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人民币怎么走?最高或涨至6.83 上下波动偏剧烈

下半年疫情、地缘局势、美国大选等因素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可能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扰动。

作者:周茂华

来源:腾讯财经

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偏强运行,预计运行区间在(6.83-7.10)附近。但下半年疫情、地缘局势、美国大选等因素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可能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扰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偏剧烈。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五年来,汇改成效显著,成功经验得以积累,同时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汇改最大的成效是使人民币汇率成为应对外部强烈冲击的“缓冲器”。

8月1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95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逼近6.95关口。


人民币成为全球最为稳定货币之一


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现后陷入停摆,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程度超乎投资者想象力,负油价、美股熔断、汇率剧烈波动、黄金暴涨,人民币汇率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波动幅度扩大;但从横向比较,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在主要国际货币中最小,成为全球最为稳定货币之一。

人民币汇率平衡运行基础主要来自三方面因素:

其一、人民币外汇市场趋于成熟。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外汇市场深度、广度显著增强,人民币汇率对供求、多空事件反应更灵敏、定价合理有效,市场韧性不断增强;

其二、国内经济前景向好。国内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管理层及时推出政策“组合拳”支持生产生活恢复政策,二季度国内经济充分扩张区域,且宏观指标显示,下半年内需复苏有望进一步加快,外贸逆势增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另外,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为数不多拥有较充裕传统货币政策空间,基本面良好态势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

其三、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年初以来,国内疫情受控、经济形势向好、宏观风险收敛可控、人民币资产估值洼地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吸引外资持续流入;另外,年初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但凡疫情控制较好的,往往能较好吸引外资流入,这就很好解释了上半年我国股市领涨全球,5月以来欧元表现强于美元等。

目前全球疫情拐点未至,不少经济体陷入防疫与经济重启两难,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加剧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与地缘政治不稳定,部分脆弱经济体面临潜在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风险,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这不可避免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构成影响。

但从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基本面稳健、人民币外汇市场趋向成熟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人民币汇率整体有望处于合理均衡水平附近稳定运行。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削弱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一般而言,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各种即期、远期等金融衍生品工具规避外汇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外贸企业可以考虑在外贸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等操作,减少汇率波动风险。

在全球疫情、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人民币资产有望成为全球投资者避风港,主要是国内疫情受控,经济重返复苏扩张轨道,金融资本市场加快对外开放,人民币国家化加快,人民币资产估值洼地等,人民币资产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双循环不会改变目前汇率安排


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模式,是我国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增强背景下的战略调整。以国内循环为主就是要释放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与国际循环更好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逐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释放创新潜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我国经济产业升级转型;双循环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双循环并未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将继续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我国经济惠及全球,让全球投资者参与我国经济发展、分享红利。我国目前货币制度是经历多次重大全球事件冲击、考验的,双循环不会改变目前汇率安排。

“双循环”整体利好人民币。主要是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经济衰退情况下,双循环战略有助于加快释放国内循环潜力的同时促进外循环发展,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基础,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坚实基础;由于疫情拖累外需,导致我国经常账户放缓,但人民币资产将持续吸引资金流入,国际收支仍有望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有望维持在一个均衡水平附近波动。

全球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继续深化人民币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使得人民币汇率成为我国应对外来冲击的“减震器”;另一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国际贸易清算、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外汇衍生工具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减少汇率波动对我国及全球贸易影响。


推动人民币互换的好时机 提升全球使用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宣布使用人民币结算;同时,中国央行还与39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一货币互换规模已达到3.47万亿人民币,至今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互换圈。

当前是推动人民币互换的好时机:

其一、全球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需求强烈。由于全球疫情防控与经济形势不确定性,欧美主要央行非常规政策及美元“武器化”,导致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汇波动性将增大。外贸企业对规避外汇波动风险需求迫切。

其二、为部分经济体“节省”外储。后金融危机时代,叠加全球疫情冲击,部分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债务与货币危机风险上升,这类型经济体有动力通过货币互换促进贸易发展。

其三、人民币优势不断显现。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疫情受控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下半年国内经济扩张步伐有望加快,有助于带动全球贸易复苏;人民币汇率是全球最稳定货币之一;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等。

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让越来越多国家愿意使用人民币,这就需要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循环起来,要成为全球最稳定货币之一,要满足各国多元化需求等。

其一、完善人民币使用的基础设施。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清算、托管、法律监管等基础设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便捷使用人民币服务。

其二、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与资本项目可兑换。一个具有深度、广度、韧性强、定价合理的金融市场将有助于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我国经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让人民币在全球循环起来。

其三、扩大进口。将我国扩大进口与人民币国际化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满足民众美好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同时,提升人民币在全球使用量。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大致框架,我国大部分资本项目已经得到较高程度的开放,只剩下其中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近年来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金融开放领域。我国先后创新性推出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推出原油等人民币期货商品;人民币资产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推出了金融开放“11条”措施,涉及到对外资准入限制的进一步放开;2019年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2020年6月发改委、商务部发布《2020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扩大外商投资范围与优化营商环境;上海金融改革自贸区等,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本身没有既定时间表,改革节奏要与宏观形势(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与国际形势)、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实践证明,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是稳健有序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外资对我国经济与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信心增强,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国际化不断取得进展等。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资产(股、债)存量规模达到5.03万亿元,是2013年6.7倍,较2018年底增长75.6%,且近年来以保持40%的速度增长;据全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5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由4月1.66%升至1.79%,全球排名第六;目前在上海持牌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600家,其中外资机构占比超过三成,近年外资合资、独资的证券、保险、资管等机构不断涌现。


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触及6.83


展望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前景,中长期,人民币汇率仍将稳步升值走势。

其一、基本面长期向好。一般而言,一国货币走势最终要回归该国基本面。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经济潜力不断释放,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攻关,带动我国产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前景向好。

其二、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相对于我国超大经济体量,金融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外资流入人民币资产将是长期趋势。

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偏强运行格局,预计在运行区间在(6.83-7.10)附近。主要是我国疫情防控与经济形势向好,央行与美联储政策分化令中美利差维持高位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等人民币汇率提供强劲支撑,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强方可能触及6.83;但下半年疫情、地缘局势、美国大选等因素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可能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扰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偏剧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