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专访汪涛:中国和世界经济或已筑底

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来源:网易研究局

上半年已经过去,中国经济下半场大幕已拉开。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表现?面对疫情,下半年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上半年的经济表现?

汪涛: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上半年经济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二月份,疫情影响叠加限制出行、停工停产等因素,使得经济受到的冲击比较严重。到了三月份及之后,中国疫情控制得比较迅速,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到五、六月份,中国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消费有所增长,二季度出口比预期要好,基建投资也出现了明显反弹。

所以,上半年中国的经济首先是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然后二季度出现比较明显的反弹。如果从季度环比来说,“V型”反弹是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说,二季度基本回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记者:世界经济的底部在哪里?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下半场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汪涛:世界经济的底部应该就是二季度。虽然美国现在的疫情仍然比较严重,甚至有恶化的倾向,但是对出行的限制比三月底四月初更为宽松,而欧洲已经开始逐步地放开经济活动和出行的限制。所以可以看到,欧洲和美国的PMI、消费零售等数据都已经见底反弹,只不过是疫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反弹的力度有限。但无论如何,目前看来,经济形势最差的时候是在二季度,三四季度应该会逐步恢复。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现在对美国今年GDP增长的预测是-5.2%,之前预测最差是-7%。而目前预测欧洲今年的GDP增速是-8%,明年会转为比较高的正增长。总体来说,我觉得世界经济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接下来是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有专家预测,全年GDP增速必须达到3%-4%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如何解读这个数据?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汪涛: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有一定的挑战,但努努力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见得需要GDP增速全年保持在3%-4%,这两者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

我们的判断是,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同比能恢复到5%以上,全年的GDP实现正增长,就业基本恢复。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主要经济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我想说明一点,新增就业900万这个目标并不能非常好地诠释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因为新增就业是一个“毛就业”的概念,也就是说,它只考虑创造了多少新增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同时考虑失去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新增城镇就业这个数字里,可能没有将农民工和自谋职业者的岗位统计进去。

所以不排除一方面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但同时失去的城镇就业可能也有几百万的可能。因此,即使实现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今年的就业压力还是相当大的。

我们估算3月底,在诸如批发零售、餐饮、工业、建筑业等主要行业,仍然有七、八千万人是没有就业的。这些人可能是没有复工返岗,也可能是失业。这个数字到4月底,可能降到3-4千万;到5月底,或已降至2千万。就业市场在明显好转,但之前受到的冲击是很大的。

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的目标与去年1100万的目标似乎相差不远,但是这个统计数字、统计口径本身有一些片面。对整个就业的场景来说,可能还要参考更多的指标。

记者: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市场的流动性水平?下半年是否有必要增加流动性?

汪涛:流动性到底充不充足,并不能简单看投放数量。因为流动性的乘数效应取决于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意愿。如果投资和消费的意愿不强,或者因为供给方面的限制,投放的流动性就不能有效地形成真正的供应。当市场主体,比如企业和个人的意愿变动的时候,货币乘数也是变动的;银行贷款意愿变动,货币乘数也会变动。所以很难说现在的流动性是否充足。

从目前来看,我倾向于下半年还要继续增加流动性供给。一方面,由于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下半年经济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要发行大量的债券,企业也要扩大融资,如果流动性不充裕,市场利率就会往上涨。如此,就和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是相违背的。所以,我觉得下半年流动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地释放。

记者:就世界而言,QE仍然是下半年的主基调吗?有没有更好的对策?

汪涛:国外绝大部分经济体都是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美联储是无限量的量化宽松。当初采取这个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信用市场。因为当时信用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出现冻结,有一定压力,所以要用兜底的方式来纾困,使信用市场能够转动起来。

下半年,如果市场已经基本稳定,在量宽方面就不需要再加大力度。除了货币政策,美国、欧洲也有非常强有力的财政政策,用于扩大失业保险的救济,或是用来支持就业和企业。当然,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纾困和缓解疫情的冲击。所以,要打一套组合拳,制定一揽子政策。

下半年,不管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政策的方向都不会改变,但是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力度。因为已经实行无限量宽政策,没有加大力度的空间了,要等疫情缓解之后,依靠经济活动自身的恢复来走出困境。

记者:此次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比较大。下半年恢复发展服务业有没有更好的对策和方法?

汪涛:我觉得恢复服务业,最重要的仍然是把疫情控制住,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提振大家在线下消费服务的信心。但是也要看到,海外疫情仍然在蔓延,大家对疫情还是心有余悸,所以在消费行为上会有一些改变,更多人会倾向于线上购物、线上娱乐、线上教育和线上医疗等。

总体来说,服务业会逐渐恢复,但是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的转换。线上服务会发展得更好,而线下的服务业,尤其是需要大量人群聚集的活动,可能会恢复得比较慢。另外,海外出游肯定恢复缓慢。一方面是出于对海外疫情的担心;另一方面,现在出入境及检疫隔离措施等还很严格。相对来说,国内的出行旅游会恢复得更好一些。

记者:如何使钱真正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

汪涛: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政府主要还是希望银行能够更多地去帮助中小微企业,一是降低银行贷款的成本,二是加大流动性的投放。可以看到,政策上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也是一个商业机构,它们给中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比较高,风险也相对较高。如果一味要求商业银行低成本补贴中小微企业,这些银行动力也不是很充足。

所以我觉得如果再助力中小微企业,更多的工作就应该由政府来做。一是扩大担保。由政府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小微企业担保,大大扩容担保基金。第二,贴息。如果让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降低,同时又尊重银行本身商业主体的行为,那么政府可以出一部分钱来补贴息差。如此,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金融风险,有利于释放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力度。

另一方面,保市场主体,一般大家想到的都是保企业。其实消费者也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包括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自谋职业的个人,在疫情中也受到了冲击。政府应该加大对困难人群、失业人群的救助,如果他们能得到更多直接救助,也会增加消费需求。这样一来,为他们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小微企业也会得到帮助。

所以,政府可以在这两点上下功夫。仅仅减税、降费以及扩大融资可能还不够,因为如果企业连订单都没有,没有收入,减税就无从谈起。

记者:脱钩、去中国化、逆全球化趋势在下半年会有怎样的变化?

汪涛:新冠疫情是加速逆全球化的一个重大因素。因为在新冠疫情之下,很多国家突然意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变得更紧张。在此之前,中美贸易摩擦——美国优先在各个方面强调国家安全,包括对中国的科技企业进行打压,对科技的出口进行限制等因素,已经使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在中国生产的风险。并且,美国对欧洲、日本都出台了限制贸易的政策,包括更高的关税等。这些因素在疫情之前已经出现,新冠疫情是一个新的、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或脱钩倾向的因素。未来两三年,脱钩、去中国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是大概率事件。

逆全球化或者去中国化,有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也出于经济和安全的考虑。一些企业可能考虑从中国撤回本地以分散风险。但同时,经历了新冠疫情,大家也看到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非常有韧性,能够很快恢复,中国市场又很大,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吸引一部分企业更多地流向中国。“撤离中国”与“流向中国”这两方面可能同时进行。

另外,产业链也会缩短。以中国为市场的产业链,可能进一步聚集到中国;而以美国为市场的产业链可能进一步往美国或者美国周边市场去发展,在欧洲可能也会出现类似聚集的倾向。

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受到限制,对中国还是有很大的挑战。如果从长期来看,这肯定会激发我们更多地去投资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短期内,即未来的几年,可能还是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记者: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中国抗疫率先取得良好进展,全球疫情防控形成“时空差”。如何看待这种“时空差”给中国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汪涛:对中国来说,利好非常明显。中国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经济也率先复苏。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未来几个月内,中国仍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另外,就政策和相对利率来说,中国的利率相对海外的利率仍然会比较高,中国未来几个月、几个季度的经济复苏前景也非常明确,再加上中国进一步地扩大开放,可能会有更多资本流入。短期内,利差仍然是正的,而且经济也开始复苏,所以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都有望进一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记者:中国经济下半年的驱动力应该是什么?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汪涛:下半年可能还是以内需的恢复为主要的驱动力。一方面,消费会随着复工复产和经济活动的逐步正常化,比上半年有明显的反弹。另外一方面,从投资来看,因为政策的刺激与支持,基建可能在下半年会进一步释放更大的力量,房地产也是一个比较有韧性的行业。所以消费的复苏和基建的加速增长可能是带动下半年增长最主要的动力。

基建包括新基建和传统基建。虽然大家热情比较高,但是新基建有关的投资额,总体来说是比较小的。5G、数字中心、电动车等相关基础设施的总体投资一年可能是八、九千亿元人民币。参考去年整体18万亿的基建规模,新基建发力,总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同时,制造业投资相对来说还是会偏弱。因为订单萎缩、未来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下半年还是面临一定压力。出口的情况相对来说应该比较稳定,但是考虑到全球的经济情况,虽然环比有反弹,但是就同比增速来说,全球的经济仍然比较差,出口也不会有太多动能。所以,下半年经济还是以内需驱动为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