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没人提去美国化?

任何问题都只是利益问题

作者 | 数羊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1

任何问题都只是利益问题


资本无国界,但每张票子上面都印着明晃晃的国名。去中国化的本质,只是一个怎么分票子的问题。

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同样收获了利润,扩大了企业海外版图,旧格局下美国的蛋糕一样增长很快,美国企业赚的也是盆满钵满。谁要信美国只是受损者,脑子肯定有泡。

同样中国在外贸方面,从2001到2020年出口总额增长10倍,外储最高到4万亿美元,创收颇多。出口占全球出口贸易量的比重从2000 年的3.9%提升至2018 年的12.8%,也达到2.5万亿美元。

看起来是双赢。

只是全球市场这么大块蛋糕摆在那,论谁都想多抢点。

从2008年开始,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基本就已经见顶了(2009年数据属于异常情况),之后反而是供应链开始朝着区域化和地方化发展。上中下游到底是全球化还是本地化,得看自己国家有多少本事留住供应链,留不住的产业自然消退,后面的失业问题只能内部消化。

所以说来说去并没有那么难理解,原有的蛋糕美国最大,谁动了蛋糕,自然就要干谁,不仅要干,还得上砍刀干,干到你头破血流为止。

排除政治军事方式,经济上去中国化要本质上是去中国供应链,减少中国企业参与分享世界经济的利益蛋糕——撤回企业,禁止技术使用,增加准入门槛,让你加速退出全球供应链,你有招吗?

思考有没有招之前,再考虑一个问题,为啥没人想着去美国化?

有,但去不掉。


2

核心在于能不能去

而不是想不想去


全球前5大科技公司,四个在美国,微软、苹果、亚马逊、google。你能想到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手里用的,一切电子产品,涉及的ICT技术的,底层核心专利美国都有,商用方面大多还是独供,CPU、GPU、Windows、android、GPS…命脉都在美国手上。

这还只是冰山上的,消费者不常见的科技领域,美国实力一样强。

这些公司在全球化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以至于英国、欧盟、韩国等国家都计划对其征收“数字税”、反垄断罚款。

但能做的反抗也仅此而已,要不然还能做啥呢?禁了你准备用啥?

该收割照样收割,中国在这方面的对外依存度同样也很高。

再来看看其他行业。

粮食方面,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粮食行业全产业链高度垄断。能源方面,美国页岩油从2008年之后开始份额逐年上升,现在占据全球原油总产量15%。

我们参与全球产业链赚的是辛苦钱,而美国是要控制全球产业链,这就不是同一级别的游戏。

反思下,我们有多少这样的国际巨头产业?包含了多少产值?对世界供应链的控制力有多强?

2019年财富500名单,中国129家,美国121家,数据很靓。但中国银行+地产(地产本质是金融的触手),拿走了所有行业利润总额的51%。在美国,这个数据只有15%,真正赚大头的行业,是计算机、互联网、制药、半导体:

我们这种地产银行的占大头的利润结构,除了吸引资金不停往地产里走,增加地方政府税收以外,放到世界竞争格局中,和中高端产业齐全的美国直接对线,准备怎么打?请他们来北上广深买房贡献税收?

产业结构的变化看10年,房价只用看1年,拿地方的追求来考虑大国间的竞争?

格局低了。

国与国的竞争,永远看的是各自阵营公司的竞争力,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数量和竞争力。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全世界经济运转的必需品,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他们对全世界的实际控制力远比政府组织要强。

我们的产业链,从企业竞争力来算,在之前的格局中,我们只是参与方,对全球复杂供应链产业的掌控能力太差。

现在勉强有了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强势的中游产业集群,但上游和下游依旧是刚起步,核心标准的制定方依旧不是我们,道阻且艰。


3

道祖且艰


我们真正需要的绝对不是刺激政策,更不是闭目塞听的情绪,往回退,除了更快变穷,不可能有新出路。

终究去中国化的解决方式也只能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也变成标准的制定方,只此一条路,其他路都行不通。

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只有一个——并不是想不想去,而是别人能不能去,敢不敢去。

我们即使腆着脸也要把产品送出去,让企业尽早参与国际竞争,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家离不开你的企业,才能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而这方面,不能只靠政策优惠和刺激,而是继续靠深度改革和开放,靠的是有效率、能打战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华为,更有活力效率的企业,需要对中小企业更加开放和扶持的环境。

留给我们去慢慢改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刀子都插在身上了,道路艰难,低调务实,谦虚谨慎。我们20年才出几个华为腾讯阿里,他们趟过的路,才是我们的真正出路。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