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 从瑞幸的暴跌里,看创投市场三十多年里那些暴富的群像

今天我们想说的是一个关于暴富的故事。

作者:徐清琳

来源:资管云

瑞幸暴跌80%的消息,一夜之间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会和我一样,先去查一下投资人和创始团队有没有套现离场,确认一下这到底是正在直播的翻车现场,还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型割韭菜现场。

这就是现在的资本市场和创业神话留给人们的印象。

结果是,有人还没来得及套现离场。至于是谁割了谁,割完的后果,留待时间裁判吧。


今天我们想说的是一个关于暴富的故事。


瑞幸咖啡2017年10月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门店,2018年5月便完成13个城市525家的布局。

对于创投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创业项目。优秀的创始团队,丰富的管理经验,跑通了的商业模式,遍地开花经营基础……似乎除了钱,他们什么都不缺。

瑞幸团队高举高打,2018年7月首次融资便是2亿美金的大手笔,估值10亿美金更是跨过了“独角兽”的门槛。

仅仅在首次融资5个月之后,瑞幸便拿到了第二轮的2亿美金的融资,这次估值22亿美金,直接翻了一倍。4个月后,瑞幸又拿到了第三笔1.5亿美金的融资,估值29亿美金。仅仅过了1个月,瑞幸便上市了,市场超40亿美金。

从A轮到上市,瑞幸只用了18个月,飞黄腾达的速度前无古人。这也意味着,A轮的投资人(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君联资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了4倍的账面回报,而且还是可变现的。

创始团队续写了创投市场的神话故事后,更是富上加富。

故事停在这里的时候,你会不会心生羡慕?

然而,这只是创投市场三十多年里,暴富的人群的一个小缩影。

从1986年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中投成立,到1993年的熊晓鸽带着麦戈文给的1000万美金回国淘金,和上海科委合作成立国内的第一家合资风投公司,再到2000年左右,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外资VC们闯入中国,薅走国内制造企业和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第一批羊毛……中国的创投市场,已经走过风风雨雨跌宕起伏的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里,一轮又一轮的造富故事,激励了很多有梦想的青年,纷纷投身创业大潮。其中那些功成名就的佼佼者们,更是高高站在了山巅,接受万众的敬仰和朝拜,其故事的丰富性和光环的影响力,滋养了无数朝拜者的灵魂。

不可否认,创业成功是值得被尊敬的。创业者九死无悔的精神,超越常人的胆魄和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洞穿未来的眼光,更是值得被颂扬的。

可从什么时候,故事就变味了呢?


创投造富的开始。


整个故事应该从互联网的第一批创业者开始。

2000年初,阿里巴巴获得了软银的2000万美金,坊间关于马爸爸6分钟搞定孙正义的消息,传的神乎其神。

2000年9月,百度拿到了IDGVC的150万美金,这笔钱让李彦宏在当年从接连倒下互联网公司中逆行冲了出来。

五年后,百度上市,为IDG带来了百倍的投资收益,成为创投圈的佳话。

十年后,孙正义靠着阿里巴巴的投资,问鼎了日本首富的宝座。

自然,这都是后话。

2004年8月Google的成功上市,高达1500倍的回报,在国内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创业浪潮里,无疑又浇了一桶油。

2004年前后,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了一个上市“窗口期”,携程、e龙、金融界、空中网、前程无忧、盛大网络等互联网创业公司纷纷赴美上市。

外资VC们斩获互联网企业的同时,中国的本土PE们也在爆发。

2006年,同洲电子上市,中国诞生了第一个有创投支持的、全流通的IPO案例,它的背后是深创投。

2006至2007年间,深创投陆续在中小板上市了中材科技、 科陆电子、潍柴动力、西部材料、远望谷、怡亚通,成为这个时期最大的赢家。

同期的赢家还有达晨、鼎晖、达晨、联想等到现在仍活跃PE市场一线的这些大佬们。

这些应该是第一批的创投市场暴富群像,或许你只看到了创业者,和上市公司董事长。悄悄提醒你一下,这些经典案例背后的操盘者、金主、中介机构、掮客们暴富的程度也超过你的想象。


创投造富2.0时代。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基数的节节攀升,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这些造富的神话,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到处都在谈论互联网。

那些神秘的富人们,开始和创投机构勾搭上,动辄三五个亿的大手笔资金,哗哗地往PE机构里送。你别问我,土豪从哪里来,自己去百度一下国企改制和民营企业这两个词。

2009年创业板开板。

2009年10月30日上午,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中有23家企业获得过VC/PE投资。

统计资料显示,创投机构在这些公司上市前一共投入了近7亿元资金,最终赢得了平均5.76倍的回报。

2010年A股市场新上市企业达到347家,是除2017年(438家)以外,中国历史上IPO数量最高的一年,其中有超过200家背后有PE/VC支持。

2010年,深创投共有26个项目上市,创下了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世界纪录,制造了一项至今仍未被打破的纪录。

这一年,鼎晖和同创伟业各有8个项目成功上市。

股市的高回报刺激了大家敏感的神经,人们这才发现,钱原来可以赚的这么快,一夜暴富的世界原来自己这么近。

创投市场集体被媒体们推到了聚光灯下,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代。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天地一声惊雷,PE界的“魔丸”横空出世了。

2008年四川地震后,为支持灾后重建,证监会向四川企业上市开启“绿色通道”。

于是,有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革了行业的命。把创投机构从手工作坊时代,带上了流水线工厂化时代。

他们的操作模式很粗暴。

在各个省、各个区域找人点对点驻扎,跟当地政府、银行和券商等中介机构勾兑关系,横向扫射当地企业。同时,在总部建立庞大的研究所,广纳研究人员,对优质企业进行行业上的纵向扫射,以纵横交错两种方法“扫荡”全国的投资标的。

这家机构以“扫荡式”的项目调研和“上市流水线”化的包装运作,在全国抓取Pre-IPO项目,然后突击入股上市,进行一二级市场套利,短短两三年间,便跻身国内PE投资前三强,成为令业界瞩目的另类“PE巨头”,

这种打法让业内人很愤慨,纷纷把“游戏规则破坏者”“PE公敌”等标签贴在这家机构身上。不过愤慨归愤慨,或许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哇靠,这么好的商业模式,居然不是我先发明的。果然,我还是太老实了!

这是个被人们冠名“全民PE”的时代。人民币股权投资由此风生水起,一时之间全民皆PE。以Pre-IPO为主要策略的短平快式投资在国内迅速发酵。

股市发狂了,股市造富机高通量的引力漩涡,吸引了天量的逐利资金。

当时从煤炭、房地产行业一夜暴富的土豪们,主业正面临着国家的行业管制,急于为巨额财富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动辄几千万上亿往创投机构里撒钱。

据媒体报道,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大型PE基金面世的报道,每隔一两周就会有一支规模十来亿的PE基金成立的新闻。

也就是在2010年,连社保基金和保险都捂不住口袋了,纷纷掏钱求分一杯羹。各个地方政府更是不甘落后,天天忙着出政策,从金融、航天到农业、文化,PE项目覆盖了投资界的每一个角落,财政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搬到了私募股权机构。

金融机构也坐不住了,挽着各类产业基金业的胳膊,走上了T台。券商直投的基金业开闸了,信托公司也能获批参股股权投资了,商业银行虽被《商业银行法》绑住了手脚,不能直投股权,也想着各种办法,绕道回到PE市场。更有些怕抢不到车票的股份制银行,将中小客户的资金以理财产品的方式期限错配投入PE。

那真是一个万分美好的年代,谁都不缺钱。

别问为什么,问了暴露智商。

那个时候,钱多到堵住了股市,造成了史上著名的“堰塞湖”景象,A股暂停了史上最长时间的IPO。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盛宴过后,一地鸡毛。到了基金退出的时候,大家一算收益,暗暗吞下了黄连。

这个时候,除了显而易见的你我都知道的,那些媒体追光灯下暴富起来的人们,还有谁呢?

有一个著名的脑筋急转弯:猪肉从冰箱里拿出来又放进去,手上还有什么?

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利益链条中,是谁在忙着搬运猪肉?

时代的一滴油,落在个人头上,就是汤臣一品的一套房。


创投造富3.0时代。


如果创投的故事写到现在,还带有现实主义色彩,创投市场的这块蛋糕,还有些真材实料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开始有点魔幻主义的风格了:蛋糕可以是泡沫做的。

整个创投市场的规模从3万亿到10万亿,不过短短几年时间。

如果你对创投市场稍作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市场的资金规模暴涨和投资规模暴涨都在2014年左右。

2014年,创投市场的募资规模比前一年增长了一倍,2016年以后,每年都有上万亿的钱涌向创投市场。

创投市场的投资规模也是从2014年开始暴涨的,2017年更是到达了高峰,全年投资额达到了12111亿元,投资案例达到10144起。

不要问为什么,问问这些年你听到了哪些故事?

事实上,全民PE之后不久,算算收益,有些人已经清醒过来了,这个时候,市场出现了“资本寒冬”一词。

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已经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被人们冷落了。股市破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掉过一次坑的人们开始变得谨慎。

这个时候,新三板出来了。

新三板在2014年实现全国扩容,2015年迎来牛市,2016年便有万家企业挂牌。

在这短短三年时间,新三板挂牌数量从200多家飙升到1万多家。之后更是冒出了天星资本、中科招商、九鼎投资等抢滩新三板的明星投资机构,借助新三板,市值跃身千亿行列。

企业的资产资本化,在新三板之后,基本完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基本实现了。很多人的财富,也被深深地封在了新三板的冰面之下。

新三板的时代,富的还是掮客和中介机构这些搬运工们。至于企业家有没有因此暴富,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

新三板沉寂的同时,VC们登场了。

2015年,全民VC时代开启了。

互联网+的概念登场,90后创业、电商项目、社交项目、手游项目一时风光无限,PPT融资的故事也频繁出现。

2016年,火了直播和共享单车。

2017年,风投圈开始谈知识付费、共享经济、新零售、无人货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追逐风口的创业公司遍地开花。

在魔幻主义的叙事风格里,剧情总会让你意向不到。

你以为这个时候,暴富的还是创业者和创投机构?

错!

创业成功套现上岸的故事开始变得稀少,就连贾布斯也被觉醒的群众打下了神坛。创业的故事里,也只有摩拜、拼多多、小米等等少数,还算有点内涵。

媒体已经不开始鼓吹上市了,新名词“独角兽”代替了套现上岸的剧本。创业者们变得苦逼了,猝死和跳楼的消息时不时传出,人们这才惊觉,原来创业者不是只能暴富,还有可能消逝。

创业者和投资机构的剧本变得苦情,而真正暴富还是闷声发大财搬运工们。

这几年里,动辄几十亿几亿美金的并购案里,铺天盖地报道的拿到几千万几亿风投资金的融资案里,都少不了一群深藏功与名的投行身影,那就是FA。

全民VC时代,也是FA大爆发的时代。

2014年开始,融资1000万以下的佣金比例普遍5%,甚至偶尔有10%的情况,非常优秀的项目,也不会低于3%。1亿以下的项目,普遍在2%-5%。

有人曾这样告诉媒体,一笔5000万左右的融资,5%的提成,两三个月完成,三个月不到260万入账。

一家行业知名的FA机构,年人均融资量过亿美金。在金融狗大呼赚钱越来越难的那几年,年纪轻轻年入几百万美金,简直不可想象,更别提那些融资量几十亿美金的大项目了。

昙花一现的FA时代,FA人刮走了这个时期泡沫蛋糕上最美味的那层奶油。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就离瑞幸很近了。

那么问题来了,泡沫蛋糕是被谁做大的呢?

创投机构?创业者?FA?媒体?……或许,还有你我。

网文作家为什么爱写无营养的故事?

因为读者爱听这样的故事。

人性就是如此。

谁没有梦想?谁不想成为下一个马爸爸?谁不想一夜暴富?

谁不崇拜胜者?谁不渴望站在山巅,受众人仰望?

还有一个问题,料只有那些料,为什么有人要做大这块蛋糕呢?

魔幻主义的故事是:蛋糕大了,幻象就大了;幻象大了,想抢蛋糕的人就多了;抢蛋糕的人多了,傻瓜就多了。

泡沫破了,有些人暴富了。

故事的结局预计是这样:聪明的人把料拿走了,傻瓜把底裤输掉了,至于吃瓜群众,好歹看了场热闹。

资本市场就是这样,金钱永不眠,镰刀永不停,谁傻谁倒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