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宏观】工业品价格要“浮出水面”?

工矿企业停产,仅有百分之二。

作者:陈兴、应镓娴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概要


  • 长江淮河风险未消,全球联动并非孤立。雨带北移淮河告急,长江汛情风险未消。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出现强降雨过程,呈现出时间长、范围广、极端性高的特点,截至716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创60年以来同期新高。而持续的强降雨致使长江中下游普遍出现水位超警,多地启动防汛I级响应。7月下旬主雨带北移,淮河流域汛情也开始告急。但由于雨带存在回摆可能,且上游来水增加,长江中下游汛情风险并未解除。洪涝主因气象变化,全球联动并非孤立。今年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引导充沛水气带来汛期强降雨,而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强化了本轮降雨过程。由此可见,今年我国的洪涝灾害,其实是气象变化的结果,从全球气候系统的角度而言,这并不是个孤立的现象,而具有全球联动的特征,如澳洲大火和非洲蝗灾就都和印度洋的暖流活动有关。

  • 增长影响温和,警惕PPI上行。洪水不改增长趋势,短期影响尚属温和。洪涝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经济比重近年来趋于下降,今年以来的洪灾损失仅有19GDP0.12%,而且经济损失也不完全等同于GDP的减少。洪涝灾害给经济带来的冲击集中在第一产业,而一产在我国经济中占比不高。对于工业部门而言,洪涝灾害会使得工矿企业受淹停产,但受影响企业比例较低,停产时间也并非持续全年,因而对工业生产干扰不强。工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洪灾严重年份主汛期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和历年均值水平并无显著差异,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并不因洪灾改变,而洪灾过后的重建需求还会支撑经济增长。短期来看,强降雨天气确实对今年7月工业生产形成拖累,但洪水的影响尚属温和,从各区域水泥企业出货率来看,虽然洪水确实影响到部分地区的工业生产,但未受洪水波及地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产恢复势头。PPI上行未被重视,需要警惕气候异常。工业品价格上行的风险还没有被市场充分重视。我国今年汛期因降水异常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很可能意味着全球其他地区也会遭遇到异于往常的气候现象。而我国对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并没有定价权,因此,需要警惕气候异常对部分工业品供需平衡的干扰。像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南美,近来频繁受到暴雨侵袭,印尼南部区域则面临持续干旱天气,对于这些并非我国定价的大宗商品主要产地,气候现象变化对于供给的影响值得关注。新冠疫情压制需求,使得供给端收缩显得并不重要,但全球各国疫情发展所处阶段不同,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美欧也相继解除封锁。从国际分工上来看,中美欧是全球重要的需求和工业品生产国,而像南美部分国家负责提供工业原料等大宗商品。在全球疫情演化的背景下,大国经济率先复苏拉动工业品需求,但是小国疫情还在发酵,供给端存在收缩风险。这时候如果再遭遇到极端天气,影响就可能会被放大。另外,为应对疫情全球央行开启放水,货币增速创下新高,竞相超发货币的背后无疑会带来货币贬值,而由此引发的美元指数走低有助于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

  • 经济延续弱复苏,价格“剪刀差”收敛。总结来看,洪水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不会改变年内的增长趋势,我们预计,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弱复苏势头,但与此同时货币超发会使得通胀预期重燃。价格方面而言,洪水短期对于CPI增速存在扰动,却不会改变年内走势。但全球各国疫情阶段的不同步、美元贬值压力以及需要密切跟踪的气候异象,均可能给工业品价格带来上涨压力,PPI同比增速或趋于回升,CPIPPI增速之间的“剪刀差”有望再度收敛,下游行业利润或将向中上游行业转移。


进入汛期以来,我国多地水患频发,防汛抗洪形势严峻,而目前又正逢“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洪涝灾害风险仍未消退。那么,目前汛情如何?水灾是否会影响到年内我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又会引发哪些值得关注的风险?本报告对此进行展开分析。

1.  长江淮河风险未消,全球联动并非孤立

1.1 雨带北移淮河告急,长江汛情风险未消

长江中下游降水多发,时间长雨量大6月以来,南方地区持续出现强降雨过程,呈现出时间长、范围广、极端性高的特点。62日至71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41天发布暴雨预警,创开展预警业务以来的时长之最。从范围看,期间主雨带覆盖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出现暴雨天气的南方县市占比高达64%。从降雨量看,截至716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418毫米,为常年同期的近1.5倍,创60年以来同期新高,太湖流域的雨量甚至超过同期的2.1倍。

“一江三湖”仍然超警,多地启动一级响应。而持续的强降雨,致使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和支流普遍出现水位超警的情况。6月以来,长江流域共计236个站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涉及河流148条。截至724日当周,受降雨趋缓影响,多数支流已基本回落至警戒以下,但长江中下游干流仍有部分维持超警,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位也在警戒线以上。长江流域9省市维持防汛应急响应,其中安徽省升至I级响应,部分城市如南京、杭州、潜江也启动了I级响应。

雨带逐渐北移,淮河汛情告急。根据中央气象台,7月下旬开始主雨带将逐渐调整至黄淮、江淮北部、四川盆地等地。随着雨带北抬,淮河流域汛情也开始告急。720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由Ⅱ级提升至I级。由于王家坝开闸分洪,淮河干流水位有所回落,但目前部分站点仍超警。与淮河流域类似,未来松花江流域、海河、黄河中下游的防汛压力预计也将明显提升。

长江风险并未解除,汛情仍有反复可能。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情风险仍没有消除。一方面,尽管近10日我国降雨带已出现北移,但难以排除雨带南北摆动的可能,未来长江中下游仍有强降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雨带的北移,长江上游来水将明显增加,中下游及湖区或将较长时间维持高水位。另外,进入8月后,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还需防范台风的侵袭,以免加剧汛情。

1.2 洪涝主因气象变化,全球联动并非孤立

为什么今年我国会出现降雨偏强,从而使得水位屡屡突破历史极值呢?

印度洋海温偏暖,气流交汇加强。我国夏季汛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带来了大量降水。今年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其引导的水气也相对丰沛;同时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也更为频繁,两者持续交汇,导致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局面。从历史看,10年和16年的特大洪水也离不开印度洋异常高温的推动。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化本轮降雨过程。我国的夏季雨带并不是原地不动的。在主要推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雨带通常在6月和7月从我国华南地区北移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而后继续北上,进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但是今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本轮降雨过程。由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同处太平洋海域,厄尔尼诺一方面易使得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水汽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阻碍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从而导致我国本应北上的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南方。

作为印证,历史上我国的大型洪涝灾害普遍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关。Nino3.4指数可以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从Nino3.4指数看,97年和15年发生了两次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结束时间分别为985月和164月,而后在同年夏季6-8月均爆发了较为严重的大洪水。1910月,本轮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但总体强度较弱,并于今年5月结束。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洪水的影响通常具有滞后效应,因此,其对今年持续的强降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今年我国的洪涝灾害,其实是气象变化的结果,那么从全球气候系统的角度而言,这就并不是个孤立的现象,而具有全球联动的特征。印度洋的暖流活动不仅仅给我国带来了水灾,去年底的澳洲大火、今年初的非洲蝗灾,都和这一因素有关。

由于东临太平洋、西面印度洋,澳大利亚除易受厄尔尼诺影响出现干旱天气外,今年印度洋高温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干旱程度。根据澳大利亚气象局统计,198-12月,大部分澳洲地区降水量不到同期均值的30%,部分中心地区甚至不足20%。而持续的少雨天气正是其19年末至20年初近5个月山火难熄的“罪魁祸首”。而在给澳洲带来干旱的同时,印度洋的异常气候却使得常年干旱的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降雨量激增,而沙漠蝗虫的快速繁殖并蔓延正需要潮湿多雨的天气,可以说这为蝗灾的爆发提供了“催化剂”。

2.  增长影响温和,警惕PPI上行

2.1 洪水不改增长趋势,短期影响尚属温和

洪涝灾害直接损失,经济占比已较有限。从洪涝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看,近年来虽然损失金额屡创新高,但是其占经济的比重趋于下降。如98年洪水期间,洪涝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接近3%,而进入21世纪,洪涝灾害所造成损失最大的2010年,直接损失占经济的比重也不足1%,损失同样较为严重的2016年,直接损失占GDP的比重只有不足0.5%。根据应急管理部的统计,今年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给我国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0.5亿元,较近五年同期均值下降5%,约占19GDP比重0.1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完全等同于GDP的下降。因为经济损失是针对经济存量而言,而GDP是个流量概念,即一段时期“新”生产的产品价值。比如洪水泡坏了停在路边的汽车,这虽计入经济损失,但如果汽车并不是今年造好的新车,就不会对当年GDP形成直接影响。

一产首当其冲,体量相对不大。事实上,洪涝灾害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第一产业。14年以来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每年第一产业的损失占比都不低于四分之一,在损失较为严重的16年,第一产业直接经济损失占总损失比重超过35%。但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已经不高,19年一产仅占GDP比重的7%左右,这也就使得洪涝灾害对经济的整体冲击较小。

工矿企业停产,仅有百分之二。对于工业部门而言,洪涝灾害会使得工矿企业受淹停产,但由于我国工业分布在地域上并不均衡,因洪灾而受影响的工业企业数量和洪灾的严重程度之间相关性并不强,如洪涝灾害较严重的10年和16年,停产的工矿企业数量不足4万个,还比不上18年超过7万个的水平。即便如此,根据经济普查数据,18年我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超过345万个,因洪涝灾害而停产的工矿企业比例也仅约为2%。考虑到工矿企业停产时间往往也并非持续全年,因此洪涝灾害对于全年工业生产的干扰也并不强。

生产没有显著差异,洪灾不改经济趋势。工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降水开始充沛通常也意味着工业生产转入淡季。从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增速上来看,13年和16年两个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主汛期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同11-19年的均值水平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98年洪灾时期,汛情严重的三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速较二季度不降反升,同样经历较强洪水的16年,全年GDP增速也较为平稳。因此,综合来看,即便考虑到间接效应,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也并不会因洪涝灾害而改变。

灾后重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由于洪灾期间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洪涝灾害过后往往会带来对应的重建需求,进而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这在属于基建领域的水利设施建设上体现得最为明显,10年、13年和16年这几个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偏高。在汛情严峻的态势下,今年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披露,工程匡算总投资约为1.29万亿元,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

降雨拖累生产,影响尚属温和。短期来看,强降雨天气确实对7月工业生产形成一定的拖累,但考虑到生产的季节性变化,洪水的影响还尚属温和。从钢铁行业的生产来说,7月全国高炉开工率明显高于19年同期水平,和18年同期也较为接近,Mysteel样本钢企钢材产量增速虽较6月有所下滑,但仍处于年内较高水平,且依然维持正增长,意味着钢材产量要超过19年同期。

未被洪水波及,生产恢复强劲。7月各区域水泥企业的出货率来看,受强降雨影响的华东和华中省份分别只有73%70%,均不及18年和19年同期水平。但是,没有受到洪水干扰的区域,水泥企业出货率均创出18年以来同期新高。比如华南省份7月水泥企业出货率接近89%,而19年同期仅有80%左右,京津冀地区水泥企业出货率也高达84%,而19年同期还不足71%。因此,虽然洪水确实影响到部分地区的工业生产,然而其他地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产恢复势头。

2.2 PPI上行未被重视,需要警惕气候异常

既然洪涝灾害并没有改变经济增长趋势的力量,那么,这次水灾对于价格的影响会不会很强呢?此前报告我们已对CPI走势做了充分的讨论。但是,我们认为,工业品价格上行的风险还没有被市场充分重视。

之所以人们没有把洪水和工业品价格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视角仅仅局限在国内。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局限于某国的孤立现象,而具有全球联动的特征,我国今年汛期因降水异常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很可能意味着全球其他地区也会遭遇到异于往常的气候现象。而我国对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并没有定价权,因此,需要警惕气候异常对部分工业品供需平衡的干扰。

南美频遭暴雨,印尼面临干旱。像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南美,近来频繁受到暴雨侵袭,进入7月,智利、秘鲁等国家均出现强降雨并引发洪灾。根据秘鲁气象水文部门公示,7月上旬秘鲁北部多个城市的降水量较常年多出一倍,截至716日,今年全国共发布了348次河流警告,较19年全年的205次增加70%。再比如东南亚的印尼,南部区域则面临持续干旱天气,其第三大省中加里曼丹省已确认超过700起火灾,71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于这些并非我国定价的大宗商品主要产地,气候现象变化对于供给的影响值得关注。

大国疫情缓和已现,小国风险仍在上升。大家对此不够关心似乎也自有其道理。今年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了防控疫情所采取的隔离措施,使得经济活动陷入“停滞”,压制了需求的释放,因而供给端的收缩自然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但是,全球各国疫情的发展并不处于同一阶段,从当前的疫情演变来看,中国和韩国已基本进入收尾,欧洲国家正处于缓和期,虽然受复工推进有第二波疫情的风险,而南美等国多数还处于疫情风险上升期。

中国率先复苏,美欧逐渐解封。由于疫情控制较好,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持续推进,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3月制造业PMI指数就已见底回升,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大幅回升转正,恢复速度略超出市场预期。而美国和欧洲也相继解除封锁,4月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双双见底。美欧零售销售也从疫情冲击下逐渐恢复,6月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同比增速转正至2.4%

复苏拉动工业需求,小国供给或存风险。从国际分工上来看,中美欧是全球重要的需求和工业品生产国,而像南美的智利、秘鲁和东南亚等部分国家负责提供工业原料等大宗商品。在智利和秘鲁的出口商品中,矿石和金属超过了50%,而中美欧韩这一品类在出口商品中不足3%,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高达93%,韩国和欧元区也都接近或超过80%,但南美的小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占比不足15%在全球疫情演化的背景下,大国经济率先复苏拉动工业品需求,但是小国疫情还在发酵,供给端存在收缩风险。这时候如果再遭遇到极端天气,影响就可能会被放大。

全球央行开启放水,货币增速创下新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全球央行开启了新一轮的“大放水”。5月欧元区广义货币M3增速升至9.1%6月日本M3增速升至5.9%,而美国6月广义货币M2增速更是突破到了23%,创下1944年以来的新高。

货币超发美元贬值,也会推动价格上涨。竞相超发货币的背后无疑会带来货币贬值。疫情期间避险需求的加强曾使得美元指数短期走高,月度均值一度接近100,而7月美元指数均值已降至96.2,创下192月以来的新低。由于大宗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其价格也会受到美元指数的影响,CRB现货指数和美元指数之间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货币超发带来的美元贬值,也有助于推动工业品价格的上涨。

3.  经济延续弱复苏,价格“剪刀差”收敛

经济仍将弱势复苏,货币同样面临超发。总结来看,根据前文的分析,洪水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不会改变年内的增长趋势。2季度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速已经由负转正,自疫情冲击中经济正逐渐恢复。我们预计,后续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弱复苏势头。但与此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抗击疫情,使得我国同样面临着货币超发问题,广义货币M2GDP增速之差已升至近十年以来的新高,这使得通胀预期重燃。

PPI趋于上行,“剪刀差”有望收敛。价格方面而言,我们预计洪水短期对于CPI增速存在扰动,却不会改变年内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是,全球各国疫情阶段的不同步、美元贬值压力以及需要继续密切跟踪的气候异象,均可能给工业品价格带来上涨压力,PPI同比增速或将趋于回升。而CPIPPI增速之间的“剪刀差”有望再度收敛,这会改变各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下游利润或将向中上游行业转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