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惑少年再出发!

深圳正在迎接自己的新时代!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下的深圳已经过去四十年,撇开那些房价高企的争议,谁也无法否认一个铁的事实:

四十年的时间,深圳完成了一段从无到有的传奇经历,一批批建设者用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将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充满、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从当年探索改革开放道路,到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再出发之际,四十年风雨背后发生的故事,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深思。

1、破土

2015年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香港附近的那一个,它建立于1980年,被称为“深圳奇迹”。

而说起深圳改革开放,总要聚焦到一个地区,那就是蛇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1月31日,中央批复同意了建立蛇口工业区的请示。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个在位于南海之滨,虎崖山下的临港片区,开山炮硝烟腾起,隆隆爆破声和马达的轰鸣声振聋发聩。

蛇口工业区的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一个崭新的外向型工业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宣告诞生

图源:网络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那时的蛇口,就如同早年革命时期的圣地延安一样充满感召力。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们像奔赴延安一样汇聚这里,移山填海、修路建房,尘土与激情一起飞扬,青春与梦想一同挥洒。

伴随着两万名基建工程兵的援助建设,深圳蛇口工业园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在缺少技术,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的背景下,所有的建设工程几乎都要靠人力完成。

图源:网络

1980年1月,蛇口工业区正式招商引资,首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这16个字的口号响彻全国,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然而就是这两句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眼,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背后隐藏的争论是社会发展路线。

到了1983年10月31日,蛇口工业区率先实现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进行工资改革,实行岗位工资,并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实现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以及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时候。举国上下却大有举棋未定、方向摇摆之惑,质疑改革“姓社姓资”的声浪渐响。

直到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看见矗立在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说:“很好,很好”,争议才得以平息。

图源:网络

有人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正是从这句口号开始的。

若干年后,在评选影响深圳的十大标语时,这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分秒必争、效率至上的口号毫无悬念的高居榜首。

2、二十年风雨筑基

在1980-1985年兴办经济特区之初,深圳具有简单靠优惠政策获利的年代,通过价格改革获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价格差,史称“套利的年代”。此后逐步走上正轨的深圳,开始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1979年深圳仅有1家县办企业,员工108人,后借助“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配套和补偿贸易)的加工贸易方式成功嵌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

到1990年底企业超过了600家(其中“三资”企业400多家),职工人数达了10万人,产品品种也从不足10种发展到近千种。逐步形成“产业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年鉴

找到了合适的发展路径,深圳初期实现迅猛发展,从1979年建市之初,深圳全市生产总值不足2亿元,至1989年则增长为116亿元,十年间增长了接近60倍,期间除了1986年每年的增速均超过30%。

1992年,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深圳特区报就以《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著名的新闻通讯。这篇新闻的发表,也成了九十年代初期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代表性事件。

图源:网络

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已十年的深圳,通过吸收消化外来的资本技术之后,经济发展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凭借模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初级工业化过程,逐步走向模仿性创新的生产制造。

图源:网络

这种灵活异常的生态系统,成就独特的供应链,对劳动力持续不断的分工使生产力水平再次达到提高,形成的产业布局开始被市场认可为最快的效率组合。

模仿时代的“山寨”经济现象成为深圳工业化的新特征。

深圳改革开放的前20年时间里,从吸引外资入驻到模仿自创,逐步走出深圳特有的发展模式,大批初创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在1984年,王石用倒卖玉米赚来的钱成立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7年退伍军人任正非则怀揣2.1万元创立了华为,主营业务还是代理销售交换机。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刊登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们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他们,是深圳的建设者,亲手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

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不过,驶在快车道经济,总有到缓速的时间。

图源:网络

2002年,网友“我为伊狂”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表了一篇万字长贴——《深圳,你被谁抛弃》,矛头直戳深圳最敏感的痛点。

当时,深圳遭遇了发展的瓶颈,相继出现资本骤减,企业外迁的现象,遭遇了土地空间、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

同时,关于深圳模式的争议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位归国不久的年轻学者胡鞍钢迎头浇上一盆冷水。

其在中央党校给省部级领导讲课时,胡鞍钢直言,深圳特区之“特”在于无限制的享受了优惠政策,妨碍了公平竞争。随后又接连发文,并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领导之间引起共鸣。

深圳,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再一次摆在眼前,如何让降下来的经济再次提速,成为那时候深圳人极为关心的话题。

幸运的是,这座拥有开放包容基因的城市,“创新”,成为新20年时间里关键词!

3、创新蜕变二十年

2006年,江苏省委领导带队来深圳调研,提出了一个问题,南京有几十所重点大学,国家级的研究所也有100多个,为什么南京没有那么多的科技企业,深圳没什么大学,就一个深大,也没什么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却一片一片的?”

这个答案背后的实质,是深圳拥有创新的土壤。如今,挑战、创新、勇气”成为深圳的关键词。

早期深圳改革开放的建设者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皱纹满面,这群从无到有,建设起深圳的人正在老去。在2016年1月,当年蛇口工业区代表人物袁庚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岁。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悼文中写道:“30多年了,袁老先生赋予深圳的‘敢试敢闯,不言放弃’精神,已经成为深圳创新精神的代名词,给了我和同一批创业者更多的憧憬和能量。”

已站在深圳40年发展角度来看,在20世纪初“被谁抛弃”的瓶颈之惑走出来的深圳,凭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快速崛起,打造了众多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和创业公司,腾讯、华为已是城市名片般的存在。

近期,深圳地铁10号线开通,有一站叫华为,这是深圳唯一用企业名字命名的地铁站!这样的命名可以说是对华为的创新进行认可,也是深圳坚持创新道路,展望科技之光的标志。

图源:网络

现在还有源源不断的如迈瑞医疗、大疆无人机这种新的城市名片陆续冒出来。均是代表着深圳这一科技创新城市的未来。

2014年,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深圳拜访大疆创始人汪滔,他问了汪滔一个问题:“深圳为你做了什么?”

汪滔毫不掩饰的赞誉了深圳,全球最好的产业链分工在深圳,最优秀的工程师在深圳。大疆只设计,不生产,大疆的每一个螺丝钉都是外包的 。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96年初,深圳只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仅20家。如今,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2019年底的1.7万余家。

《2020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创新能力前三。其中,深圳有43家公司上榜创新500强,仅次于北京。创新指数50强企业中,坐落在广东省的有10家,其中6家位于深圳。

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共两名技术员。40年后,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

创新一词,真正付诸实践在深圳这座城市每个角落。

图源:网络

创新蜕变给深圳带来了经济的再次加速,深圳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并在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一边是坠向深海的东方之珠,另一边则是精神奕奕的鹏城,在包容的基因下,深圳每年吸引大批人才、资金和技术,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4、小结

四十年来,深圳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其自身不断涌现的危机意识,离不开从政府到民间的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判断。

从闯到创,时代总是赋予深圳全新的历史使命,从“经济特区”迈向“先行示范区”,深圳再出发之际,一直在迎接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四十不惑的深圳,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