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银行业面临生死大考

在这期间,银行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作者:浦永灏

来源:FT中文网

疫情之下,暴露了不同国家行业的各种问题。银行业是连接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一个枢纽,这次疫情更是一场决定升留级,以致生死的大考。

近期,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The First State Bank 于4月3日正式宣布破产。这成为新冠肺炎爆发后的第一家宣布破产的银行,它也为银行业的破产潮拉开了序幕。自古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该银行由于运营资本长期被不良资产所吞噬,造成资本不足,以致无法继续营业,这次疫情成了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这次新冠肺炎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一场大灾难。虽然,各国政府都在使用各种方法抗击疫情,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同时也暴露了各个国家、企业、银行和个人潜在的各种问题、缺陷和短板。疫情无疑加速了时代的脚步。银行业是连接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一个中心枢纽,这次疫情更是一场决定升留级,以致生死的大考。众所周知,金融业有一个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就是风险滞后。在百业受重创,失业飙升的情况下,银行可能是最后一个受到冲击的行业。一笔贷款放出去了,银行只能等着贷款回收。特别在政府的号召下,银行不仅要展期或宽延贷款的归还,而且需要增加放贷的力度和范围。在这期间,银行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最近评级机构穆迪认为,如果全球范围内经济停摆相对短期,而且经济能迅速复苏,那么全球债券违约率将达到6.5%。如果出现更为严重的衰退(经济停顿持续到下半年),违约率可能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飙升至18.0% 以上。部分大企业融资还能靠股票和债券市场,而中小企业基本上只能依赖银行的贷款。眼看拖欠率,违约率即将飙升,资产质量急剧恶化,不良资产的金融海啸到来之际,面对这样一场生死大考,中国银行业是否行动起来,开始做准备了呢?在我看,这场疫情对银行业是一场生死大考,涉及范围包括以下几项 (1)银行对疫情冲击的警惕性和应变能力;(2)银行如何平衡好客户、股东和银行自身的三方利益;(3)银行如何准备资产质量的急剧恶化;(4)银行如何处置疫情导致的大量不良资产;(5)疫情对息差收窄的大趋势有什么影响;(6)各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在疫情中能否兑现;(7)银行如何抓住这次疫情带来新的业务机遇?


1、考的是银行的警惕性和应变能力:前车之鉴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银行业的一场劫难,对今天的全球银行业很有参考意义。当时一位美国银行监管官员最近撰稿回顾道,在2008年次贷危机大爆发之前,美国监管当局敦促各大银行赶快融资补充资本,以确保能在危机中生存。对此当时美国银行业高管们通常的回答是:“我们的资产负债表坚如磐石,不需要融资。”后来,次贷危机大爆发后,银行业出现了巨额亏损,资产质量急速恶化,这时银行总裁们才意识到,大麻烦来了。那时候他们已经错过了融资的机会,当时再想融资已经是不可能了,因为它们的股价已经暴跌下来。比如说用银行业的市净率,即市场所给的银行净资产的估值(PB)来看,花旗银行在2007年底有1.1倍的市净率,在危机中跌到了0.4倍,其股价也从危机前的55美金一股,跌到0.8美金一股,到那时,银行已经无法在市场上融资。随着次贷危机的全球爆发,所有的欧美银行都已经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出手救助,纷纷注资各自的银行,或者把银行国有化。比如,当时美国政府给银行业注入了约2000亿美元的资本,帮助银行业渡过了难关。即便如此,据FOX Business统计的数据,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共有465家大大小小的银行倒闭。也就是说这些银行大考不及格,彻底出局了。标准普尔今年三月底对美国银行业发出警告, 虽然去年全行业创造了1950亿美元的利润,2020财年估计全行业会扭赢为亏达150亿美元。的确,这次的疫情危机会使银行再次面临巨大风险。银行不仅需要继续偿付债权人,包括付存款利息,同时还要用自己股本来吸收损失。这次西方银行作好了各项的准备,严阵以待。特别是在各国(欧元区,英国,新西兰等)央行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下,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渣打等以及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等都表示,他们将取消2019年的股息分派,暂停股票回购,留下资金为疫情所造成的损失做好准备。除了宣布暂停派息和股票回购外,西方银行已经启动了各种削减支出和降低成本的计划,比如英国 Lloyds银行宣布将推迟30亿英镑IT投资计划中尚未启动部分。有的西方银行重新修改了今年的新员工聘用计划。一方面,为维护社会的稳定,避免在疫情期间裁员,另一方面也暂停了新员工的聘用。尽管美国的监管机构没有要求美国的银行停止派息和股票回购,然而,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的总裁Jamie Dimon最近警告称,今年的盈利可能出现大幅下降,可能考虑会在历史上首次暂停派息。薛定谔的猫:银行的一笔放款,正如著名的量子力学命题薛定谔的猫一样,还款或不还款只到贷款到期日才能知道。在尚未到期的时间里,“还”与“不还”两种状态是并列存在的。关键看银行是否有警惕性,为哪一个结果做准备。银行业不像航空公司和酒店等没有事先警告,银行是可以看到这波大海啸正在滚滚而来,先冲击到实体经济,正好给银行一些时间做准备。西方银行为贷款大量的“不还”作了准备。

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呢?今天中国银行业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主动地节约成本和开支,停止派息,赶紧融资筹足资本,趁国内金融市场相对稳定尽快发行永续债或增资扩股等,以确保自己资本充足能够承受这场严重的冲击。这些都是明智的自我保护,兼顾了银行、股东,和客户三者的长远利益,值得行长们认真考虑。如果危机没有事先所担心的那么严重,在危机过后,银行照样可以通过回购或分派特殊红利,返还资本来酬谢股东和投资人。


2、银行如何平衡好客户、股东和银行自身的三方利益


银行业在西方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行业。人们常常笑话银行,在下雨的时候千方百计地把用户手里的雨伞(贷款)收过来。等一旦太阳出来了,反而要把雨伞塞给用户。而到了金融危机时候,银行还需要纳税人出资援救。曾经有一个笑话,高盛的前总裁Lloyd Blankfein在2008年居然声称银行做的是“上帝”的工作,直到今天这个典故一直是一个笑柄,人们都说不知道他说的这个“上帝”是谁的“上帝”?在这次的疫情中银行业能不能挺身而出,赢得社会的尊重,也关系到今后银行业能不能得到客户的忠诚和信赖。我国的实体经济实际上受疫情的冲击也非常严峻。第一季GDP是负增长6.8%。当前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完全复工、需求疲软所造成的资金紧张,中小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危险,处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根据瑞银经济学家汪涛的预测,中国的5.6亿非农业就业人口中由疫情可能会导致七、八千万人的失业,失业率会高达14%。如果实体企业正不断地破产倒闭,而银行业却明哲保身惜贷慎贷。这样的结果必定是加速企业的大量破产,这样反过来又导致银行产生更多的坏账,最终银行业也自身难保。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众所周知,信用卡是银行的高收益产品,也是高效益银行如招行的主打产品。在平常时期,各家银行争先恐后地发行信用卡。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去年共计7.46亿张,同比增长8.8%。其中,工、建、招、中等银行发卡量早已突破亿张大关。疫情一到,不少持卡人通过个人透支或者刷卡套现的方式进行资金周转。银行出现了持卡人带来的透支、信用卡不良扩大等问题。部分银行立马收紧,重新审查信用卡用户的信贷风险,根据张浩东在“支付百科”信息,如广发、中信、交通、浦发等银行等纷纷大规模削减持卡人的信用额度。正应了银行在下雨的时候千方百计地把用户手里的雨伞(贷款)收回来的恶名。最近政府决定设立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一半以上支持中小微企业。另外,央行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用低成本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央行还通过降准、再贷款这些工具释放了流动性2万亿元。这些听起来是很大的量,其实相对实体经济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银行责无旁贷,要给那些有生存能力的企业一个救生圈,将这批优秀的企业保存下来。现在正是银行利用平时积累起来的预备资金的时候,应该迅速以低利率的方式向这些公司放款。特别是对手中还有订单,或者订单是比较刚需的,一旦复产后可以归还贷款的企业要优先放款。在压缩自身成本和节省开支、自我瘦身的前提下,银行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企业。根据交行武雯博士的观察,由于疫情导致员工居家办公、网点暂停营业、差旅费用降低等,使得银行成本增速放缓,一季度行业费用支出仅仅同比略增2.8%。银行应该主动节约各种成本以增加储备资金来抵御坏账的飙升。当然,如果银行承担了力不能及的巨大损失的话,最后国家还得将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资产国有化。国家不能让银行体系崩塌,投资人的信心消失,那样会产生更大更多的问题。因此,在这场危难之中,政府,银行(包括股东、银行员工),企业(包括股东、管理阶层、员工、上下游的企业)要一起来共渡难关。


3、银行如何准备资产质量的急剧恶化


从2012年开始美国每年会按Dodd-Frank 监管法案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我国银保监会也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对整个商业银行业作了 “压力测试”。2019年压力测试对象包括6家大行、12家股份行等1171家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70.3%,有足够的代表性。测试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偿付能力压力测试,二是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所假定的压力情景,是指那些“极端但有可能”的情况,包括受到重创后经济增长下滑等,比如假定GDP增速“轻度”放慢为5.3%,“重度”下滑为4.15% 。而特别针对30家大中型银行进行的偿付能力压力测试,要求在各种压力场景下满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分别保持7.5%、8.5%和10.5%以上。2019年压力测试的结果发现,在重度下滑(GDP增长在4.15%)的场景下,30家大中型银行中有17家没有通过压力测试,即使不考虑2.5%的储备资本要求,也有7家在经济重度下滑下没有通过压力测试。这次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实际上已经大大超过了银保监会压力测试所假定的情况,甚至会比最坏假定的情况更为恶劣。国际货币基金对中国今年GDP增速的预测低到了1.2%,远远低于银保监会去年所作的4.15%的“重度”下滑的假定。如果GDP增速真的下滑到1-2%之间, 估计30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中除了6-7家以外,其余的银行的资本水平都会跌破资本充足率的安全底线。这样,不仅限制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空间,而且连银行自身的安全都成了问题。二月份标准普尔对中国不良贷款估算为,如果经济停摆持续时间长,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会攀升至6%以上,比去年增加两倍以上,而不良贷款的总额可能会高达5.6万亿元 (注: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底的行业坏账为2.1万亿,不良率为1.98%)。行业拨备覆盖率则将从188%下降至55%。这最终可能会耗尽整个行业监管要求的资本储备,甚至使一些银行受到流动性的冲击。最近Jefferies的金融研究主管陈殊瑾博士认为如果GDP增速从6%放慢到2-2.5% ,会让累计不良率上升到8%。

根据银保监会一季度数据显示,银行业的不良率已经开始上升,全行业不良率是2.04%,比年初的1.98%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我估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将是坏账出现的高峰期间,特别是今年4季度和明年1季度可能是坏账爆发的集中期。眼看着坏账的海啸即将到来,未见银行业作什么具体的准备,三、四月公布2019年业绩时,各家银行除了口头上提到疫情的不良影响,没有说明要采取什么具体行动,至少红利股息还是照派。而且,今年一季度国有大行已经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较上年末均有下降。虽然今年3月,部分银行如工行、招行、邮储等都得到银保监会批准融资补充一级资本,但这些补充资本计划多数是在疫情前拟的,用于满足在正常情况下补充资本的需要。虽然说这次银保监会会提高商业银行对坏账的容忍度,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坏账的容忍度,疫情所造成新增的一些不良贷款可能暂时不用计入不良贷款。但是,最终这些疫情相关的不良贷款和损失,国家不可能照单全收,绝大部分坏账还需要银行来自我承担和消化。这次疫情造成的不良率现在来说都是一个估算,这也取决于银保监会对疫情导致的坏账的容忍度。我的估计分如下三种假定:第一,乐观假定,由疫情造成的累计不良率只比去年底的行业平均1.98% 增加一倍到4%左右,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25%。第二,基本假定,疫情所造成的累计不良率要比去年底增加两倍到6%左右,可能性为60%。第三,悲观假定,疫情所造成的累计不良率会比去年底增加三倍到8%左右,可能性为15%。当然,近年来五大行的不良率都控制得比较好,去年四季度的不良率都在1.4%左右,翻一,二,三倍,也就只到3%,4.5% 和 6%,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总之,参考上述三种不良率上升不同的倍数假定,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拨备计提情况考虑自己融资的对策。再假定不良贷款有30% 的回收率。各银行融资需求可以考虑按去年底各家银行所作坏账拨备覆盖率来分别对待。首先,我把银行需要补充资本的情况上分成四类。第一类银行,去年的拨备覆盖率在年底已经接近4倍,譬如宁波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它们的去年拨备覆盖率分别为525.5%、426.8%、和389.5%。第一类银行,可以足以应付我的乐观和基本假定,也能勉强应付不良率最坏的情况,即行业累计不良率升到8%左右情况。第一类银行可以不用专门再融资,但是出于谨慎考虑,第一类银行也应该择机融资。第二类银行,这类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去年底在280-350%左右,比如上海银行(333.4%)、杭州银行(311.5%)、农行(288%)等。第二类银行,应该可以应付第一,和第二种假定(我的基本假定),即行业累计不良率升到6%左右。如果有幸,我的最坏假定没有出现,第二类银行也能够勉强逃过难关。不过我还是建议第二类银行应该考虑融资。第三类银行,这类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去年底在两倍左右,比如建行(227.7%)、工行 (199.3%)、兴业(199.3%)等。第三类银行,只能应付累计不良率超过去年的一倍的乐观情况,可能无法应付我的基本假定和最坏假定,即累计不良率翻二和三倍的情况,对第三类银行,我建议今年一定要争取融资,特别是拨备覆盖率已经明显低于200%的银行。

第四类银行,银行坏账的拨备覆盖率去年底大概在150%左右的银行,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已经快靠近银保监会要求的120%-150%的最底部了,比如交行(177.8%)、中信(175.3%)、民生(155.5%)、中行(141.3%,一季度数据)、甘肃行(135.9%)、农商行(128%)等。第四类银行,连今年不良率的乐观假定也很难应付了,我建议这类银行的融资已经刻不容缓,不然岌岌可危。虽然说从全商业银行业来说,去年底已有将近6万多亿人民币的坏账拨备。但是,这是全行业的数据。其一,银行不可以将计提的储备资本全部用尽,其二,每家银行都有各自的股东。坏账海啸到来,每家银行要对自己的损失负责。如果出现资不抵债,不可能期望调用其他银行的资金来填补自己的坏账。尽管央行已经放宽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坏账拨备率,但许多中小银行已经在资产质量问题上举步维艰。这种情况将使一大批中小银行(如华夏、广发、中信、光大、南京银行等)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大大低于7.5%的最低监管要求,岌岌可危。基于对信贷质量的担忧,穆迪已将这六家银行的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下篇待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