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 银河证券刘锋:疫情下全球80%的企业现金流撑不过半年,当下让企业活下来比拉动经济更重要

如果疫情持续的话,基于现在的现金流状态,能维持1个月的企业占50%左右,能维持半年的企业占20%左右。

作者:刘锋

来源:红刊财经

美国麦肯锡向全世界的企业主做了一个调查,如果疫情持续的话,基于现在的现金流状态,能维持1个月的企业占50%左右,能维持半年的企业占20%左右。

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包括制度性成本、劳动力成本、税费成本和利息成本。其中,制度性成本是企业干什么都要花钱,15-20%的融资成本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制度性成本,有调查发现会达到40%。

外资进场的脚步为什么迟迟提不上来?因为我们的一些通道和一些交易便利不够,比如外资怎么买中国企业的债券?他们需要换汇,需要有人民币,而我们这些通道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对于疫情带来的危机,我们现在面临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未来疫情本身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状态?第二个层次是疫情作为一个“黑天鹅”事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影响会造成多大的损害?会有什么样的潜在的后果和次生灾害?第三个层次是如何应对这次近百年来人类面对的罕见挑战,哪些举措更能够发挥效力。


我们对危害的预判还不够

二季度大概率还是负增长


我们到今天为止世界各国都在经历一系列的误判-修正-施策-行动-恢复的过程。但早期对疫情本身的认知和施策都有很多误判,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修正很快,尽管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世界争取了时间。但随着疫情的全球快速蔓延,“误判”也在各国重演,没有很好利用争取来的宝贵时间,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前两天比尔·盖茨都诉诸上帝了,从医治上也没有看到特别有效的办法。这些现象说明了我们对病毒的蔓延到今天为止依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误判,这个误判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急剧萎缩,以及直接和间接损失的低估和应对能力匮乏。

比如我们看到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98%已经复工复产了,但是这样的“复工复产”是真正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吗?全员到岗了吗?有定单吗?这样的情况下,1-2月份我们看到的数据整体经济萎缩了20%,工业企业利润整体增速为-38.3%,二月份的各地财政收入总体同比也萎缩了23%,餐饮业和旅游业肯定有八九成都萎缩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判断疫情的影响?我认为我们对疫情本身和其影响的预判还是不够。对经济体造成的伤害我们也估计得不充分,相对有一些滞后。

前两天很多人批判美联储一步到位的放水政策,认为会将危机扩散到金融系统中,而且是以很快的速度。但美联储推出无限期QE有它的道理,因为日常的经济生活受影响了,美国是发周工资的,别看美国是发达国家,可能有80%的人口是这个礼拜挣了钱下个礼拜花,甚至说还没挣到的钱已经花了。中国也是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封城的时候,湖北有些人冒死也要往外跑,因为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直接给很多地方,很多家庭,很多中小企业发饭票和现金补助的原因。因为在封城的时候,大家在家里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这次疫情对全世界造成的影响已经到了“生存为先”的程度,后续还会有很多问题和次生损害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历史上有瘟疫出现的年份接下来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动荡。这跟地震,跟自然灾害的情况不太一样,自然灾害是局部的,短时间的。但这次是一百年来都没见过的大危机,它产生的次生灾害可能蔓延的时间和影响的面积更加大。之前我们认为第二季度能够恢复生产,现在已经进入第二季度了,你们觉得能恢复吗?我觉得二季度大概率还是负增长。

如果看中国GDP的构成,进出口还是占很大的比重,全世界现在主要的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情况的话,进出口的萎缩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国现在50%以上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费驱动,现在消费急剧萎缩,生产生活也在急剧萎缩。恢复的速度不达预期,疫情还在全世界蔓延,影响的时间的长度不容乐观。

这次疫情肆虐的范围之广,令世界为之震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Guterres)4月2日表示,这次疫情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病毒对经济冲击的加剧,给世界各地带来了不稳定,甚至可能会出现动乱和冲突。

联邦储备局预测,美国将会有4700万人因为疫情冲击而失业,失业率将高达32.1%,超过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24.9%。


中国企业债务率水平低于美国、韩国

还有一定加杠杆的空间


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个这次危机?因为百年罕见,在世的人类很少有经验面对,历史也不会简单重复,现在各国的施策也都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个人认为,去年我们的财政收入除了上海之外已经是赤字了,在这样大把花钱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财政的赤字率能不能突破,突破到什么时候是我们的底线?发消费券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说前一阵我们已经建立了精准扶贫的体系,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至少可以精准迅速找到最弱势的,让最需要帮助的的人群可以找到生存的办法。但总体来说,很多家庭和小微企业的生活和生存是有困难的,包括很多家庭现在有债务,有房贷,而且中国很多家庭的固定支出占的比重很大。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很困难。美国麦肯锡向全世界的企业主做了一个调查,如果疫情持续的话,基于现在的现金流的状态企业能维持多久?结论是,维持一个月的占到50%左右,能维持半年的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在内一共不足20%,也就是说,80%的企业会遇到现金流问题。现金流一旦出问题的话,没有收入现金流、没有支出现金流,债务就会出问题,一定会传导到金融体系里。我们80%的金融体系供给都是银行,这么来看,就不一定乐观了。

目前还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问题,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基本上是“身体健康”的。但再过一两个月,如果大量的债务累计,还款付息出现问题,违约的累计怎么处置?银行体系扛不扛得住?大银行,国家可以救助,小银行呢?前两年没有灾害的时候,很多中小银行都扛不住了,如果出现坏账的话,我们怎么办?企业现在要给他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要先判断企业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包括制度性成本、劳动力成本、税费成本和利息成本。其中,制度性成本是企业干什么都要花钱,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讲,甚至有些企业家判断成本构成里面,虽然融资成本为15%、20%,但这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制度性的成本,有调查发现会达到40%。而对于利息成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是针对这块儿,但在这次灾难面前,货币政策的直接作用是有限的。现在企业不需要借钱来扩大再生产,所以我觉得基建没有太多意义,在这个时间点不是拉动经济的问题,而是怎么活下来的问题。我们要救助企业的话,最有效的方法是能不能把这四个成本有效的降低下来。

从举措来讲,中国还不到“无解”的地步。从举债的角度看,中国整个国家的债务水平比美国、日本要低。我们的企业债也要仔细分析,其实很多并不高。我们的债券市场是割裂的,而且规模也小,债券市场本身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现在的利率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包括我们的债务体系,其实中国的金融资产包括我们的债在国际上非常有吸引力。

但外资进场脚步迟迟提不上来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一些通道和一些交易便利不够,比如,外资怎么买中国企业的债?他得换汇,得有人民币,而我们的这些通道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我们的利率比人家高那么多,怎么就不买我们的?不是人家不买你的,而是不敢买,没有机会买。■(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