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被封杀,用户隐私争议,TikTok海外市场或迎来至暗时刻

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以及美国政治监管背景的日渐苛刻,TikTok们还能撑得住吗?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01

雪上加霜的TikTok


最近字节跳动日子不太好过。

旗下国际化应用TikTok,前脚刚被印度政府被禁止,最近又退出香港市场,后脚在美国可能也将面临被禁危机。

7月7日,路透社引援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Fox News上的采访称,美国正在考虑禁止部分的中国社交网络应用在其国内使用,其中就包括了如今风头正劲的TikTok。

实际上,向来爱用“国家安全”为监管旗号的美国政府,盯上TikTok这款软件已经不是一两天。

美国的监管机构从去年开始,便加大了对TikTok的监管力度,美国海军、空军以及运输安全管理局已禁止该应用在政府设备中使用。

此前,由儿童和消费者团体组成的联盟也多次指控TikTok侵犯青少年用户隐私权益,TikTok背靠财大气粗的字节跳动,准备通过缴纳罚款息事宁人。

对于张一鸣来说,钱不是问题,阻碍增长才是问题。

根据Sensor Tower去年的报告,TikTok在2019年营收利润到达了1.76亿美元,占其累计总收入2.47亿美元的71%。

对于字节跳动来说,美国是中国之外最大的市场,2019年收入3600万美元,英国为第三大市场,收入420万美元。

所以,美国如果真的进行全面禁止,对字节跳动的国际化布局无疑会造成极大的打击。

TikTok曾表示,其在香港通过了一项新的国家安全法后,它将停止在香港提供其社交视频应用程序,因为该法律授予中国政府更大的权力。

如今,尤其是在国际形势、海外市场不断变动的背景下,互联网应用出海,考虑的因素不只有如何满足当地文化需求,还有历史的进程。

比如随着美国反对种族歧视运动越演越烈,有TikTok用户开始将个人资料图片改成黑色符号,以抗议对黑人创作者的审查。

之后,在全美各地反对警察暴行的抗议活动的高潮中,TikTok又遭遇了所谓的“技术故障”,在#BlackLivesMatter和#GeorgeFloyd标签下上传的视频似乎没有任何浏览量。

最近,6月20日,美国现任总统川普在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县举行了自美国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首次线下竞选集会。

结果,20 日当天不仅馆内二层平台人迹寥寥,场外也几乎空空如也,《纽约时报》报道,这背后,TikTok用户和韩流粉丝可能“功不可没”。

从6月11日,特朗普竞选团队在推特发布门票免费预订信息后,韩流粉丝纷纷预订门票,然后准备集体放鸽子,并在TikTok上进行宣传,据《纽约时报》报道,鼓励人们订了票再 " 玩消失 " 的视频获得了数百万的观看。

这也再次给TikTok带来了麻烦,也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可以肯定的是,TikTok还会花更大的力气与美国监管层周旋,无论结果成功与否,都给TikTok的未来发展蒙上一层不确定性,TikTok恐怕也难回到过去疾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02

国际形势严峻,用户隐私再成罪魁祸首


在两年前,TikTok的发展还相当喜人。

2017年,在国内互联网增长红利减退的环境下,字节跳动将目光放在了海外扩张,以自建与投资结合的模式,连续并购短视频领域的三家公司为国际化战略铺路。

字节跳动野心不小,一开始走的就是多品牌战略,通过推出不同品牌来覆盖资讯、直播、短视频等多个领域。

对此抖音总裁张楠曾解释,“多品牌的产品策略是基于服务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很难保证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对于抖音品牌有足够强的认同感。”

其中在视频方面,字节跳动选择收购musical.ly,后期将其并入抖音海外版TikTok。

不过,字节跳动斥巨资买下musical.ly以来,后者在当时海外市场日活1亿,而抖音当时的日活也不过3亿,无疑帮助TikTok在短期内快速吃下了一块海外大蛋糕。

但有利就有弊,有媒体评论这一做法,也更像是用10亿买隐患。

实际上,在美国,对于青少年视频内容的监管向来严格,对用户隐私也一向极为重视,很多海外互联网巨头因为这个原因,都没少吃过苦头。

早有像Facebook、YouTuBe、Snapchat等附带或专供短视频的平台,由于发生因人脸识别技术,数据爬虫等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遭整治或巨额罚款也不下数次。

在吞下Musical.ly后,TikTok的下载量一度超过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尤其作为国外产品而掌握美国用户的数据,难免不会引起监管层的注意。

因此TikTok也势必面临更严峻的监管。

其实早在2019年2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曾罚款TikTok570万美元,原因为其非法收集13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姓名、电邮地址和住址。

据悉,当时在提交法院的起诉书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列出了以下证据:

Musical.ly要求用户在注册时填写年龄信息,如果用户填写的年龄是13岁以下,则无法注册。但有很多媒体反映,Musical.ly上依旧存在大量13岁以下用户。

除此之外,Musical.ly还收到上千位父母的起诉书,控告Musical.ly注销了孩子账户,但没删除他们在平台服务器上的视频和个人信息,也即违反《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

如果家长们的指控属实的话,那么抖音海外版就很有可能踩在这条法律的红线。

雪上加霜的是,在美国提出指控不久,据《卫报》报道,英国也开始以侵犯隐私为由对TikTok展开调查。

即使TikTok多次声称自己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TikTok美国用户数据全部存储在美国境内,也并不能打消监管层的疑心。

一直以来,TikTok在土豪居多的中东地区也是相当受欢迎,在这些地区,由于文化差异、国情政策等因素,无可避免会遇到监管与质疑,这些也是以数据算法引以为傲的字节跳动出海,必须面对的挑战。

除了数据技术屡引监管层注意之外,TikTok在美国市场要一直面临Facebook本土对手的强势竞争。

根据去年10月一份被泄露的Facebook内部会议音频显示,Facebook警惕TikTok的崛起,并将其列为竞争对手,扎克伯格开始计划阻止其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对于依赖Facebook等海外平台广告投放的TikTok来说,昔日的合作伙伴变成冤家同行,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此外,国内应用对用户隐私方面的做法,在海外市场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在今年国际形势较为特殊的一年,这种紧张关系无疑越发明显。

比如在6月29日,印度政府发表声明,宣布禁止国内使用中国59种互联网应用程序,包括 TikTok(抖音海外版)、WeChat(腾讯微信)、Weibo(新浪微博)、UC News(阿里巴巴旗下新闻)、Baidu Map(百度地图)等多款应用,原因是这些应用程序对“印度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公共秩序造成损害”。

而且,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实施禁令,2017年,印度军队被要求删除了数十个中国应用,其中包括微博、UC浏览器和Shareit,这些应用现在已被禁止在印度全国范围内使用。

去年7月,印度新闻网站Inc42报道称,多名印度国会议员指控抖音海外版TikTok,称其不仅在印度散播假新闻与有害视频内容,而且还在肆意分享和使用这些用户数据。

就在此前不久,一款名为“删除中国应用”(“Remove China Apps”)的APP就在印度受到追捧。“删除中国应用”号称可以识别、删除安装在手机上的中国APP。

印度作为互联网应用重要的海外市场,这一禁令对平台们自然是极大的冲击。


03

路在何方?


一直以来,互联网平台对用户隐私问题总是屡禁不止。

早在2018年,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称,APP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就在两个月前,工信部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当当、店长直聘、e代驾、大街等16款APP在列,这些应用软件均涉及私自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另外还包括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给权限不让用、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过度索取权限、账号注销难等7大类问题。

此外,腾讯QQ、QQ阅读、新浪体育、小米金融、光大银行、房天下、微店、考拉海购等多个知名软件也曾出现在通报范围内,人人视频、春雨计步器、微唱-原创音乐等APP还曾因未按要求完成整改被下架过。

虽然从商业角度看,这些应用覆盖人们日常生活出行,大部分应用征集用户的隐私数据,是为了提高广告精准度以及服务准确性,但随着用户对隐私保护越发重视,这些做法无异于饮鸠止渴。

正如某些自媒体所说,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下一个长期增长引擎仍然是谜,出海?企业服务?新零售?新基建?

如果从数据隐私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向恐怕都涉及到了,隐私问题也依然是互联网企业的关键问题,如果不先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恐怕以后还会再生事端。

虽然早在几个月前,TikTok似乎就对这场战争有所准备,不断被媒体报道的,是字节跳动在多个职位频频请来知名外国高管来背书,也是为了在参与听证会时,参议员中起码有足够熟悉的脸,不至于让TikTok显得过于被动。

字节跳动先是聘请网络安全专家Roland Cloutier作为首席信息安全官,4月聘请前Hulu品牌营销副总裁Nick Tran,担任TikTok北美地区的市场负责人。

当然,最重磅的还要数TikTok从迪斯尼挖走了其CEO候选人之一的高管凯文·梅耶尔(Kevin Mayer),后者随后被任命为TikTok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和字节跳动首席运营官。

但人算不如天算,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以及美国政治监管背景的日渐苛刻,TikTok们还能撑得住吗?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