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宏观】目标做减法,政策做加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亮点?

作者:于博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概要

  • 淡化增长,守住底线。今年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缘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淡化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一方面,报告虽然淡化了增长目标,但强调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守住“六保”底线。另一方面,报告仍然强调了小康社会任务目标。我们认为,疫情冲击之下,如果今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3%以上增速,就仍可实现GDP总量较10年近似翻番,完成小康社会目标。事实上,从今年报告中的财政赤字规模和赤字率目标,可推算出名义GDP增速预期为5.4%,正对应着GDP增速和GDP平减指数增速“3%+2.5%”、“2%+3.5% ”的组合。

  • 就业优先,对症下药。今年报告中,就业在各项主要发展目标中排在首位,也在各项具体工作部署中排在首位。高层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下调至900万人,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目标上调至6%5.5%。我们认为,就业预期目标发生了明显调整,反映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三类人群就业受影响程度较高,分别是:退出劳动力市场人群、新增失业人群、在职未就业人群。在需求端,报告提出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在供给端,报告强调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 积极财政,力度空前。今年政策端最大的亮点在于积极财政力度空前。一是财政赤字率目标大幅上调至3.6%,首次突破3%。二是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全部转给地方,用于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三是新增地方专项债1.6万亿,主要投向新老基建,助力科技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四是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年底,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延缓到明年。综合来看,合计新增实际财政赤字3.6万亿,实际赤字率或升至8.5%

  • 货币转松,灵活适度。今年政策端另一大亮点在于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一是货币政策基调,虽然仍是稳健,但已从去年底的“灵活适度”升级为“更加灵活适度”,并强调要“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二是货币社融增速,虽然继续淡化,但强调“明显高于去年”,印证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货币转向宽松意在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两个“一定要让”意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我们认为,今年货币政策明显转向宽松,从去杠杆、稳杠杆重新回到阶段性加杠杆。

  • 改革创新,扩大内需。在今年各具体目标中,稳企业保就业排在第一,改革创新、扩大内需紧随其后。报告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具体包括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制造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七个方面。我们认为,今年以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既是对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也为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报告强调,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在消费端,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在投资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我们认为,基建将是投资端最重要的抓手,而提振消费仍需稳就业、增收入。

20205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亮点?以下是我们的解读:

1.  淡化增长,守住底线

第一个不同之处是,首次淡化了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对于这点,报告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但淡化增长目标是否意味着没有目标?我们认为,并不是的。

一方面,报告虽然淡化了增长目标,但也凸显了“六保”底线思维。报告强调,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报告仍然强调了小康社会任务目标,3%增速仍可近似翻番。报告强调,今年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我们曾在此前的报告中指出,如果今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3%以上的增速,仍可实现GDP总量较2010年近似翻番,完成小康社会目标

事实上,报告中也隐含了名义GDP增速的预期。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这其实就隐含着2020年为104.4万亿、名义GDP增速为5.4%的假设。而5.4%的名义GDP增速恰恰对应着“3%+2.5%”、“2%+3.5%”的实际GDP(量)增速和GDP平减指数(价)增速的组合。

2.  就业优先,对症下药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就业目标被排在了首位。就业不仅在各项主要发展目标中排在首位,也在各项具体工作部署中排在首位。事实上,就业在“六稳”和“六保”中也同样排在了首位。高层对就业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今年三大就业目标均朝着更为谨慎的方向调整,且调整幅度较大。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而作为对比: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过去3年均为1100万人,除09年外,每年均为持平或上调1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8年新增,过去2年目标均为5.5%;城镇登记失业率过去5年均为4.5%02年以来稳定在4.5-4.8%,调整幅度不超过0.2个百分点。

就业预期目标明显调整,反映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政策也对症下药。今年的就业形势到底有多严峻?我们曾在此前的报告中指出,就业受影响的一共有三类人群:一是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二是新增失业人群,三是在职未就业人群。根据我们的估算,这三类人群合计超过4500万人。而报告也对症下药,强调: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保就业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以高校毕业生为例,考研是其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去向,20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41万,较19年增幅达到18%。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再以就业困难人员为例,报告提出,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3.  积极财政,力度空前

今年政策端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力度空前的财政政策。具体来看:

首先,财政赤字率目标上调至3.6%这是财政赤字率目标首次突破3%。我们曾在此前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增速下行、减税降费落实的双重背景下,19年实际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4.9%,而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看,功能财政屡屡帮助他们走出危机。我们认为,3%并非是赤字率的必守红线,赤字率该破3%就破3%

其次,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全部转给地方。报告指出,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我们认为,2万亿全部转给地方,其意义不仅在于加大力度、提高效率的改善就业和民生,还在于优化中央、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

第三,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万亿元。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主要投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我们认为,考虑到地方专项债同比大幅多增,并且主要投向基建,2020年基建投资有望否极泰来,增速有望从过去两年的5%以下,重回10%以上。

第四,全年为企业减负2.5万亿。报告提出,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而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综合来看,今年积极财政可谓多管齐下: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新增地方专项债1.6万亿,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合计新增实际财政赤字3.6万亿,实际赤字率或从去年的5%上升至8.5%

4.  货币转松,灵活适度

政策端另一大亮点在于: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来看:

首先,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更加灵活适度。虽然在今年报告中,货币政策基调依然是稳健,但相比18年的“保持中性、松紧适度”,19年的“松紧适度”,已经明显转向宽松。事实上,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仍然是“灵活适度”。变化发生在2月底,疫情的冲击使得2月底政治局会议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定调升级为“更加灵活适度”。而4月底政治局会议的定调进一步升级为“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这同样也出现在今年的报告中。

其次,继续淡化货币社融增速目标,但强调明显高于去年。虽然在今年的报告中,和过去两年一样,继续淡化了货币、社融增速目标,但相比18年的“合理增长”,19年的“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今年“明显高于去年”的表述,与1季度货政报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的表述不谋而合,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明显转向宽松。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旨在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报告强调,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而这与34月份两次政治局会议所强调的“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1季度货政报告的“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的表述一脉相承,意味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将继续下行。

综合来看,今年货币政策明显转向宽松,从去杠杆、稳杠杆重新回到阶段性加杠杆。

5.  改革创新,扩大内需

在今年各项具体目标中,稳企业保就业排在第一,而改革创新、扩大内需紧随其后。

关于改革创新,报告讲的是: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调整措施、简化手续,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三是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改三年行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四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企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不合理规定;五是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六是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七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

今年以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49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意见》授权发布,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大领域要素改革多点开花,其核心是市场定价、有序流动。518日《完善经济体制意见》授权发布,不仅描绘出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要素配置、政府职能、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改革的宏伟蓝图,也强调了对外开放战略、完善法律制度为改革提供保障。我们认为,深化改革,既是对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也激发了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关于扩大内需,报告讲的是: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提振消费基建托底。从需求端的三驾马车看,一方面,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拓展农村消费。另一方面,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同时支持民企平等参与。此外,报告强调,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保障能源安全。

我们认为,今年报告依然强调“房住不炒”,也未提棚改,意味着地产投资难以指望,基建将成为投资中最重要的抓手。在融资改善的支持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并且随着“新基建”不断加码,公募基建REITS起航,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助力,基建投资有望在融资来源、项目投向上推陈出新。而作为内需中的半壁江山,消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提振消费本质上仍需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同等重要。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就业优先,财政发力——20年全国两会展望(海通宏观 于博)

改革蓝图铺开,释放需求潜力!——兼论《意见》的框架和亮点(海通宏观  于博)

基建投资:粮草已备,兵马可期!(海通宏观于博、陈兴)

以退求进,放水养鱼!——兼论积极财政的背景、来源与抓手(海通宏观于博、陈兴)

疫情后如何重建消费?(海通宏观陈兴、应镓娴)

改革开放,转危为机!——要素市场配置意见解读(海通宏观于博、陈兴)

政策积极有为,建成小康社会!——政治局会议点评(海通宏观  于博)

复工复产的路线图 ——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海通宏观 于博)

为什么经济L型企稳,哪些改革值得期待?——从债务视角理解中国经济(海通于博,宏观每周交流与思考第354期)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