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 X载人航天飞船升空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时代谁来开启?

有报告认为,2020年我国低轨卫星通信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有望迎来“大年”。

作者:梁春富

来源:雷达财经

埃隆·马斯克创造了历史。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3时22分,美国航空航天公司 Space X猎鹰9号火箭搭载着载人龙船舱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入太空。6月1日凌晨,Space X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在此之前,全球仅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能进行载人发射。马斯克创办的Space X用了18年时间,成为首家实现载人发射的私营航天公司,开启了全球商业载人航天的全新时代。

据悉,Space X公司曾在五年前宣布一项名为“星链”(Starlink)的卫星互联网项目,计划将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其中1584颗部署在距地球约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

国信证券研报表示,美国 Space X公司的“星链计划涉及卫星数量极多,且轨道高度过低,补网容易,如果任由其大量发射,将极大挤占其他国家航天器在近地轨道的运行空间。

中国是否有私营航空公司能与Space X公司竞争?据雷达财经不完全统计,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大都成立于2015年之后,融资金额在数千万至14亿人民币不等,大多处于前期投入状态,部分公司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而且大部分科研力量来自于体制内,仅有星际荣耀一家拥有入轨能力。

据哈工创投不完全统计,除去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2019年全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至少披露了24笔融资,总金额在15亿元左右,同比下降35%。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主要由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预计未来商业航天将加速发展,长期看好空天产业投资价值。


商业载人航天曙光初现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3点22分,搭载着两名NASA宇航员的Space X载人龙飞船,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点火升空。在经过大约19个小时的飞行后,北京时间5月31日22点16分,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完成了NASA 此项Demo-2任务最关键的部分。

龙飞船在将两位宇航员送进国际空间站后,两位宇航员还需要在国际空间站完成33~119天的飞行任务。在任务完成后,龙飞船将脱离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至此,Space X才算完成了“客户”的订单。

在NASA官网,这项任务被称为“Launch America”,该任务是美国近1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航天任务。“Launch America”的成功,意味着美国载人航天不再需要向俄罗斯联盟号购买“船票”。

民生证券表示,作为商业航天的领头羊,Space X将可重复使用作为核心目标,其猎鹰9号火箭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可回收运载火箭。

民生证券认为,可重复利用的航天设备将显著节约成本。俄罗斯联盟号火箭将美国宇航员运送至国际空间站,每个座位收费8000万美元,而Space X龙飞船的座位费仅为5500万美元。

Space X缘起于马斯克的“火星梦”。“这个星球不配我死。”马斯克曾表示,“要死就一定死在火星上。”

痴迷于火星和科技的马斯克从小爱读科幻小说,12岁写出游戏代码,随后学习物理、在硅谷创业。马斯克创业项目包括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支付工具PayPal、特斯拉电动汽车、Neuralink、顶级光伏能源提供商“太阳之城”(Solar City)以及Space X。

2002年,Space X诞生时,适逢美国向私人资本开放太空领域,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和巨头波音均选择在太空领域发力。其中,贝佐斯于2000年创办了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

Space X最初发展并不顺利。马斯克个人出资1亿美元,加上2亿美元融资,带领着Space X 的第一批员工造出了首款火箭“猎鹰1号”。“猎鹰一号”前三次试发射均以失败告终。此时,Space X的资金已经见底。彼时,马斯克的特斯拉也一直没有交付成品下线。

祸不单行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两家公司和马斯克跌入谷底。如果“猎鹰1号”第四次试发射还不成功,Space X将宣告死亡。

2008年9月28日,马斯克的猎鹰1号火箭第四次发射,最终顺利升空。此后NASA的订单纷至沓来,Space X“重获新生”。

2010年NASA决定开始执行新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Space X的载人龙飞船以及波音公司CST-100星际客机获得了NASA的支持。具体合作模式为——NASA出钱出宇航员,两家公司负责各自研制一款商业载人飞船。仅在2014年,NASA给两家公司签下的载人航天的合同资金就达到68亿美元,波音和Space X分别得到了42亿美元和26亿美元的商业合同。

NASA的资金对Space X发展助力巨大,本次龙飞船的发射就是NASA与Space X签订合同的组成部分。


马斯克星链计划发射1.2万颗卫星


据外媒报道,近期Space X累计融资规模已经超过5.67亿美元,公司最新估值约为360亿美元。新筹集的资金将可能用于公司的“星链(Starlink)计划、星际飞船(Starship)项目。

所谓“星链,即卫星互联网计划。Space X计划利用卫星取代传统地面通信设备,帮助全世界、特别是偏远地区取得高速的互联网。

“星链”计划预计将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卫星总和的3倍,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

为此,过去三年来,Space X旗下的猎鹰9号已将8批合计482颗卫星送上太空,超越了任何国家和卫星公司,成为世界上拥有卫星最多的组织。

有分析认为,马斯克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是因为Space X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使用一次性火箭将卫星送上太空花费昂贵,Space X拥有的火箭可重复利用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卫星发射的成本,为Space X的“星链”计划提供巨大的支撑,也将改变国际商业航天的市场格局。

在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CEO楚龙飞看来,“未来火箭如果不重复使用,真的就干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干不下去,由火箭支撑起来的整个行业都不会有大的发展。成千上万颗卫星的发射市场,一定得基于极低的发射成本。”

“星链”计划拥有巨大市场。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全球仍有30亿人未接入互联网,超70%地理空间未实现互联网覆盖。基于海洋、山区作业和科考,航空、灾备以及全球实时金融服务等市场需求,卫星互联网能提供“高速率、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个卫星覆盖的面积更大,用户数量更多,实现起来要比传统光纤方式更容易,上网速度也将大幅提升,甚至人均费用更低。

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3600亿美元。其中,卫星制造为195亿美元,卫星服务1265亿美元,地面设备1252亿美元,发射领域62亿美元。

按照《华尔街日报》计算:如果一切按照Space X计划,预计到2025年,Space X卫星互联网服务的用户将超过4000万,当年收入就会达到300亿美元。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迎来新纪元


国信证券报告认为,“星链计划涉及卫星数量极多,且轨道高度过低,且补网容易,如果任由其大量发射,将极大挤占其他国家航天器在近地轨道的运行空间。

国信证券表示,为了让我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及子孙后代的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有足够的轨道资源,为了保护我国相关产业的商业利益,大量发射近地轨道小卫星刻不容缓。

国家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近地轨道卫星的重要性。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以卫星互联网、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属新基建内容之一。

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对此表示,受“新基建”政策催化,未来3年-5年,国内互联网卫星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百公斤以上通信卫星批量化生产将成为行业刚需,地面终端及应用市场蓄势待发。

有报告认为,2020年我国低轨卫星通信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有望迎来“大年”。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20年以来,航天驭星、九天卫星、微纳星空等国内商业卫星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

据雷达财经了解,马斯克的“野心”虽大,但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玩家不止Space X一家。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公司都瞄准了卫星服务的市场,包括国内的微纳星空、航天行云、九天微星、银河航天等初创公司,还有国外的Outernet、Space X、Oneweb等企业。此外,还有ViaSat、微软、亚马逊、软银、波音、空客等巨头都想分一杯羹。

我国的银河航天与Space X的“星链计划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上直接对标,今年4月份银河航天实现首次时长3分钟的卫星互联网视频通话,目前估值达到50亿人民币。国家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分别提出了“虹云工程”、“鸿雁星座”两个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都已发射了首颗试验星。

在商业火箭领域,雷达财经梳理发现,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大都成立于2015年之后,公开可查的累计融资金额在数千万到14亿人民币不等,大多处于前期投入状态,部分公司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而且大部分科研力量来自于体制内。

其中,星际荣耀于2018年4月5日成功发射了民营自研商业探空火箭“双曲线一号S”,这是国内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民营火箭,也是美国以外第一枚取得飞行成功的民营火箭。星际荣耀是国内目前唯一拥有入轨能力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

万盛证券研报认为,近年来,太空领域越发成为争夺战略全局优势的一个新制高点。但我国商业载人航天成熟速度不及预期,航天领域前期投入巨大且研制周期过长,而社会资本要求快速变现,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持续资金补充,并且载人航天需要长期而稳定的航天专业人才队伍。创新企业研发能力可能不足,难以获得核心竞争力。

万联证券研报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前期投入巨大且研制周期较长,需要长期且稳定的航天专业人才队伍,因此目前主要由国家队承担这项任务。预计未来商业航天将加速发展,长期看好空天产业投资价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