天,平安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在2020年全球福布斯排行榜位列全球第七。

可以说,平安从构想到最后落地,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这一路的发展历程,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开放的蛇口精神。

马明哲在谈平安文化的时候,反复提到蛇口精神:

“平安是蛇口的孩子,30年来我们从未改变出发时的精神和品质。‘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这句话是蛇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平安文化的核心精髓。……蛇口精神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1

“改革的产物”

1988年,将“准生证”批给马明哲的时候,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要把平安保险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改革不仅需要一种思维,还需要执行力,更需要坚毅与不服输的精神。而平安有幸,她的创始人马明哲,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有执行力、坚韧不拔的行动派与改革家。

平安成立之后,在马明哲的实干精神引领之下,不断地突破边界、走出舒适区,实现了一个个看似难以完成的目标。

首先是引进寿险。

在90年代初,“不谈生死”的文化禁忌还有遗留,对于寿险在中国能否推得开,寿险业务前景如何,马明哲曾经充满迷茫。

1992年,马明哲在赴台处理理赔案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台湾寿险市场的繁荣。于是马明哲决定,平安要引进寿险。

但是,寿险业务的代理员制度,当时中国却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清怎么玩。就在这个当口,一家名叫国华人寿的台湾寿险公司赴北京拜访人保,并且指名道姓,听说国内有一家保险公司叫“平安”,取道深圳来拜访。

就这样,马明哲抓住了这次机会,与国华建立了合作关系。后来国华多次来平安培训,甚至最后国华的常务副经理黄宜庚直接加盟平安。就这样,在国华的协助与合作之下,平安的寿险业务做起来了。

1994年7月的最后一天,平安人寿成交了公司史上第一份人寿保单。这张保单将载入平安史册。

寿险业务的引进,体现出马明哲的改革与实干精神。不设限,不断挑战边界,并在挑战中不断地自我突破,实现更大的成就。这是蛇口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2

创新圆梦科技

2019年,网上忽然间一阵风地兴起了一个词:PATH。

P、A、T、H分别是平安(PingAn)、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以及华为(HUAWEI)的首字母,而这四个字母组成一个英语单词path(路)。

依稀记得5年前(2015年)互联网行业顶峰的时期,BAT的名头响彻神州大地。五年时间,兔起鹘落,B跌下神坛,A和T依旧,P和H入围。然而仔细看这四家仍有不同,H、A、T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但P(平安)明明是一家综合金融公司,为什么可以和三家科技巨头并列?

然而这几年,随着众安保险、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金融壹账通等平安旗下或平安参股的硬核科技企业纷纷上市,平安的科技属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现在,很多人吃惊于平安开创了如此之多的新业务。事实上,平安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怀揣科技梦的企业。平安对科技的执着,根植于其创新基因之中。

从刚刚成立的时候“为每一个员工配一台计算机”的豪言壮志,到90年代末疯狂的电商项目“PA18”,平安的科技梦埋在基因深处。2008年,二十“弱冠”的中国平安,科技业务发展,开始获得加速度。

马明哲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平安创新基因的最初来源。但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必须要形成系统,提出理论,并且建立一套体系,才能够确保科技业务持续不断地走下去。

为什么要发展互联网科技?如何发展互联网科技?对于这两个问题,马明哲有着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对于平安为什么要发展互联网科技,马明哲的看法是两个字:赋能(empowerment)。

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不是辅助,而是全面重构。什么样的技术背景下,金融业会呈现什么样的业态。必须站在科技革命的角度去审视和重构传统金融业务。

马明哲认为,传统金融是渠道为王,产品驱动;而互联网金融,是流量为王,从服务入手,最终价格驱动。在“渠道为王”的思维下,占领大城市,建更多网点,雇用更多销售人员,实现单点单店的盈利更高,效益更强。这种模式在人类玩了100多年。但现在不行了。

2014年开始,中国平安第一次在年报中采取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公布各项互联网数据,包括用户数、用户活跃率等,这在金融企业中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市场和用户逐步了解到,平安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金融公司,而在向一家科技与互联网型的金融集团转型。”

怎样发展互联网科技?马明哲认为,互联网科技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其自身规律。而平安想要发展互联网科技,就要遵循规律办事。

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有四个阶段:建立场景——获取流量——流量转化——产生利润。因而这是一个先有投入后有产出的模式,前期加大投入是必须的,而且投入不一定立刻看到成果。

在2018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马明哲提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战略,构建五大智慧生态圈。

事后高管们回忆说,这些东西从来没听马总说过,但马总应该酝酿很久了,以致于能够即兴演讲,脱口而出。

十年磨一剑,从2008到2018,平安“金融、科技、生态”互相赋能,构建五大生态圈的战略,已经初具规模;科技业务营运利润在集团的占比中越来越高。

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6,008项,较年初增加4,625项;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名榜中,平安以超1,500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

今年二季度,平安的科技业务营运利润为34.38亿元,占总营运利润的4.6%,超过其它资管、信托以及证券业务,成为仅次于寿险、财险以及银行的第四大利润来源。

中国平安上半年营运利润为743亿元,同比增长1.2%,在今年上半年疫情冲击与金融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维持正增长的稳定态势,是相当不容易的。

得益于综合金融、科技赋能以及五大生态圈战略等多项领先战略布局,中国平安在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位列全球21名,在全球金融企业中排名第2位,中国金融企业中的第1位。

此外,日前发布的《波士顿咨询报告》中,中国平安的“保险价值创造”能力被列入全球前三,中国第一。报告中提到了未来低利率、低生育率、高老龄化率的大环境下,叠加科技冲击,保险业面临深刻的转型。而中国平安这些年来所致力的“科技+金融”与“生态+金融”的战略,正好完美地符合未来保险业的转型方向。

3

无止之境

现代商业社会,能够让一家公司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并长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因素,是超越于公司的产品、业务、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企业文化这些东西之上的。

创新意识、变革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并主动纠错的能力,才是一家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平安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回顾平安这一路的发展历程,在平安这家企业中间,能够看到属于改革开放那个时代与深圳蛇口的深深的烙印,说到底就是“蛇口精神”。

蛇口精神,使得平安能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挑战,能够不断地顺应趋势,引领时代潮流。

蛇口精神,是平安竞争力的最本质与最深刻的体现。

从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那一刻,蛇口精神便开始萌发,在深圳这篇创业热土上,经过无数企业家用自己的人生轨迹、无数企业用其发展历程去诠释、去演绎、去抒写、去升华。

40年后的今天,这些企业纷纷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这些企业家纷纷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共同血统是蛇口精神。蛇口精神,高度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这些企业,是中国的民族企业;这些企业家,是当今中国的民族英雄。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场无远弗届的历史征程,一个无止之境。在此之中,唯有不断改革、不断纠错、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在领先的位置,做时代的佼佼者与弄潮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