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如果疫情成为新常态,如何理解和构建新的投资范式?

在这多重因素复杂交织的情境下,删繁就简、线性近似,找到左右大类资产价格的主导力量。

作者:赵建

来源:西泽研究院

过去三个多月,大疫情的爆发让人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安静的必须与自己相处的世界。在全球金融市场,各种动荡、异象和活久见,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和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为理解当前这个世界提供足够的认知,我们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范式,才能正确的认识现在、洞悉未来。

尤其是,在疫情成为一种“新常态”,人类社会与新冠病毒长期共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疫情经济学范式,为投资者提供不同于过去的策略体系?

幸运的是,三个月前我们提出的新范式,现在来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研判效果。对于未来,如果疫情一直持续并成为一种“新常态”,线上和线下的新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形成。疫情新常态下,免疫力和线上化能力,将成为无论是个体还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危机经济学范式是在债务型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所表现出的种种异象,是供需、定价、风险、政策和周期五个子范式发生改变的结果。

一、沙盘推演与应对策略

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呼吁,全球进入动荡时刻,投资者应该改变正常状态下的原有思维,进入危机经济学范式,不要停留在过去岁月静好的定价和投资逻辑里。不是我们危言耸听,而是过去的逻辑已经不足以解释现实发生的种种怪象——无论是股市熔断、负利率,还是全球经济停摆、美联储all in、负油价。

在一次公开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本次金融海啸的特征、成因与演进路径,并提出了新的投资范式。在此范式下,我们提出的危机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交易策略,基本得到了较好的证明:

  • 危机引爆期,流动性黑洞时间(雷曼时刻),现金为王;空头对冲,高风险做波段交易;

  • 危机蔓延期,信用紧缩+货币宽松,黄金,利率债,农业,医护等带来安全感的防御性板块,符合疫情时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板块——可线上化的行业;小型级别的反弹;

  • 危机深化期,寻找被过度减计的优质资产;优先配置靠近货币宽松敏感的资产(非杠杆敏感);

  • 危机缓和期,战略性加仓成长股、周期股,提高多头比重(牛市的最佳时期);关注经济复苏与通胀预期风险。

  • 危机修复期,做多分子,警惕分母(宽松政策退出)。要看通胀对资金面的压制,以及政策层的超预期收紧。此时看空债券,策略性看多周期和蓝筹。

有一个扰动变量增大了研判的难度,那就是各国央行和政府的介入。央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保持独立性的“守夜人”,而是作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进入暴风雨的中心。它是最后贷款人、最后担保人、最后交易商。这就是新范式最特殊的地方,也是最难分析的地方:央行等政府部门的介入,大大拓宽了我们模型体系的边界,也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更多的非经济因子——政治的、社会的、生态的等等,以及更不一样的波动冲击机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理解,大疫情时期经济体系与金融系统的互动关系,因为一个新的二元结构正在成为决定人类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

二、疫情新常态与新二元结构:免疫力与可线上化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我们对这次重大冲击的“危机”认定,来自于对当前现代经济体系的几个基本认知:

1,长期高度依赖债务和货币宽松的需求侧;

2,高度依赖全球产业链专业细分的供给侧(成本低但脆弱的供应链管理);

3,现代经济体的连续性而非离散型生产函数;

4,高度依赖于供应链和金融体系等经济基础生态的市场经济,等。

这导致,现代经济体系异常“精致”,又异常脆弱,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全球大停摆(great lockdown)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市场经济开始处于失灵状态。当然,信息工业革命积累的线上经济,成为缓释危机的重要空间,但无法完全替代线下的要素流动。

疫情的原生冲击,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伤害,包括直接的劳动力损失和为治疗疾病付出的私人和公共成本,这是卫生经济学或传染病经济学的范畴。在宏观经济学角度,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疫情的次生冲击——为防控疫情采取的隔离和停摆措施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这个影响可能更加的严重和持久,相当于采取了一场“休克疗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强制拉大,供应链几乎中断,大量需要线下空间积聚的消费和生产行为停滞。经济活动是社会性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去社会性”,强制的改变了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

因此,疫情如果成为一种“新常态”,经济体系将发生颠覆式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虚拟经济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成为凌驾于实体经济的主导力量

这将进一步至少引发三个后果:

1,在宏观层面,线上经济比较发达或疫情管控能力比较强的经济体,在疫情新常态下受到的不利影响将相对较低,在率先恢复经济正常活动的情况下,也将会拉大与传统线下经济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的差距。

2,在中观层面,可以嵌入“互联网+”的各种在线行业,供给防疫物资和服务的医疗行业,为各行各业提供线上化改造服务的行业等,都将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3,在微观层面健康,将成为新的人力资本;抵御病毒能力或病毒免疫力,成为个人竞争力。在疫情新常态情形下,能通过“健康考核”率先复工的人,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于企业来说,线上化运营能力和弹性/柔性生产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将获得额外的竞争力。

于是疫情经济学的框架内,新的二元结构已经形成:线上经济和线下经济的对立与调和。在这种新的二元结构下,要素和资产的定价需要重新思考,过去注重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二分(把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现在需要对经济活动划分为“可线上化和不可线上化”。可线上化的经济活动,其要素和资产的定价需要重估——这是大疫情时代的一个认知结构变迁。

可线上化能力强的资源和模式,将在疫情时代拥有更高层级的分配权和定价权。这将导致进一步的贫富分化和精英化趋势,这种结构性危机依靠传统的总量政策根本无法缓解,反而会越来越恶化:超级央行的货币宽松,会更加惠及金融资本和财富精英,对普通工薪阶层虽有“涓滴效应”,但远远不够。

三、新范式的五个内核:供需失衡、系统性重定价与金融利维坦的扰动

要理解当前的危机经济学,首先要理解债务型经济,疫情引发的全球去杠杆活动,无疑是这次金融波动的主要表征。

当前是债务周期出清的一种极端方式,3月份的全球金融市场雪崩,不过是“债务恒星”的一次塌缩:类似黑洞吸收一切物质(包括光),杠杆断裂形成的黑洞,吸去了一切流动性,包括超级避险资产国债和黄金都要被抛售。这是债务型经济膨胀到一定临界值的必然结果,而经典的经济学范式并无法做出准确的解释。所幸的是,危急关头,央行费尽全力制止了股票市场被吸入黑洞以至于全面崩溃,但并没有走出危机动荡的模式。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和迄今为止的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疫情新常态下的危机经济学范式内核主要包括下面五个:

1,供需范式,总量收缩,需求突然塌陷,供给再平衡来不及,产生巨大的缺口,导致怪异现象发生。相对于商品,要素过剩的更加厉害,比如:货币的过剩引发负利率,石油的过剩引发负油价(期货)等。可以看到,疫情引发的两次冲击,先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经济的停摆,进而全球经济的停摆,都是通过油价的无底线下跌触发的。当前正处于第二轮冲击的开始。

2,定价范式,资产价格系统性下移水位。过去的坐标系需要重建:

  • 基准重建,过去的地板,可能是现在的天花板,没有好资产,只有好定价,过去觉得pe为20的便宜,现在变得昂贵——用交易语言表达就是,有些资产越跌越贵!

  • 结构重建,基于未来的成长性、概念性资产和非主流资产将遭遇抛售,危机范式里没有未来(预期灰暗,末日情结);广义避险资产将成为超配的对象,能带来即时安全感的资产,以及符合疫情时期生产生活需要的行业,比如远程办公、线上游戏、非接触经济、距离模式等,也将成为疫情时代的核心资产。

3,风险范式,异常波动(重尾风险)明显加大,回撤触发止损或爆仓经常发生。交易员心态失衡,多空时常相互逼仓到墙角。交易头寸决定的高频定价里,导致实体经济任何一点小的波动,都会被金融加速器和过高的杠杆无限放大。在策略上,危机期间,并不是所有的大跌都会反弹;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大跌都毫无抵抗

4,政策范式,常规政策进入危急时刻,“救急模式”(流动性黑洞)取代“救穷模式”(稳增长)。在这个范式下,政策当局可以没有无边界、无规则的使用扩张模式,可能事后看上去“过度治疗”和“药物滥用”,但在危机时间里,没有政府官员愿意心存侥幸。当不详的苗头出现,尤其是金融市场大动荡的时间,害怕事后问责的央行大多数会选择“all in”。

此时,一个金融利维坦,超级央行和超级财政部出现,他们的力量对内生的大类资产价格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一个采取中央计划模式的央行,肯定无法替代复杂精致的现代金融体系的信用和流动性创造。虽然市场在央行的呵护下“暂时止血”,但修复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期间是惊弓之鸟般的市场与作为利维坦的央行之间的反复博弈,及其引发的大幅波动

5,周期范式,经济和金融层面的风险不断外溢,国家金融能力的强化,金融利维坦的形成,都将干扰正常的经济和金融周期。如果将超级央行纳入周期模型,就会发现无论是过去的泰勒方程,还是现在的盯住金融稳定,都会通过一种函数变换(取决于央行的目标和行为偏好),从经济-金融周期推导出政策周期

由于央行并没有参与实体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金融体系,所以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央行只能通过扩张货币周期顶住流动性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而再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置换恶化的私人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烈度会有所降低,但这种“抗生素”式政策并非没有副作用和成本,而是通过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将剧烈的即期成本摊销或转嫁出去。这种危机摊销和转嫁能力,取决于货币在全球中的地位

此时,新凯恩斯主义已经不足以为央行的“无底线购买”行为构建理论合法性,过去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被视为异端邪说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将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多次预言过,当MMT公开或私底下成为各国央行“红宝书”,为“金融利维坦”进行理论辩护的时候,就到了超级债务周期“诸神的黄昏”时间。

然而MMT体现的是一种特权——只有拥有货币霸权、可以在全球创造货币需求的国家央行才享有的权力,其它国家更多的是遭受这种特权滥用引发的金融危机:大幅贬值、恶性通胀、金融动荡等,这些现象最近几年早已经是新兴国家的常客。而我们的范式,需要在这多重因素复杂交织的情境下,删繁就简、线性近似,找到左右大类资产价格的主导力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