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经济数据仍不乐观,2.3万亿财政刺激效果有限

目前,第二轮新冠财政刺激计划依然没有着落。

来源:新浪财经

本周美股疯狂反弹之际,美国多项经济数据陆续出台,显示经济形势依然严重,3月末通过的首轮2.3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效果有限。第二轮救助法案虽然在参议院通过,但距离正式落实还遥遥无期。

首先,大型公司利润暴跌。一季度标普500公司的每股盈利(EPS)同期下降14.6%,是自2009年三季度(-15.7%)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另外,172家标普公司宣布撤回今年的收益预期。

其次,企业整体状况不景气。根据美国商业部上周四发布的数据,美国整体企业利润在一季度下滑了15.9%,为2008年危机以来最大下滑幅度。一季度美国经济还未全面停工,而停工约两个月的二季度企业利润数据将更加糟糕。

另外,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继续萎缩。尽管美国PMI指数5月有所好转,但依然在50枯荣线之下。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PMI指数从4月的41.5小幅回升至5月的43.1,服务业指数也有小幅反弹,由4月的41.8上升至5月的45.4。

同时,美国企业高管信心急剧下降。CEO与CFO对企业与经济前景悲观,意味着企业很可能会再度削减投资或雇佣。ConferenceBoard发布的CEO信心指数从2019年第四季度的43下降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36。此外,从3月下旬至4月初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至34。

杜克大学4月17日发布的CFO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指数在第一季度急剧下降至59.7,远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5。

CFO信心指数

来源:杜克大学

最后,根据密歇根大学5月2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尽管政府已经在推动复工,美国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2.3,虽然于4月的71.8略有回升,但仍然显著低于3月的89.1。

虽然6月5日发布的5月非农就业数据极大地提振股市,但实际上即使5月的失业率为13.3%,仍然代表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失业状况。况且统计局已经表示,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没有将停薪留职(furloughed)的人群计入在失业群体中,修正后的5月失业率至少在16%左右,相比于4月的14.7%仍然恶化。

在严峻的失业和收入下滑情况下,居民消费受到沉重打击。消费占美国GDP比例接近70%,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但根据5月29日发布的数据,4月美国实际个人消费同比下滑17.3%,为有数据以来的最大下滑幅度。根据亚特兰大联储6月2日的预计,二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将下降58.1%,占GDP17%的私人国内总投资预计将下降62.6%。二季度整体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这也意味着3月份通过的新冠救济法案并没有起到足够刺激消费的作用。

3月末,美国国会通过了2.3万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力度财政刺激法案。其中约44%的资金将用于提供美国企业贷款,26%用于州政府抗疫和公共服务,15%用于补贴民众生计,另外15%用于扩张失业救济。

这笔资金在5月之前基本已经发放完毕,就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救助力度不足以补偿在本次疫情中受到最大伤害的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也就无从改善美国经济继续恶化的颓势。

一方面,对于最需要救助的低收入群体救济不足。政府发放1200美元的补助金远不足够。据凯撒家庭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有六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在疫情下他们被迫减少餐食或者依靠慈善机构或政府获得食物。另有10%的人说,他们在冠状病毒爆发之前已经遇到了食物供应问题。对于失业群体,每周600美元的额外失业补助金将发放至7月末,到期后他们的生活将更加困难。新冠病毒的爆发使美国原本就突出的贫富分化问题更加凸显。

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政府提供首轮救助借款已经用尽。接下来美联储的大众商业借贷计划(MainStreetLendingProgram)将提供最多6000亿美元的贷款。但是,据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估计,美国小企业每月可能就需要高达5000亿美元的援助,6000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美国GDP的3%)的救助大约只能为中小企业续命一个多月。贷款用尽后,中小企业会削减投资和雇佣,而这些中小企业雇佣了超过6000万的美国工人,对整体经济至关重要。

目前,第二轮新冠财政刺激计划依然没有着落。虽然众议院在5月中旬通过了3万亿美元的救助议案,但在参议院通过的概率不大。而特朗普政府已经表示下一轮财政刺激计划的总额不会超过1万亿美元,显著低于第一轮中2.3万亿美元的总量。因此,寄希望于普通居民和中小企业短期内得到更多补助并不现实。

2万亿听起来非常大,但仅占2019年美国GDP的10%左右,而新冠疫情对于今年美国GDP的打击显然超过10%,仅一季度GDP就下滑了5%,二季度预计下滑幅度可高达50%。因此,2万亿的力度还是十分有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