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去全球化”将损害全球增长

疫情后的世界经济看来很可能成为一个全球化程度低得多的经济体系。

来源:参考消息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6月3日刊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的文章《去全球化将损害所有地区的增长》称,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正在加快又一轮全球化退出。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故意地过度去全球化的风险是巨大的。文章摘编如下:


疫情带来负面冲击


疫情后的世界经济看来很可能成为一个全球化程度低得多的经济体系。政治领导人和公众拒绝开放的方式与我们自20世纪30年代关税战争和竞争性货币贬值以来所见过的任何情况都不同。其副产品将不仅仅是增长放缓,而且会导致所有国家(也许最大和最多元化的经济体除外)国民收入大幅下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历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在其2001年颇具先见之明的《全球化的终结》一书中,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上一轮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是如何在突发事件的压力下崩溃的。那个时代终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今天,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正在加快又一轮全球化退出。

当前的退出始于唐纳德·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从而引发了关税战争。疫情很可能会对贸易产生更大的长期负面影响,部分原因在于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它们需要将公共卫生能力作为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


“去全球化”风险巨大


如今,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故意地过度去全球化的风险是巨大的。即便是经济高度多元化、技术领先世界、自然资源基础雄厚的美国,也可能因为去全球化而面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下降。对于在许多领域无法达到临界规模且通常缺乏自然资源的较小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崩溃将逆转数十年的增长。而且这还没有考虑保持社交距离和隔离措施的长期影响。

作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人物,已故经济学家阿尔贝托·阿莱西纳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对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来说,小可能意味着美。但如今,没有与大国或大联盟建立紧密经济联盟关系的小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的确,全球化加剧了生活在发达经济体的大约10亿人之间的经济不平等。贸易竞争虽然为所有人降低了商品价格,但也重创了一些行业的低薪工人。当前的全球化模式需要调整,尤其是要通过大幅强化发达经济体(也尽可能包括新兴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建立弹性并不意味着拆毁整个系统和重新来过。

美国将在去全球化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要比该国的一些政客(既有右翼也有左翼的政客)可能意识到的更多。除了政治后果之外,去全球化还会对美国构成经济风险。具体而言,今天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能够比其他任何国家借到更多钱的许多有利因素,很可能与美元在当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有关。大量的经济模型显示,随着关税和贸易摩擦增加,金融全球化至少会相应地减少。这不仅意味着跨国企业利润和股市财富都将急剧下降(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没什么),而且还可能意味着国外对于美国债券的需求将大幅减少。

在美国需要大量举债以维持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的时候,这恐怕并不理想。由于全球化是当今低通胀和低利率的主要推动力,全球化的逆转最终可能会将物价和利率推向相反的方向,尤其是考虑到新冠疫情对供应造成貌似持久的负面冲击。


国际合作不可或缺


无须赘言,未来还有其他一些战役需要国际合作,尤其是气候变化。如果全球贸易崩溃削弱了各国维持全球和平与繁荣的最强共同动力,那么将更难以推动发展中经济体控制其二氧化碳排放。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虽然到目前为止,新冠疫情对欧洲和美国的打击要比对大多数低收入国家更大,但非洲和其他较贫穷地区仍然存在出现人道主义悲剧的巨大风险。现在真的是削弱这些国家自我防御能力的正确时机吗?

即使美国对于去全球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视而不见,它也应该记住,目前对美元资产的大量需求严重依赖于一些美国政客打算缩小的庞大贸易和金融体系。如果去全球化走得太远,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幸免。

5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威霍肯,戴口罩的行人走在哈德逊河边的道路上,远处是纽约曼哈顿“天际线”。(新华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