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风暴下,如何穿透产业链体系重构的迷雾?

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疫情防控,借助WHO、联合国、G20等组织和全球治理机制、地区组织阻止疫情全球扩散。

作者:邓宇、王梦汐

来源:西泽研究院

导语】我们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但还应考虑到这些行动的长期后果。在不同方案之间做选择时,我们不仅要问自己,如何克服眼前的威胁,而且还要问自己,风暴过后我们将居住在什么样的世界。是的,风暴将过去,人类将继续存在,我们大多数人仍将活着,但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2020

【本文核心观点摘要】

1.全球经济目前正在遭遇21世纪近二十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全球化经济受到了疫情扩散的持续冲击,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疫情防控,借助WHO、联合国、G20等组织和全球治理机制、地区组织阻止疫情全球扩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经济刺激的行动方案还未能达成完全的共识,各国之间的政策分歧将不利于疫情防控,而且带来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唯有团结和共识才有出路。

2.新冠病毒疫情扩散和持续冲击造成了主要国家的经济生产和贸易活动处于缓慢运行之中,并且有“短暂休克”和“产业链断裂”的风险,这种风险动摇了市场信心,并且给投资者以严重打击。资本市场和避险情绪高涨,这种局面仍将持续,而全球主要经济体股市的下跌幅度随着疫情而起伏,最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作用还是未知数。

3.中国取得了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重要成果,阻止了疫情的大面积扩散,确保了经济活动的逐渐修复,产业链随着复工复产而建立起来,短期的经济大幅度下行和负增长将逐步企稳恢复。对于占据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和身为世界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海外的疫情更为紧迫,进出口贸易影响造成的需求下降、订单减少需要谨慎评估,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潜在风险,产业链重构处于关键时刻。

4.中美关系处于非常微妙且谨慎的周期,持续两年的贸易摩擦虽然取得了第一阶段的协议成果,但是由于美国国内政党政治的复杂性、精英群体的决策动机以及当前疫情扩散造成的“风暴”使得两国经贸关系存在“局部性脱钩”的危险,两国的竞争格局一时间难以改变,而这种紧张且微妙的关系传导到全球市场和世界贸易当中,使得未来的世界经济秩序充满了“混沌”,缺乏共识和领导角色的治理体系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5.中国采取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措施开始扭转宏观经济下滑的态势,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释放流动性、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专项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宏观调控政策等显示出中国恢复经济的巨大动力。对于身处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位的中国来说,海外疫情的扩散需要我们加大进出口贸易的调节,重构产业链以有效应对严酷外部环境的冲击,尽可能降低全球产业链“断裂”的负面影响。

6.疫情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短期阵痛和重创,然而从去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GDP比上年增长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新基建”大规模启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重建、智慧城市与现代化治理等“软基建”进入顶层设计,而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因此,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和主要市场仍在中国,并且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同时在高等教育资源、工业体系、技术创新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领域迈进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重要选择。

(正文1.2万字,阅读时间约为12-15分钟,请耐心阅读)

正文

IMF经济学家日前撰文指出,世界正处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威胁之下,随之采取的“大封锁”措施导致许多国家陷入严重衰退,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况还要糟糕。全球经济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一点毫无疑问。世界银行6月8日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将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比例将达到18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行认为,由于国内需求和供应、贸易和金融受到严重干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预计将在2020年萎缩7%;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收缩2.5%。可以认为,新冠病毒改变了世界,给全球产业链体系以重创。

图表1:全球格局演变时间序列图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2020

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高峰期,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超过900万人,美国累积确诊病例逼近230万人,全球累积死亡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46万人。不仅于此,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全球经济动荡和巨大的失业人口。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估计,新冠状病毒可能失去多达2470万个工作机会。联合国劳工局认为,这是最严重的情况。最轻微的失业人数可能也将达530万,中度损失则达1300万,其中740万将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当前背景下,全球经济的运转仍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基于完整且先进的工业体系以及跨国物流运输、金融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强力支撑,重构产业链应成为调整宏观经济方向的考量因素,评估海外疫情失控的风险,及早做好准备更为关键

一、新冠病毒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

近几年,全球经济展望始终处于复苏和下行的变幻之中,过于乐观的估计和相对悲观的分析占据了主流的信息通道,A股市场的“超常”现象以及复工复产的乐观估计产生了一种“迷雾”。从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其受到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而且全球经济均处于负面,悲观情绪数次美国股市历史性的“熔断”开始,到大宗商品的异常波动,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经济正进入到“大萧条”的前奏。

世界银行2020年6月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EMDE)今年将收缩2.5%,为至少60年来整体上首次收缩。预计人均收入将降低3.6%,今年将使亿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报告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收缩6.1%,反映出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经济中断的影响。由于疫情广泛蔓延对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预计欧元区2020年将收缩9.1%。由于防控措施延缓了经济活动,预计日本经济将收缩6.1%。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经济下滑态势明显。

图表2:2005-2025世界经济增长及前景预测

数据来源:UN DESA,2020

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已处于一个近乎大爆发的周期,欧美等发达国家深陷疫情防控的艰难境地,全球主要贸易和资本市场的悲观预期持续蔓延,而全球产业链的基本结构正在遭遇来自经济活动停滞和贸易自由限制带来的冲突之中。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1-2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基本上是负增长,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均处于“停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增长,二季度的增长能够恢复却仍无法恢复到同时期的增长趋势,全年GDP增长率预测在3-4%之间。

目前,特朗普政府与参议院共和党及民主党人达成了历史上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投入2万亿美元资金提振美国经济,将有5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贷款担保和企业救助,并向美国公民每人派发1200美元的现金;另有超过3500亿美元的资金用作支持小型企业及维持就业,并未加大失业保险力度和延缓缴税等措施提供资金支持。欧洲央行已启动规模7500亿欧元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计划涵盖公共和私人部门证券,并持续到2020年底;包含量化宽松计划下所有符合条件的支资产,具有充分信贷质量的商业票据也被纳入购买范围。

中国央行采取了强有力的逆周期货币政策,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包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5月末,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与12.5%,都明显高于去年。逆周期的强力措施给市场带来了一定信心。纵览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采取更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冲可能面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情况出现。

图表3:2018-2020全球主要国家财政支出分布

数据来源:彭博,2020

世界银行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提出“基准”预测,基准情形下,预期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3%,而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6.1%。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是对冲经济与金融危机快速有效的对策之一,在巨大的失业率和企业破产倒闭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这种非常规的手段进行救助。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的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负面作用巨大,但却稳住了经济的大幅度下滑,确保了经济短期内复苏的可能性。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避免了过去的“大水漫灌”,而是更强调定向和专项,未把房地产等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将信贷投放集中于纾困中小企业,显示出政策的远见。

全球经济增长按下了“暂停键”,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均再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产业链因为疫情防控和封锁变得极为脆弱。一方面是疫情防控期间近两个月的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经济负增长的预期明显,修复期有待观察,二季度的增长前景需要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作用以及全面复工复产情况;另一方面是海外疫情扩散造成全球经济的打击超出预期,特别是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到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艰难局面,超负荷的公共卫生以及应急管理正在考验国家治理协调能力,大规模扩散的态势有增无减,造成全球旅行、自由贸易以及经济活动的“暂停”。全球持续的经济衰退周期将难以预测,产业链体系备受打击。

二、疫情封锁对全球产业链体系构成巨大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超预期衰退已历经多次外部环境的挑战,包括超大规模的全球债务杠杆、贸易摩擦、美股非比寻常的十年牛市以及美国十年国债出现的多次倒挂等等,新冠病毒疫情的海外扩散则放大了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金融协会等机构给出了今年负增长的悲观预期,并警告此次衰退将是继2008年危机时隔11后全球经济再次负增长。疫情失控,相关经济活动被迫停止,产业链供应也随着港口停运、贸易暂停以及各国的贸易摩擦而陷入两难。但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全面复工复产工作启动,部分重点指标迅速修复。

图表42008/2018年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排名

数据来源:根据WIDO投入产出表使用Ucinet软件测算,2020

从时间轴来看,中国在此次疫情中正遭遇到两次打击,第一阶段是国内疫情爆发导致的经济活动停滞带来的国内产业链暂停的损失,第二阶段是海外疫情失控带来的全球产业链“断裂”的危机。海外疫情扩散对中国中高端产业的影响的严重性取决于冲击的长度和强度,比如高度依赖国外中间品进口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等,另外,对于出口导向型产业,订单的延迟会使部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遭受打击。由于国内产业链体系的完整性和巨大的内需市场,加之国家在各类政策上全力以赴支持核心产业链企业,保住上下游环节的中小企业,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倒闭风潮。

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总值的3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即便受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但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根据WIDO投入产出表测算,无论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还是接近中心度角度,中国均处于领先而且产业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向中高端升级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球比重仍在上升,领先于东南亚国家,且在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群体及产业工人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拥有数量庞大的工程师、高科技研发人员和众多的科研机构、院校等,拥有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市场和人力资源。

图表5:1996-2019年中国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分布

数据来源:UN COMTRADE,2020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韧性和疫情防控展现出来的强大的国家实力显示出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目前中央层面推进的财政、货币和税收等政策来看,一则是坚持逆周期调节力度,适应短期经济冲击的环境,减缓经济增长压力,恢复产业链。产业链的前瞻性布局正在加速,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并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25个省市区开启了25万亿元的“新基建”计划,对于未来产业链体系的重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则通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组织为其他国家提供疫情防控援助,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从悲观预期来看,由于海外疫情扩散的复杂性和艰难状况,短期内修复海外产业链的难度较大,整个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不仅原跨国公司会加速,中国本土公司也会重构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中国也将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和制造业的创新研发,吸引外资的模式会逐渐从“成本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和“制度驱动型”转变。目前最大的风险在于疫情扩散对于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组织的冲击,包括G7集团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均对联合国、WTO、IMF以及区域组织表达了不满情绪,缺乏共识和协商机制的“全球化”正在遭遇新一轮的挑战。不可忽视的是,中美“技术性脱钩”的风险在加大,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分歧和对抗将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国际产业链的修复

早在疫情前期,中国就已在近几年着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粗放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的产业链布局提供了正确的方向。疫情发生后,得益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产业链物流运输、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以及数字化金融为供应链提供了丰富的融资工具,确保了疫情隔离期间的不间断服务。在中国的医疗物资、生活生产物资的全球调配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产业链体系的优势。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已进入到由消费驱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模式。这就为产业链体系重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崛起和“新基建”的大规模启动。

 图表6:疫情下主要产业各国优势指数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国际劳工组织、WIDO投入产出表、World Bank、GHS指数等数据测算

产业链体系的重构不会一帆风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进入到新的阶段,贸易摩擦和高科技领域的限制性条款增多,在疫情流行期间产生了较大分歧,一则是中美两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且表现强劲;二则是全球产业链受到了巨大阻力,在疫情流行阶段暴露出产业链失衡的弊病,尽管美国部分人士呼吁“脱钩”,但美国自身的债务危机和股市泡沫却无法根除,经济增长陷入“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做的是稳扎稳打推动产业链体系重构,加快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财税政策的引导,培育先进制造业企业、科创企业,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三、中国产业链体系重构的比较优势和驱动

中国虽然并非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却有着比较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在经过四十多年的中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相对优势的经济贸易和产业政策,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新冠病毒疫情扩散,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突破,而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下滑状态下,重构产业链价值,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应成为后疫情期的重要政策方向。

(一)向中高端产业链转型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

世界银行在《2019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中的分析指出,“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在2000年至2017年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取代了日本和美国的部分地位,成为全球第二大供给中心,无论是从附加值出口的规模,还是从与其它国家的紧密联系的数量来看,都是如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健全的,此次疫情防控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韧劲和修复能力,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齐头并进,措施得当。

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人力优势,中国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生产环节转移,大力发展以外资为主导、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20个主要行业中,中国有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20%。以信息电子行业为例,中国的手机销量大约占到全球销量的40%,电动车销量占到64%,半导体消费占到46%。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敲醒了警钟,疫情扩散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最大,是检验全球产业链韧性的一次压力测试。当然,短期来看,目前的产业链有待修复和政策救助,国内产业链体系开始恢复,而海外产业链需求和订单受到全球贸易“暂停”的影响较大。

图表7:2009年至2019年中国货物进口总值

数据来源:Statista,2020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中流砥柱,短期内很难被替代。外企在在以中国为主的产业链中主要有两种参与方式,在中国组装生产对外销售和在中国生产向中国销售。比如中国生产的手机和计算机占全世界的80%。来自日韩等国家的芯片和零配件输入中国完成组装,成品设备再发往世界各地。苹果曾预测第二财季营收将同比增长8.5%-15.5%,现在更新为降低0.9%-6.9%。尽管如此,中国循序渐进的复工复产还是为海外厂商吃了定心丸。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由于全球企业在某些领域对中国产业链依赖程度高,疫情导致大规模产业链转移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相比产业链转移,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运行方式的重构。从国内来看,这种转变已经实时发生了。一方面,低附加值生产将加速向高附加值升级,以实现突发事件下的自动化生产。疫情物理隔离下人员复工难、交通运输阻断,造成了订单交付延误,迫切的让人们看到智能化工厂的必要性。以宝钢为代表将其宝山基地的冷压热镀锌智能车间变成了一座全天候运转无需多人值守的“熄灯工厂”,在特殊时期保证了钢材供应。

另一方面,生产模式将倾向于需求端决定生产,实现供应需求端协同。柔性生产系统在突发事件中凸显了重要性。比如口罩需求倒逼部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凭借智能化生产线迅速加入到生产队伍中。以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长盈精密为代表,无需大量更换生产机械而仅需修正系统参数和依托灵活的组件便可以满足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当前以工业APP为主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效打通了信息壁垒,帮助及时对接供需两方。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共收集了240款工业APP。未来基于供需信息即时沟通的技术如5G、区块链、AI、大数据、生物识别等将在此次疫情的助力下更快速地实现大范围应用。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产业链体系重构提供支持

近年来,廉价外包向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转移,智慧经济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并得以加速发展,这些都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尤其针对以5G、工业互联网、城际轨交等为主的新基建的投资将大幅提高。毋庸置疑,以科技为生产力的新基建将提升中国各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从而升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角色。2020年以来政府专项债投向新型基建的比重上升,已经达到15%。比如冷链物流从无到有,停车场项目规模增长约5倍,配电网项目规模增长约10.8倍,生态环保类项目规模增长约2.6%。“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新基建服务全球产业链的窗口,增加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全球部署有利于中国从加工、组装、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赶超。

82015-2019中国三大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际青年在线,2020

实际上,在过去十多年,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发布的“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库,观察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随着新基建的逐渐渗透,中国有望加速升级。另外,疫情加速了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决心,以分散风险。为避免突发事件带来业务的停滞,企业将尽可能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寻找原材料供应商或者进行生产经营,以增强自身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所以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建设也将延伸到海外工厂,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如何掌握主导权的关键不仅存在于第二产业。从第一产业角度讲,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5.7%。其中,出口791.0亿美元,减1.7%;进口1509.7亿美元,增10.0%。如何进一步掌握农产品的主动权,拓展进口渠道是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关键。但任何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政治等外部冲击因素所带来的供求变化或关税、利率变化都会对农产品的进出口产生不同强度的影响。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博士曾认为南美、黑海等地区会成为中国重建产业链的重要基地,只有中国农产品和农业企业“走出去”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农业生产、流通与消费一体化,实现农产品产业链的全球化。

全球农业产业链网络的构成还依赖于批发商和买手的采购。相比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链,现代采购需要企业数字化和流程化的适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不同单品拥有深度理解并且可以跨区、统一调配采购,视野的高度决定其采购过程可以缓解部分季节、气候等非人为因素。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多国还建设了面向中国市场的现代化农产品中转中心,依托“互联网+”和智慧口岸服务体系,构建从原材料产地到工厂,再到终端配送环节的现代化贸易、物流、仓储、信息、金融服务的农产品跨国产业链和价值链。

图表9:中国产业链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混沌大学,2020

从第三产业角度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高于第二产业22.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4152.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总额增长8.9%;进口总额减少0.4%。其中,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8%,高于服务进出口整体增速8个百分点,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对外依存度不断降低,内需消费市场保持增长潜力,城市区域化布局相继落地,产业升级将大大加快。

(三)数字经济和“新基建”成为产业链重构的动力

中国正逐步迈入世界贸易和价值链的更高层级,补充“新基建”短板,并且增加基础科研投入将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更具优势。WTO在《2019世界贸易报告-服务贸易的未来》中使用GSE模型预测表明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将增长50%。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采用数字技术,那么他们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将增加约15%。中国的5G网络建设、数字经济增速等处于世界领先,巨大的市场和工业体系为数字化提供了基石。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将成为重要的引擎,而中国则通过国家战略产业布局瞄准了未来的竞争版图。

从数据来看,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位列全球前列,而且这种增长趋势表明中国重构高端产业链的决心。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8%。全年服务机器人产量346万套,比上年增长38.9%。全年网上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7%。中国近几年加大了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投入,确立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对于产业链的构建更具前瞻性。

102017-2019全球及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IDC,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

由于各项经济刺激政策逐步落地,国家投资项目紧跟,全面复工复产计划有序推进,生产制造、物流、高端医药以及“新基建”等主要行业产业均加快,预计二季度产业链将实现恢复反弹,有助于提振投资信心。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核心数据,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2.0%,较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短期经济波动随着疫情防控取得实质性成果而释放增长空间,宏观经济正逐步恢复活力,但是海外产业链正在遭遇新的挑战。

全球产业链是否能够实现透明化的上下游供需协同将成为全球化深化改革的敲门砖。首先,各国基础设施参差不齐,部分国家网络渗透率低且无法实现5G应用,有碍信息即时更新;其次,各国信息披露制度不同,国家重点产业信息是否得到政府应允可以对外开放有待解决;最后,如果实现信息对称,各国能否公平实现按需分配,和专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将成为解决的难题。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到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4%,数字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中国已启动了大规模的“新基建”计划,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中央到地方均将“新基建”作为未来重构产业链的战略布局,这也将为全球产业链升级提供持久动力,也是恢复增长预期的可行性方案。

国内对于“新基建”的战略和政策前景还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认为传统的刺激措施和产业在短期内效果更佳。但事实上,国内政策层、市场和投资者尚处于创新探索的阶段,新旧功能转换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抓住这一波技术创新周期,从长远视角理解“新基建”的内涵以及中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命题的价值,这是短期的经济增长指标所无法完全解释的。中国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心地带,在新冠病毒扩散和防疫的危机时刻,中国正在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复工复产的决心支撑起了全球经济的稳定。

图表11:全产业链及其构成图(周金涛绘制)

数据来源:周金涛《涛动周期论》,2018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已经历过四轮完整的康波周期,每一轮周期的起始或者结束都以一个突破性的技术作为标志。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速换挡进入到新的周期,过去中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人口红利和房地产驱动经济的传统模式必须转型,“制造强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化战略必须坚持下去,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内部驱动力激活经济增长潜能。新冠病毒冲击将改变世界政治及经济秩序,产业链重构仍然是最为紧迫的、抓住的机遇期,加快科技创新和研发持续投入,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链体系(长期战略)

四、结语与展望

1、全球产业链的格局正在变化,中国的产业链重构势在必行。值得警惕的是,全球产业链的风险正在加大。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危机在疫情刺激下开始周期下行,这一轮大潮恐将带来巨大的国际贸易秩序变革,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向亚洲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快转移的可能性增大。一方面,中国必须抓住产业链重构的机会,稳定国内经济宏观基本面,回归正常的增长轨道;吸引海外资本和投资者,为国际产业链体系稳定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产业链金融建设,构建产业链重构的国际金融环境。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好的恢复增长态势,全面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得到为后续的经济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当前的财政赤字率的上调、特别国债的陆续发行,并配合“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2、中国将成为率先恢复性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具备显著优势。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控制住疫情的大规模蔓延,为二季度乃至全年的产业修复、经济救助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此阶段,一方面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延缓因为疫情冲击带来的债务和信贷压力,充分利用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政策,尽最大可能恢复经济活动,全面复工复产,短期内回复增长动能;另一方面,应结合“新基建”和服务贸易的重构,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投入到我国的前沿科技领域,为“制造工业2025”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强国”战略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和韧劲产业链体系,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核动力”。

12:关键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

资料来源:Gartner,2020

3、加快经济恢复性增长,为产业链体系重构提供强有力驱动。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与全球经济的修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全球经济的恢复最终仍取决于疫情防控的效果,短期内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且欧美发达国家的疫情防控从目前的效果和政策措施来看还有待科学评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因为疫情而变得极为敏感,国际贸易和产业链的“断裂”情况将持续恶化,中国遭遇的进出口贸易的下滑态势一时间无法解决,这就需要加快国内产业链的重构。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和内需市场仍具有一定的基础。借助“新基建”的大规模启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确立,坚持“稳预期”和提振国内市场信心,为二、三、四季度恢复性增长奠定基础坚定保民生和就业的政策底线,为消费内需提供强有力支撑

4、加快推进财税与货币政策协同,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支持。我们应认识到,大流行病的扩散再次将全球化经济置于风暴之中,本就脆弱的世界经济和暗淡的增长前景“雪上加霜”,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对全球经济贡献度达到30%,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链体系是可行的。截至201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21.31万亿元,如果以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衡量地方政府债务水平,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2.9%,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计算,全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8.5%,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修复能力强,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比较丰富的工具箱,积极作为的财政与税收政策,配合稳健独立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弹药”。

5、增强“新基建”与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链升级。目前,各地方已制定详细的“新基建”发展规划,借助地方债、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资源配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基建”产业群,一是通过壮大各地方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等,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突破,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引进一些具备竞争优势的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深化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二则是在保就业和民生的“底线思维”下,加大5G商用化、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投入,促进公共医疗卫生职能部门取长补短,优化“软基建”投资和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发展新的经济形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三是加快产业链金融科技创新与配套融资产品,积极拓宽产业链金融生态,围绕核心产业链企业,优化外贸出口企业转内销的产业链结构,提供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和市场开发等,补链固链。

参考资料:

[1]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金融时报》(英),2020(04)

[2] 亚洲开发银行.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人民币交易与研究”,2020(04)

[3] 李丰.中国为什么要搞新基建,“混沌大学”,2020(06)

[4] 赵建.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理论框架、动态比较与全景扫描,《探索与争鸣》,2020(04)

[5] 邓宇.“对冲”危机时代、国家能力重塑与大分流,“西泽研究院”,2020(03)

[6] 平安证券宏观策略配置团队.全球产业链及疫情后的重构展望,“平安研究”,2020(05)

[7] 易纲.坚守币值稳定目标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求是》杂志,2019(12)

[8] 黄奇帆.对疫情下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的三个认识,《瞭望》新闻周刊,2020(03)

[9] 邓宇、王梦汐.疫情之下,供应链体系如何重构,“FT中文网”,2020(04)

[10] IMF经济学家.增强经济抵御衰退的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05)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