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靴子落地”时间延长,为百万亿资管市场减压

日前央行发文,将原本应于2020年底正式实施的资管新规,延长至2021年底生效,过渡期延长了一年。资管新规于2018年横空出世,旨在推动中国金融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重塑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顶层设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来源:政信投资集团

日前央行发文,将原本应于2020年底正式实施的资管新规,延长至2021年底生效,过渡期延长了一年。资管新规于2018年横空出世,旨在推动中国金融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重塑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顶层设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资管新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统一监管标准,二是消除多层嵌套,减少监管套利,三是打破刚性兑付,四是规范资金池,降低期限错配,减少流动性风险。

首先,它明确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结束了“ 保本保兑付”的债务资金性质、“通道嵌套”推高融资成本和“资金空转”减少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等乱象,将推动资管行业进入“资产配置”的新时代。

其次,它建立了统一的监管思路与标准,划清了资管计划参与各方,使资管行业回归资产管理职能, 让投资者承担其应有的投资风险,有力促进资管行业的有序发展。

最后,资管新规通过规范以影子银行 (表外融资)为主体的资管业务,抑制银行的跨界发展和风险连带,一定程度上使投融资“脱媒”,使资产管理业务这种直接融资手段规范有序发展,从而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塑中国金融与经济关系。

为什么延期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范转型面临较大压力,国家从疫情常态化防控出发,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降低疫情带来的压力,推动资产管理新规平稳有序实施,促使资管业务规范转型,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举措。

从资管新规的内容上看,资管新规对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私募资产管理产品等的投资比例、管理权限等方面改动巨大,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整顿力度居近年之最,几乎所有的银行、证券公司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金融业犹如一辆快速行驶的列车,资管业务量达到百万亿之巨,其体积之大、速度之快、惯性之强超乎想象。资管新规出台后,要求金融业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刹车改道”,对金融业的冲击太大,难以承受。

除了整改力度大、整改时间短之外,疫情对金融业的重创,堪比30年代经济大萧条。疫情在2020年春节悄然来临,随后迅速席卷全球,各行各业关门歇业,经济巨轮轰然停止。时至今日,全球疫情防控依然严峻,机器停转、工人失业、产品滞销...市场资金的供需不平衡,中小企业需要贷款,银行不敢借,资信良好的大中企业压缩生产,减少了资金需求,市场整体资金融通速度下降,金融业进入寒冬。

短时间内要求金融机构完成整改任务,无异于雪上加霜、伤口撒盐。金融机构将未到期的资产直接去杠杆,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足量的资金兑付,为完成任务,只能向融资方、企业要求偿还,在经济正常运转的时期,企业尚且为资金发愁,在疫情时期,新的资金不来,旧的资金又要被抽走,那么企业可能被逼到死角,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此时企业如果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金融机构贷款更加难以收回,破产的企业多了,银行损失越大,资金链条上各方均难以承受重压,风险传导,任何一环断裂都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国家推迟资管新规,是给了疫情冲击下的各经济体一个喘息的机会,帮助企业度过疫情寒冬。

延期的影响

资本是逐利的,只要有监管不到的盈利区间,都有资本肆意生长。影子银行就是监管漏洞的结果,为资本带来巨额利益,也产生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从2010年起,影子银行的体量已无比巨大,短期整改完毕势必引发金融动荡。适当延长过渡期,一方面为金融机构缓解整改压力,减少行业动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金融机构整改压迫感,加快整改速度。

减少金融产品集中抛售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成功转型几率。资管新规出台后,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已经完成新规要求,适当延长过渡期,使可在明年到期的资产自然存续至兑付,一方面减少金融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降低金融机构整改的压力,为金融机构成功转型创造条件。

减轻疫情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破坏性巨大,金融市场亦难以幸免,延期使金融机构“以时间换空间”,优化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产品整改节奏,为金融机构及投资者适应资管新规落地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改善A股市场的资金面,使资管机构更好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稳定作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