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商惠民,四两拨千斤

一场疫情,让2020年无比特殊,也赋予了2020年更多的意义。

一场疫情,让2020年无比特殊,也赋予了2020年更多的意义。

近日,银联62节开幕,强调重振引擎、助商惠民;各大电商平台也陆续启动年中大促,为低迷的消费注入更多的刺激。在经济领域,促消费、保民生,成为2020年的关键词。

消费是增长的引擎,重振消费,即是重振引擎;小微企业是增长的基石,助力小微,亦是重振引擎。

 

抗疫焦点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成为焦点。

不仅仅是因为小微企业的“56789”(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还因为小微企业是经济体的末梢终端,直面普通消费者,处在抗疫保民生的一线。

疫情之下,超市菜场不闭店、物流快递不断,“逆行”保民生,离不开大量小微企业的坚守;恰恰又是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冷清的大街上,关门闭店的几乎都是小微企业。

记得4月份某日去楼下买早点,师傅一边摊煎饼,一边和我八卦,旁边的饭店老板给房东发了最后通牒:要么减免闭店期间的房租,要么请房东自行处置店里的桌椅瓢盆,这店他就不开了。

疫情刚刚变得严重时,苏宁银行曾专门对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做过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希望政府在社保、租金、员工薪资等成本支出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超过20%的企业希望减免税费,11%的企业希望金融机构允许适度延期偿还贷款或豁免部分债务。此外,大多数小微企业也坦承账面现金仅能维持1-2个月,流动性压力大。

缓解流动性压力,金融体系责无旁贷;金融抗疫,很快行动起来。

早在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就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30余条金融抗疫措施。地方政府也快速跟进,在金融、税收、社保、补贴等方面强化支持。

很多金融机构出台了“金融扶持”大礼包,降息减费、推迟还款、增加贷款支持等,效果很明显。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1%,金融机构有贷款余额的中小微企业超过2800万户,金融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了延期。

当然,也有问题,惠及面仍不够。

疫情之下,金融机构的优惠大礼包主要触达有贷款的小微企业,而这部分小微企业,恰恰是小微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否则也不可能申请到贷款),对于更需要救助的大多数,却鞭长莫及。

疫情期间,不少调研显示,很多小微企业坦承并未享受到金融扶持政策,贷款机构的覆盖面窄便是重要原因。

小微企业救助,需要依赖能触及更广泛小微企业的平台。

 

四两拨千斤

在经济抗疫过程中,平台型企业直接连接小微企业和消费者,通常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疫情期间,物流不停、无接触配送,消费者隔离在家照样买买买,既保了民生,也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订单支持。数据显示,2020年1-4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8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外卖平台,则助力餐饮企业不间断营业,也满足了消费者买菜、送药等基本民生需求。疫情期间,外卖用户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8亿,占网民整体的44%。

平台型机构的力量,取决于生态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互联网平台能连接数量庞大的商户,但相比银联等清结算组织,仍是小巫见大巫。

截止2019年末,银联受理商户累计超过5600万户,全球累计发卡超过84亿张,云闪付APP注册用户超过2.4亿(最新数据为2.7亿),天然能触达最广泛的小微企业商户和消费者。

很多抗疫救济政策,借助银联这类社会资金交易的中转站和连接器,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银联也不负所望。疫情之后,为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银联携手合作伙伴,推出小微商户银联二维码收款手续费补贴专项活动,按照交易金额2‰的比例对符合要求的交易进行费用返还。

2020年4月中旬起,银联启动“重振引擎”助商惠民计划,联合商业银行投入惠民补贴近8亿元,拉动消费超2.3万亿元;在全国1000多个市县,联合2000多个热点品牌及88余万家线下门店,推出单品折扣、支付立减、消费券等系列活动,预计投入20亿元。

效果是明显的。以消费券为例,云闪付APP配合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累计在85个城市(区)发放消费券,带动各地餐饮、超市、百货、旅游等消费近7亿元,消费乘数达4.7倍,其中九成以上受益商家为中小微商户。

当然,不仅仅是银联,各方都动了起来。

此次疫情之于中小企业,核心冲击来自市场端的需求萎缩,再叠加疫情导致的产业链效率下滑,原料采购、物流运输、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多方受阻,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织成一条巨大的网,让企业陷入其中、挣扎乏力。

面对这样一张网,单一机构的扶持补贴政策必然如泥牛入海、效果有限,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损失共担。

事实上,无论是平台型企业还是非平台企业,无论是国资企业还是民资机构,疫情之后都动了起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企业共担损失。

2个月前,在深圳开牙科诊所的朋友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帮忙撰写《减租申请书》。疫情之下,国有物业主动减免租金的消息铺天盖地,他满心羡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决定申请租金减免。

记得当时他吐槽道,早知道租一家国资背景的商铺就好了,我宽慰他,民资房东对他的困境也会体谅的。果不其然,房东为他减免了1个月的租金。

当生存成为问题时,利益博弈就被抛在一边,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疫情之下,处处是一边抗疫自救、一边伸出援手的例子。也正是无数机构自发伸出的援手,助力一个又一个小微企业守住了生命线。

 

不设增长目标

当前,国内疫情已经基本过去,但经济还远未走出疫情的影响。

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不设GDP增长指标,以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工作。

不设增长目标,是真正的实事求是。今年是个特殊年份,增长问题理应让位于生存问题。追求增长,最有效的策略始终是傍大户,搞基建房产、推动大企业扩大投资,相比之下,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真正事关生存的问题,短期内于增长无益,反倒容易被忽略。不设增长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各方资源聚焦小微企业与民生问题。

不设增长目标,也在向市场释放出强烈信号:疫情已经过去,但经济抗疫仍在持续。接下来7个月的时间里,各方重心依旧是保民生、促消费,保住小微企业、夯实经济根基。

近日,银联启动一年一度的“62节”,主题是“惠民好货 低至3折”,联合40余万商户继续助商惠民扶贫。各大电商平台也陆续启动年中大促,为消费者送出各种大礼包。

另一边,成都允许“占道经营”,为城市生活引入更多烟火气,引得各方赞赏,并有望引发多地效仿,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促消费、保民生,这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持久战,各方都在行动。齐心协力,必能胜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