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 原奶行业深度报告:原奶供需紧平衡时代来临,上下游联动加强

供需矛盾持续,奶价波动中枢上移。

来源:虎哥的研究

方正食品团队

首席分析师、组长:薛玉虎

方正观点

1、供需矛盾持续,奶价波动中枢上移:2018年底开始,我国原奶价格开始明显上涨,波动中枢上了新台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2015-2018年奶牛养殖行业持续亏损,散户和中小牧场加速退出,生鲜乳供不应求。2008年以来我国牛奶总产量徘徊在3000万吨左右,奶牛存栏量下降35%,仅靠不断提升奶牛单产来增加原奶产量。进口乳制品占比不断提升,在奶价快速上涨的19年提升尤为明显,随着贸易政策的持续放开,未来进口冲击还会加大。但是随着国内奶业标准的不断提高,复原乳监管更加严格,国内原奶需求中长期来看还是趋于紧张。

2、我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加速,但奶源紧缺将延续,奶源争夺战进入下半场:我国奶业正在走上以大型牧场为主体的发展道路。规模化加速,一方面带来奶源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养殖成本也在提高。大规模牧场的投资规模大,在奶价波动周期亏损幅度更大,2014-2015年盲目扩张的惨痛经历让规模牧场扩群更加谨慎。而且由于环保,土地等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新建大规模牧场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预计奶源紧缺的状态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未来奶价周期波动会越来越弱化,但是规模牧场的话语权也会提高。从2018年开始,下游乳企投资上游牧场,“抢夺奶源”的现象开始变多,尤其是伊利和蒙牛等龙头乳企,为了稳定上游原奶供给,纷纷与大型养殖集团合作。

3、原奶价格走势研判:今年原奶价格走势先降后升。近两个月欧盟和美国的原奶产量继续增加,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原奶产量减产幅度也开始收窄。预计2020年四大产区整体供应量将增加。而短期受新冠疫情冲击,国内库存积压,进口需求将减少,因此上半年奶价将承压。但是疫情冲击只是一次性的,可能进一步加速淘汰中小散户。随着下半年需求恢复正常,渠道库存出清,整体需求恢复正常增长。因此预计国内原奶价格上半年压力较大,三季度旺季或见向上拐点。

4、参照发达国家乳业经验,增强上下游利益联结,共享共赢是必由之路。我国的奶业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消费普及的阶段只有20年左右,而国外的奶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奶业已是传统日常必需品,有上百年工业和市场化的历史,因此奶业产业链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国际上其他奶业大国,发展乳业最重要的是平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各国目前主要有几种模式:1)强需求国家:统一调配和配额制,国家给予适度指导和补贴。主要是奶牛养成本高,不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如日本和以色列。2)强供给国家:合作社模式,将产业链利益分配纳入企业内部管理,典型代表是新西兰。3)强供给+强需求国家:政府托底和市场化政策相结合,由于出口需求开始增加,奶业政策取消直接补贴,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

5、加快推进奶业产业体系制度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奶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了修订乳品国家标准,规范液体乳加工,制定发布复原乳检测方法,建立生鲜乳质量分级标准,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等等具体措施。此外我们认为可以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奶业数据统计和披露,建立收储抛储等价格干预政策,发展乳品期货交易市场,发展奶牛养殖业盈利保险等机制。

6、乳制品行业集中度会继续提升,利好龙头企业,中长期看上下游盈利联动也会加强:从中期判断,随着目前上游养殖业逐渐成规模,上游的议价权变大,产业链联动也会加强。在奶源争夺战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等龙头企业拥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产业链平衡能力,未来市场份额会继续提升,与上游的盈利联动也会加强,共同承担产业链波动风险。没有稳定奶源的中小乳企会加速退出。此外,奶牛养殖业的利润波动也会减弱,在供给偏紧的情况下盈利向好,建议关注龙头现代牧业。

7、风险提示:疫情对全球乳业影响程度大于预期,经济下行,乳制品消费升级受阻,行业食品安全事件等。

报告正文

一、供需矛盾持续,奶价波动中枢上移

1.12018年奶价开始新一轮上涨

自2008年农业部公布奶价统计数据以来,我国的原奶收购价格经过四个明显的波动阶段。

1)2008年1月-2011年7月,食品安全事件时期:由于金融危机以及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原奶价格从2008年3月的2.98元/公斤下降到2009年6月的2.30元/公斤,降幅-23%。而随着公众消费信心逐渐恢复,而前期淘汰大量奶牛导致供给不足,从2009年6月开始,原奶价格开始报复式上涨,09/06至11/02的22个月时间,原料奶价格累计上涨39%。

2)2012年10月-2015年3月,国内外奶价共振时期:2013年7月份开始又出现一波明显的加速上涨,至2014年1月,涨幅累计达到25%,是涨幅最快的一次。之后又快速下跌,至2015年3月,跌幅累计达20%。这次波动主要原因是,2012年我国养牛散户退出加速,奶牛存栏减少,并且国内与新西兰同时出现干旱减产,新西兰8月肉毒杆菌事件暂停对外出口,导致13年下半年国内出现了“奶荒”,各大乳制品企业均加大了进口订货量,2013年我国全脂奶粉进口量大幅增长53%,脱脂奶粉进口量同比增长40%,2014年新西兰恢复出口后前期积压的订单集中到货,14年大包粉进口量在高基数下继续同比增长8%,导致国内大包粉库存激增。再加上国内养殖企业在2013年开始扩群,2014年供给过剩,国内外奶价均出现暴跌。

3)季节性波动时期:2015年3月-2018年12月,我国原奶价格步入相对稳定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原奶供应全年来看是均衡的,但是需求季节性波动。因此在需求旺季的时候,供给不足,价格走高。在需求淡季的时候,供给过剩,价格走低。价格高点一般出现在1-2月份春节期间,春节后开始下跌,价格低点一般出现在8月份。2015-2018年这四年的平均原奶价格分别为3.45/3.47/3.48/3.46元/公斤。

4)供给偏紧时期:2018年12月开始,原奶价格突破前期旺季高点,2019年淡季价格也没有明显下降,淡季最低价格甚至超过往年最高价格。奶价虽然还是呈现季节性波动,但是整体供给紧张的趋势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奶价波动中枢上了一个新台阶。2019年原奶平均价格为3.65元/公斤,同比上涨5.38%。

从全球奶价波动来看,2011年之前,我国原奶价格和欧盟28国平均价格相差不大,波动趋势也与国际奶价波动趋势相同,但是2011年之后持续上涨,远高于三大主产区奶价。2014-2018年我国奶价下跌周期与国际奶价联动,新西兰奶价受中国因素影响波动更大。国际奶价波动原因我们在后文详细论述。

1.2牛奶影响供需的因素多,属于特殊农产品

牛奶与一般农产品有显著不同:

1)供给短期内无法调整,原奶也无法保存。奶牛每天都必须产奶,每天的产奶量相对稳定,而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量是每天波动的。原奶只能保存1-2天,保质期比新鲜蔬菜还短。原奶如果不尽快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细菌会让原奶很快变质。原奶若加工为常温奶,可以保存6个月,如果加工为低温奶,保质期最多只有十几天。如果要长期保存,必须喷成奶粉或制成奶酪。而由于我国奶价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奶粉奶酪是可以国际贸易的,所以我国的原奶喷粉就意味着亏损。

2)产能扩充时间周期长。犊牛从出生到产奶,需要等待两年时间。等到奶牛数量上来,奶价可能已经走上了下跌通道。虽然可以通过降低奶牛淘汰率,延长奶牛寿命来增加次年的产量,但是成本较高而且不可持续。当牛肉价格也同样高企的时候,延长奶牛泌乳期不一定比淘汰划算。

3)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特殊,以液态奶为主,固体消费(如奶酪、黄油等)比重低。欧美等发达国家,干乳制品和液态奶的比重7:3,在我国是3:7。液态奶保质期短,因此供需的风吹草动造成的波动更大。

除了需求短期容易波动,供给端也有很多干扰因素。供给端波动的原因可以分类为天气、存栏、单产、政策、库存和进口等几个方面。

1.3我国原奶产销分布不均衡,种养分离,养殖成本高于欧美

奶牛的温度适宜区为5~25℃,当夏季气温高时,奶牛产生热应激,产奶量下降。北纬40度左右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奶带,中国的黄金奶源带主要在长江以北区域,而牛奶的主要消费市场却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沿海地区。

与中国相比,美国,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纬度更高一些,养牛黄金带和玉米种植带在美国偏中部,欧美国家很早就形成了就地生产饲料,就地养殖奶牛产奶的模式。

我国的奶牛养殖大部分是种养分离,即养牛的没有地,种地的不养牛。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有56%的牛场没有土地配套[2]。种养分离除了造成玉米青贮、优质牧草需要外购之外,更大的挑战是造成了粪污消纳的压力。一般来说,每头成年牛每天产粪20公斤,尿液10公斤。2018年,我国很多牧场因粪肥无处消纳被迫缴纳排污费或造成牛场关停,尤其是南方地区和大城市周边地区。欧美奶业大国基本以家庭牧场为主,种养结合为主。根据奶牛营养标准配置耕地中种植牧草或饲料玉米的数量,奶牛排除的粪污成为饲草种植有机肥料的模式。

在饲料方面,国内玉米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豆粕等蛋白饲料依赖进口,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缺口大,也基本依赖进口。2018年我国规模牛场每公斤牛奶成本为3.2-3.6元,大幅高于世界平均1.8-2.2元的水平[3]。高成本带来高奶价,我国原奶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高奶价减去高成本,我国奶牛养殖业仍然处于微利状态,稍有波动就会亏损。

1.4中小散户退出,供不应求是奶价上涨的原因

2008年以来我国牛奶总产量徘徊在3000万吨左右。2000年以来,随着牛奶消费渗透率的逐渐提升,也带动了上游奶牛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2000-2006年是高速发展期。但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008年以来,我国原奶产量基本在3000吨左右徘徊。

2019年,全国牛奶总产量3201万吨,同比增长4.1%,是2014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如果按国内生产液态奶与进口液态奶之和计算,2019年液态奶消费总量约2627.2万吨,同比增长6.5%,需求增速快于供给。

国内散养户和中小牧场退出,奶牛存栏不断减少,原奶供不应求,是2018年以来奶价开始上涨的原因。总产量徘徊不前的背后是我国奶牛存栏量的大量减少。我国全群奶牛存栏量从2008年的1231万头,下降到2018年的1038万头,下降15.7%。如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牛奶产量除以平均单产来反推成乳牛存栏,2018年我国成乳牛存栏仅为416万头,较2008年的644万头下降35.5%,较2015年的527万头下降21.06%。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奶牛存栏量1038万头,包括了新疆褐牛,牦牛,水牛等商业化程度低的牛群,如果仅统计荷斯坦奶牛,2018年存栏总数仅为504万头[6],较2017年下降31%。也就是说08年以来,我国奶牛存栏量不断下降,仅靠不断提升奶牛单产来增加原奶产量。

2017年包头市农牧局曾列举出当地奶牛养殖业的困难主要有五个方面问题,这也是我国奶牛养殖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其中,环保问题和奶农盈利问题在16-18年尤为突出,造成了散户和中小型牧场的大量退出。

环保压力和持续亏损加速中小牧场退出: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2015-2018年,我国养殖业面临环保压力陡增,而且2015年奶价不断下降,而养殖成本不断提高,迫使散户和中小牧场加速退出。

1.5乳制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长期来看进口冲击还会加大

液体牛奶由于不易保存,且含水量高,运输不经济,全球乳制品贸易中以干乳制品为主。我国进口乳制品以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为主,可以替代牛奶的部分工业用途,例如用于制作冷饮、烘焙产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等。此外,大包粉(即全脂和脱脂奶粉)还可以兑水还原成液态奶,再制成风味奶和酸奶,但是需要在外包装显著位置标明“复原乳”。

根据FAO 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大陆口岸进口大包粉(包括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总量占全球总贸易量的15%,2013年-2014年占比最高接近20%。

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全球大包粉主要净进口国中,除了中国,大部分国家为中东,北非,东南亚等不适合养殖奶牛的低纬度国家。最大的出口国是新西兰,其次是美国,再次是德国、荷兰、法国等欧盟国家。

新西兰是我国乳制品进口最主要的来源国,尤其是全脂奶粉,2018年,90.9%的全脂奶粉来自于新西兰。新西兰由于原奶产量远高于需求量,因此生产全脂奶粉具有价格优势。欧盟和美国由于生产黄油和奶酪较多,因此脱脂奶粉和乳清粉有价格优势,中国从欧盟进口更多脱脂奶粉和乳清粉。

2015年以来,欧盟不断增加原奶供给,增加脱脂奶粉和全脂奶粉对中国的出口。但是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新西兰仍然是我国进口大包粉最主要的来源国,占比74.4%,但是相比于2015年的占比超过80%,份额有所下降。来自欧盟的大包粉进口同比增长最快,增长了39.5%,其次为澳大利亚。

我国乳制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在奶价快速上涨的19年提升尤为明显。将2019年所有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7]为1,731万吨,同比增长7.1%,占国内产量的54%(2019年牛奶产量3201万吨)。

未来随着中新和中澳自有贸易协定的进行,大洋洲进口乳制品关税持续下降直至为0,进口量还会继续提升。2008年4月7日,中国和新西兰正式签订了《中新贸易协定》,《协定》中规定,中国将从2008年10月1日起逐年降低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关税,并且,于2017年1月1日前将液态奶、奶油、黄油、奶酪的关税降为0, 2019年1月1日将大包粉关税降为0。

为了减少关税下降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冲击,除了用逐年关税税率递减的措施之外,协定还规定了每年进口的限额,对于限额以内才享受以上的减让税率,限额以外只享受最惠国税率(即基础税率)。虽然每年的进口限额都在提升,但是每年超过限额触发特保的时间都提前。目前的限额内的进口量占我国大包粉进口总量不到20%。液态奶和奶粉的进口限额将分别到2022年和2023年取消,到时候新西兰的大包粉和液态奶的性价比将更高,对国内的冲击会加大。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也有类似的约定。澳大利亚在我国乳制品进口来源中排名第四位,占我国全部进口份额的4.4%。在中澳贸易协定自2015年12月20日生效起,乳制品分别设置了5、10和12年的过渡期。在实现完全自由化后,乳制品的平均进口报关关税将由目前的12.3%降为零。其中, 婴幼儿配方奶粉在2019年降为0,奶酪黄油等在2024年降为0,奶粉现行10%的关税将在2026年降为0。在过渡期,全脂奶粉每年也设定了限额。全脂奶粉的限额在2030年取消,届时所有关税均降为0。

面对进口大包粉的冲击,我国奶业需要加大对复原乳使用的监管。复原乳是用奶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与巴氏杀菌乳和超高温灭菌乳在营养成分和口感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目前还没有发布复原乳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

2018年2月,我国生乳新国标第一次讨论稿发布,在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复原乳鉴定这3个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引入了糠氨酸和乳果糖这2个新参数,能够对是否添加复原乳进行检测。此外,灭菌乳中将不再允许添加原料奶粉(复原乳),对灭菌乳的定义和2010年版有所不同,2010年版把灭菌乳定义为“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新标准定义为“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这意味着,灭菌乳中将不再允许添加原料奶粉(复原乳)。

二、我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加速,但奶源紧缺将延续

2.1型牧场为主体,原奶质量逐年提升

2015年以来我国奶牛平均单产从6吨快速提升到7.4吨,主要因素其实是单产较低的散户快速退出,而规模养殖场的比例被动提高。2008年,我国奶牛规模养殖[8]的比例仅为19.5%,2018年这个数字提升到 62%。

我国奶业正在走上以大型牧场为主体的发展道路。2018年,500 头以上规模牛场存栏占规模养殖总存栏的77%。其中,存栏3 000 头以上的养殖企业(或集团)超过100 家,万头牧场75 个,奶牛存栏达到225 万头[9],占我国荷斯坦奶牛总存栏数的44.6%,日产生鲜乳3.1 万吨,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37%。3000头以上规模牧场占比如此之高在世界范围是比较少见的。

规模化率提升带来奶源质量的不断提升。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提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我国奶牛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的产业技术和装备得到迅速推广。现代化的饲料制作和营养管理技术、奶牛发情监测和同期发情技术、疾病和生鲜乳快速诊断技术、青年公牛全基因组检测、现代犊牛饲养技术、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规模牛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其中80%以上的牛场使用的是奶厅挤奶模式,93%的牛场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全株青贮的使用率达到90%,进口苜蓿干草的使用率是50%[10]。

我国生鲜乳卫生标准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菌落总数平均值全国监测数据是29.5万CFU每毫升,这个数字明显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50万的标准。2018年,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全国监测数据的平均值33.04万,也显著低于美国75万和欧盟40万的标准。规模示范牧场的生鲜乳质量水平则更高。

2.2大规模牧场成本高,利润波动大

即便现在规模牧场逐渐成为主体,但是与下游的乳制品加工行业相比,奶牛养殖业仍然是非常分散的。奶牛养殖规模较大的前27家企业,2018年的牛奶产量仅为80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3%。而下游的乳制品行业CR3达到49%。

由于上游养殖业过于分散,且原奶不易保存,必须马上加工,因此,上下游在进行奶价谈判的过程中,上游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当奶价上涨的时候,抢奶现象发生,一些牧场不履行合同,乳制品企业抱怨收不到奶。而行情差的时候,供给过剩,上游亏损严重,养殖户倒奶杀牛,加速行业波动,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规模牧场由于养殖条件好,原奶质量高,在原料奶销售的时候往往较散户有一定的溢价。但是近年来,由于规模牧场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溢价率在逐年下降。

规模牧场的溢价率[11]和原奶价格基本成正比。在奶价低迷的2015-2017年溢价率在下降,奶价有所反弹的2018年也有所反弹,但是很难回到2015年之前25%左右的溢价率水平。

2.3新建规模牧场难度大,奶源紧缺将延续

虽然大规模养殖场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较国内家庭牧场有明显优势,但是大规模牧场的投资规模大,在奶价波动周期中资金压力很大,盈利性波动性大,环保压力大,并不适合作为奶牛养殖业的主体。从世界各国的奶业情况来看,万头牧场并不多见。

2014年,当原奶价格高企的时候一度引发了奶牛养殖业的投资热潮,不少千头万头牧场兴建。但是2015年原奶价格快速下跌,并且在2016-2017年继续萎靡不振,让奶牛养殖企业纷纷亏损。

上市奶牛养殖企业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但是在2016-2018年也出现明显亏损现象。2019年盈利情况才刚刚有所好转。

上一轮盲目扩张的惨痛经历让规模牧场扩群更加谨慎。此外,由于环保,土地等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新建大规模牧场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这一轮奶价上涨过程中,上游扩群意愿并不明显,预计奶源紧缺的状态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2.4奶源争夺战进入下半场

未来以规模牧场为主体的情况下,牧场的退出和扩群都比较谨慎,因此奶价周期波动会越来越弱化,但是规模牧场的话语权也会提高。从2018年开始,下游乳企投资上游牧场,“抢夺奶源”的现象开始变多,例如龙头企业伊利和蒙牛,为了稳定上游原奶供给,纷纷与大型养殖集团进行股权合作或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三、原奶价格走势研判:2020年下半年见底回升

3.1全球乳品价格复盘:2014-2016年供给失衡,2018年恢复平稳

从全球奶价波动来看,2011年之前,我国原奶价格和欧盟28国平均价格相差不大,波动趋势也与国际奶价波动趋势相同,但是2011年之后持续上涨,远高于三大主产区奶价。我国国内原奶收购价格在2014年2月见顶,但是由于2014-2015年人民币相对于欧元持续升值,导致下图换算成国际奶价并没有下跌,进口乳制品有更明显的性价比。2014-2018年我国奶价下降周期与国际奶价联动,新西兰奶价受中国因素影响波动更大。

2013年,由于我国养牛散户退出加速,奶牛存栏减少,且当年与新西兰同时出现干旱减产,新西兰8月肉毒杆菌事件暂停对外出口,导致13年下半年国内出现了“奶荒”,各大乳制品企业均加大了进口订货量,2013年我国全脂奶粉进口量大幅增长53%,脱脂奶粉进口量同比增长40%

过去由于欧盟严格实行配额制,总体产量较为稳定,全球供给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西兰和美国。欧盟于2015年4月正式放开了乳制品生产的配额,奶农们在2013年就做好了扩产准备, 3年之间,欧盟累计增加了1100万吨约当产量(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吨原奶产量,是中国的年产量的两倍以上)。新西兰和美国的奶农也在积极增加产量。

但增产的同时遇上了2015年俄罗斯进口限令和中国进口大幅减少。中国2015年进口减少的原因是2014年积累了过多未发货订单,大包粉库存大增。

由于2015-2016年欧盟原奶价格持续低迷,欧盟委员会在2015-2017年实施市场干预政策,收储脱脂奶粉,三年一共收储了38万吨。此后,从2016年底起,政府以尽量不影响脱脂奶粉市场价格的方式逐渐释放库存,其中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抛储数量较多。截止到2019年6月,终于抛储完毕。

但是脱脂奶粉的收储和抛储还是影响到了黄油的价格。由于脱脂奶粉库存高,价格持续低迷到2018年缓慢回升,作为伴生产品的黄油价格涨幅较大。随着脱脂奶粉价格回升,黄油价格开始正常回落。

相对于脱脂奶粉和黄油,全脂奶粉和奶酪价格在2016年后就保持相对稳定状态,19年由于我国进口量上升,全脂奶粉价格稳中有升。2013-2014年那一波的供需失衡带来的价格大幅波动终于平息。

3.22020年四大产区产量增速将回升,奶价上涨幅度预计放缓

由于看到中国和其他主要进口国的需求增长的趋势,近10年,美国和欧盟的原奶产量不断增长。新西兰经过了快速增长后进入相对稳定期,2019年受干旱影响,产量同比下降0.73%。澳大利亚由于极端天气,火灾等影响,2019年产量下降6.58%。

四大产区产量合计来看,每年的原奶产量都有小幅提升,由于大洋洲的减产, 2019年增幅为近10年来最低,仅为0.17%。

从进口需求来看,中国、墨西哥,印尼,韩国等乳制品进口量逐年提升。我国是全脂奶粉最大的进口国,随着国内供给的持续偏紧,预计中长期进口量还会不断增加。

受进口需求的不断提振和近期国际奶价的上涨,近两个月欧盟和美国的原奶产量继续增加,且幅度有所提高。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原奶产量减产幅度也开始收窄。预计2020年四大产区整体供应量将增加。

3.3疫情黑天鹅事件,奶价短期承压,预计三季度见底

新冠疫情对国内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行业是一次短期冲击。疫情对奶牛养殖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疫情发生之初,上游奶牛养殖业面临种种困难,交通受阻,饲料等无法运入,产出的鲜奶也难以运出,局部区域又出现倒奶现象。

2)春节是下游乳制品销售的旺季。今年走亲访友的礼品需求大幅减少。乳制品终端库存累积,对上游的原奶需求大幅减少。

3)由于屠宰场关闭,牧场不能正常淘汰奶牛和公牛犊,减少了本应有的现金流入。

下游乳企也意识到为了平稳发展,保持上游供给稳定越来越重要。各大乳品企业虽然面临销售停滞的压力,第一时间出台各种帮扶政策,坚持保价保量收奶,国内大乳企每日喷粉最高达万吨,对上游形成保护。

1)伊利股份:公布了规模约50亿的牧场支持计划,一方面在疫情期间伊利全额收购合作牧场原奶;另一方面针对部分资金和物资困难的牧场,则开通绿色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已拨付牧场6.7亿元。

2)光明乳业:也公开承诺对合作牧场“不拒收一滴奶”,并承诺不随意降低原奶收购价格,保护上游养殖业。

3)蒙牛乳业:提出了五大保障措施:保收购,保供应,保运力,保资金和保运营,保证上游合作牧场不倒一斤奶。

疫情对于乳制品行业冲击只是一次性的,随着下半年需求恢复正常,渠道库存出清,整体需求恢复正常增长。因此预计国内原奶价格上半年压力较大,三季度旺季见向上拐点。

目前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对国外乳制品行业也是一次大的冲击,预计冲击的结果也会类似于我国,短期供需再次失衡,奶价大幅下跌,但是后续需求恢复,恢复上涨。

四、世界主要牛奶生产国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前面提到,牛奶是特殊的农产品,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供需的短期扰动会带来更长期的供需失衡,必要的时候需要政府出面进行价格干预。欧美等发达国家,奶业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维持产业链上下游平衡发展方面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按照不同国家的奶业供需关系来看,这些国家平衡奶业产业链主要有几种模式:

1)强需求国家:统一调配和配额制,国家给予适度指导和补贴。主要对应的是奶牛养殖成本高,不具备资源禀赋优势,但是国内需求又必须满足的国家,如日本和以色列。

2)强供给国家:合作社模式,典型代表是新西兰。国内需求小,乳制品出口市场大。奶农合作社连接上游奶农和下游加工乳企,起到调节与平衡供需关系的作用,将产业链利益分配纳入企业内部管理,透明化程度高。

3)强供给+强需求:政府托底和市场化政策相结合: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由于奶业是农业中非常重要的部门,政府有价格托底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但是加入WTO后,尤其是如中国这样的海外需求开始增加,奶业保护政策被迫走向市场化,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干预市场价格。

4.1日本:一元收集,多元销售

日本是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大部分农产品需要进口。但是为了减少对外的依存,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扶持日本本土农业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奶业组织体系非常复杂,原料奶的收购和销售方式采用“一元收集,多元销售”的模式。

日本奶业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日本奶业在发展初期,奶农生产牛奶,与企业直接结算,出现了与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企业拖欠奶款,奶价波动大,牛奶质量不稳定等。日本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起了目前奶农补贴政策和价格管理机制。

目前,日本96%以上的原料奶通过“农户—综合农协(或者奶农农协)—指定生产者团体—加工厂”的渠道销售。每年11-12月,销售价格统一由指定生产者团体与加工厂进行谈判,决定次年4月份之后原奶的价格,协定的价格适用于所有的乳品企业。与此同时,政府给予原奶生产者固定总量价格补贴。在日本,极少有农户不参加农协,不通过制定团体销售牛奶。

日本的原奶收购价格是按照用途来标价的,其中用于生产饮用液体奶的原奶价格较高,用于加工成鲜奶油、奶酪和奶粉的原奶价格低。政府给予的固定补贴也只有针对加工成奶酪和奶粉的牛奶才有补贴,这是因为生产饮用液体奶的部分受国际贸易影响小,而加工成固体乳制品的部分容易受海外低价的冲击。

之所以要按加工用途来补贴,由于从农户家收购牛奶时并没有区分用于哪种用途,而是由生产者制定团体与乳品企业之间通过协商确定。所以生产者制定团体支付给农户的奶价不是按用途结算的,而是按牛奶的品质及体细胞、蛋白质、杂菌数、乳糖四项指标进行结算的。政府补贴的部分也由全体奶农享受。

目前日本的奶业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1)饲料成本上升而补贴没有相应上升时,奶牛生产积极性受打压,2002年以来原奶产量持续下降。限额补贴政策的出台,实际上降低了原有的政策补贴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饲料价格上涨,生鲜奶价格却没有随之提高,导致奶农受益下降。2015年全球奶价大幅下跌后,日本政府也相应提高了奶农的补贴,每年基本在350亿日元左右。日本目前原奶价格和零售价格的比例稳定在14%-15%左右。

2)由于补贴较多,北海道原奶产量占比提升,挤压其他区域产量:是因为北海道地区离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区域较远,不利于低温奶的运输,只有少部分(22%)用于生产饮用奶,大部分用于加工成奶酪奶粉等乳制品,所以北海道地区的原料奶平均价格要远低于其他区域的价格。因此日本奶业的补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北海道地区的奶农,但是其他区域的奶农补贴较少,退出的也更快。

3)下游乳企差异化难度大。对于下游乳品企业来说,由于生鲜乳成本是统一的,所以生产的普通白奶很难做出差异化,导致价格竞争激烈,白奶业务不赚钱。只能靠加大研发酸奶乳饮料等附加值高的,有差异化的品种提升盈利水平。

4.2以色列:配额生产与标准价格

以色列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气候炎热干旱,缺乏水源和饲料资源,再加上当地疾病肆虐,奶牛饲养条件差,但是依靠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效的奶业政策,以色列成为了世界奶业技术强国。

2018年以色列牛奶总产量为1.5亿升(15万吨),其中85%用于国内自给。奶牛存栏数为13.5万头,每年单产为1.246吨。不仅如此,以色列牛奶的营养价值也比较高,乳蛋白率为3.45%(中国标准为2.8%)。

以色列的农场种类有三,分别是家庭农场(莫沙夫,Moshav)、合作农场(基布兹,Kibbutz) 和农业院校农场。以色列每年农场数在不断减少,平均配额不断增加,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以色列奶业服务体系非常完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总的来说是以政府部门的政策作为宏观指导,各个非政府组织执行政策或提供服务。从配种、养殖到产奶、加工、销售都有专门的部门提供服务帮助。

以色列生鲜乳收购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其核心是“统一定价”、“按质论价”和“赏罚分明”。既能保护牧场和奶农的利益,又能保持消费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奶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牛奶价格的组成有二:生产成本及奶农回报。IDB规定乳脂率为3.67%、乳蛋白率为3.26%、体细胞在22.5万/mL~30万/mL、细菌数在3.1万/mL~10万/mL的生鲜乳为标准乳,每两年调查出其生产成本作为标准价格的成本部分,再加上奶农在牛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商定回报(不包括屠宰、出售奶牛的回报),得到标准价格(此价格于被调查财政年度结束后的六个月内,全国范围统一适用)。同时参考牛奶的微生物数和营养含量指标作为奖惩依据,指标优于标准乳的牛奶提高收购价,低于的降低收购价。

为了确保定价合理,IDB每3个月收集100个(规模排名前50和后50)牧场的生产数据复查一次生产成本,同时根据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投入品的价格指数微调。另外,农场还需支付标准价格基础上的2%加价给IDB作为其经费。

以色列于1962 年将生产配额制度引入牛奶生产中,当时目的是为了避免产量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自我供给和保证奶农的收入。2011年3月通过的《牛奶部门规划法》标志着以色列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牛奶配额生产制度。该法有两个目标。一是确保牛奶生产、销售和质量。二是确保牛奶和奶制品的稳定供应和乳企和牛奶价格公平。

MARD根据对国内人口结构和乳制品消费情况来预测未来一年的总产量,分成每个月不同的份额,最后IDB按照每个农场的规模和历史产量逐个落实,产出的牛奶按照合同由乳制品企业统一收购。配额上下2%差异的范围以内的牛奶按标准价格收购,超过范围的部分按标准价格的20%销售给MARD,作为惩罚。

当乳品消费下降,制定的配额高于需求量,乳制品滞销时,MARD将为乳制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将配额内应收购的牛奶加工成储备奶粉,稳定牛奶生产,保证配额落实。可见,这种“配额生产”加“标准价格”的模式有效地转移了奶农的风险,只要奶农在配额内生产,就能获得稳定的收益。

以色列的奶业十分成熟,上有政策保证奶农收益,下有完善的服务部门体系,对抗行业风险的能力较强。然而,由于欧洲、北美地区乳制品的需求增加,以色列2017年乳制品出口量增加了21%,2018年增加10%,IDB预测未来出口量也会继续增加;而由于以色列奶牛饲料大量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未来行业成本将会上升,寻找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是以色列奶业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4.3新西兰:出口导向,政府干预最少,合作社占比高

新西兰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乳品总产量的95%都是对外出口的,其中约1/3的出口目的地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成熟的产业链模式是新西兰奶业发展的源动力。

依赖广阔的草地资源和适宜的自然条件,新西兰采取露天放牧的饲养方式,极大降低了建造室内奶牛场的固定生产成本。对比圈养吃大量工业料的方式,放牧的饲养成本要低得多。此外,牧场主的牛犊不需要从市场购买,都是自家母牛繁殖出来,获取牛源的成本也很低。

新西兰牧场的经营方式有三种:所有权牛奶生产商、分成牧工、合同挤奶商。2018年,新西兰共有11372个牧场,其中所有权牛奶生产商有6507个,占比达57%,分成牧工模式牧场有3331个,合同挤奶商最少,仅有1460个,占比不到13%。新西兰的农场主们大多自己参与农场的日常经营,牧场规模虽大但管理集中;分成牧工的合作模式有效地绑定牧工和农场主的利益,牧场管理也同样高效。

新西兰乳制品加工企业分为两种模式:合作企业和大投资商。其中合作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牛奶收集量达96%,其中恒天然(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收奶量占比达到80%以上。恒天然集团成立于2001年10月,由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合作社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是新西兰当地最大的公司。年销售额达8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第6大乳品生产商。

农场主向恒天然提供牛奶,同时出资购买恒天然的股份。恒天然按月支付奶价,每年年末还会向农场主分红。合作企业的模式下,农场主既是乳企的上游供应商也是股东,切实保障了农场主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利益。与此同时,农场主为了自己的收益,更加注重牛奶的质量安全,并积极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合作企业模式占主导的新西兰奶业产、加、销有机结合,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化。

由于恒天然的收奶量占到了全国原奶生产的80%有以上,相当于寡头垄断地位,因此没有一个足够深的市场形成公允的原奶价格。于是,恒天然内部建立了一个“农场奶价(Farmgate Milk Price)”计算系统。这套系统非常复杂,目的是:分别合理评估奶农和恒天然公司的经营成果,将不同的经营风险在奶农和恒天然公司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能够有效激励奶农和恒天然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而且又不会过分激励奶农,导致盲目扩产而滞销。

具体定价方法:1)以GDT国际拍卖价格确认销售乳制品的总收入。恒天然确定一篮子商品,包括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及其副产品,不同产品的产量按照固定的比例,再分别乘以产品的单价得到总收入。恒天然生产的其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例如奶酪、婴幼儿奶粉等,因为有一定的品牌溢价,属于恒天然公司的经营成果,因此不算在这一篮子商品内,一篮子商品只有大包粉等大宗贸易乳制品。一篮子商品的单价是恒天然每半个月一次GDT拍卖的美元价格,按照恒天然的实际月平均外汇兑换率换算成新西兰元。

2)扣除与销售乳制品相关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例如将原料奶到工厂的运费,乳制品到码头的运费、生产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投资的固定资产的资金本应得到的收益等。

每月,恒天然将累计计算得出的奶价报送给农场主结算,而且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农场奶价报告”,详细地说明定价的假设和方法,以确保定价机制透明有效。

乳制品产业链经营有多重风险,这套定价机制将风险合理分配。例如大包粉拍卖价格的波动风险,是和牛奶供应量相关的,因此应该有奶农来承担,考虑在计算公式里面。鼓励奶农应该根据牛奶的供需关系自主调整产量。又例如,乳制品销售计划,在全脂奶粉价格高的时候是否需要多销售一些,还是囤积待涨,这属于恒天然经营层所决定的,因此不应该考虑在计算公式里面,计算公式里面一篮子产品组合的比例是固定的。恒天然的定价机制公开透明,运行多年,受到政府和其他乳制品公司的认可。新西兰的其他乳制品公司参考恒天然的价格给奶农支付奶款。

新西兰农场主不喜欢政府过分干预市场,新西兰政府也于1984年取消奶业补贴。目前新西兰对乳制品行业的政策导向是:不轻易干扰市场运行,基本不提供政策性帮助。不过,新西兰政府会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的质量与信誉。同时,新西兰政府资助大批奶业研究和培训机构,为行业提供创新研究和生产技能培训。除了质量监管和技术支持外,新西兰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乳品行业重组法》,规定恒天然在每个生产季必须接受奶牛牧场主的所有供应,并允许牧场主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和退出恒天然的合作模式,在法律层面保护奶农的权益和产业链的有效运作。

4.4美国:政府托底+高度市场化的保险制度

美国是农业大国,2018年原奶产量9869万吨,居于世界第一,是我国原奶产量的三倍以上,奶牛存栏939.9万头。近年来美国小牧场数量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程度高、标准化养殖的大规模牧场。养殖集中度快速提高。

1992年,存栏小于100头牧场的存栏总和占全美970万头奶牛的49%,但在2012年,只占920万头奶牛的17%;2012 年美国牧场存栏的中位数是900 头,千头以上规模牧场共1807 家,生产了超过全美总产量50% 的牛奶。

美国大规模牧场有几方面的经营优势:1)经营成本低:大牧场的奶牛都具有基本接近的产奶性能和遗传品质,加上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饲料配方统一、劳动效率提高,因此生产成本下降。甚至有些大规模牧场配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就近收奶,就近加工,及时投放市场,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物流通畅。

2)规模奶牛场可以支付起各项昂贵投资,牛奶质量高于其他奶牛场。

3)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大牧场合作可以简化收奶过程中的运输链。大牧场出售的牛奶平均价格低于小牧场,这让加工企业更愿意和大牧场合作。

但是小型牧场也有继续存在的理由:1)解决家庭成员就业问题,家庭牧场除了饲养奶牛还有其他农作物;2)可以发展为有机牧场,提高奶价;3)可以建立家庭奶酪作坊,生产特色乳制品。

美国奶业政策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销售订单体系(Federal Milk Marketing Orders,简称MMOs),国内支持计划和边境贸易措施。

1、销售订单体系(MMOs):牛奶分类定价,奶农收益共享

美国是联邦政府,不同的州有不同的法律政策。销售订单体系在美国有11个区,主要针对没有参加合作社的牧场。2018年,美国有1417亿磅原奶通过MMOs进行销售,占到美国全部牛奶产量的65%。

MMOs将牛奶按加工用途分成四类,通常,加工饮用液态奶的生鲜乳( I 类乳) 价格最高,其次是酸奶和冰激凌等软质乳品用奶( II 类乳) ,再次是奶油和奶酪等硬质乳品用奶( III 类乳) ,生产脱脂奶粉所用的生鲜乳( Ⅳ类乳) 价格最低。不同等级牛奶价格有差异是由于液态奶面临的进口竞争压力小,因而被设定较高的价格。其他乳品,特别是保质期较长的奶粉,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较大,因而被设定较低的价格。

生鲜乳价格形成有三大关键步骤:

第一,乳企每月向所在订单区域的市场监管员汇报生鲜乳使用到各类乳制品上的数量,每周向农业统计局( NASS) 汇报各类乳制品(如奶酪、黄油等)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NASS 汇总全国企业上报的乳制品数据,计算出加权平均价格并予以公布;

第二,农业市场服务局计算和发布各类生鲜乳价格。农业市场服务局( AMS)将NASS 公布的数据带入I~Ⅳ类乳计算各组公式(参见附录一)中,得到各种乳成分和各类生鲜乳的价格,以月为周期发布;

第三,各区域的市场管理员根据本区域生鲜乳的使用情况计算出生鲜乳的混合价格,作为本区域奶农所能得到的最低价格。在混合价格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加减项目,主要是质量奖励和销售费用,得到每位奶农销售生鲜乳的最终价格。

2、国内支持计划:从价格托底转向市场化的保障制度

美国对于国内乳制品的价格支持政策也经过了不断改革的过程。1949年,美国开始实行价格支持计划(Price SupportsProgram),即牛奶最低收购价政策。当牛奶价格跌至支持价格以下时,政府以最低收购价收购;当市场价格回升至支持价格水平之上时,政府停止收购。该计划历经多次立法修订,《2008 年美国农业法案》把政府对液态奶的直接价格支持转向间接价格支持,即政府通过法定价格收购易储存的黄油、奶酪和奶粉等乳制品,间接保证了生鲜乳价格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价格支持计划有明显的缺点:一是较高的支持价格对生产过度激励,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二是过多的政府收购加重了财政负担; 三是虚高的乳品价格侵害了消费者利益; 四是抬高的乳品价格降低了美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自20 世纪80 年代起,美国不断下调牛奶的支持价格,使其远低于市场价,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仅能起到心理保障作用。

目前的美国乳业安全网以保险工具为核心,由价格支持向利润保障转型。其中乳业收入保障计划(DRP)和毛利保障计划(DMC)是根据《2018 年美国农业法案》最新修订和升级的,此前的保障计划参保比例并不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乳业保险政策的稳健运行和其发达的乳业期货市场密不可分,在乳业保险的保费计算和赔付中,都是以生鲜乳、玉米、豆粕的期货价格为依据确定,最大程度保证客观,提升投保和理赔过程中的透明度。

4.5欧盟:共同政策,强制书面合同,鼓励生产者组织

奶业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行业之一,为三十多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是欧盟产出最多,受保护最多的部门。2018年欧洲境内有超过70万个牧场,1.2万个牛奶加工厂。牛奶总产量估计约为每年1.7亿吨。主要生产国是德国、法国、英国、波兰、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共占欧盟原奶产量的77%。

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相比,欧盟国家的平均奶牛养殖规模是最小的,仅为30~50头,以家庭牧场为主,存栏量在100头以上的大型奶牛养殖场占欧盟总存栏量的10~15%。欧盟国家的奶农养殖更加分散,而下游乳品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相对集中。以英国为例,乳制品加工行业高度整合——87%的鲜牛奶产量来自5家公司,78%的奶酪产量来自8家公司。因此欧盟在奶业政策上倾向于保护上游奶农,增加他们的话语权。

奶业政策是基于共同农业政策框架下制定的。欧盟奶业政策的起源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而后来政策的改革方向逐渐转向市场化靠拢。共同农业政策始于196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共同签署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中协议》,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保护市场供给和价格平衡,由此开始了共同农业政策的发展和不断革新。共同农业政策制定后欧盟奶业先后经历了1974年价格干预、1984年牛奶配额制度、1992年共同农业政策一次改革(下调乳制品干预价格)、2003年共同农业政策二次改革(取消干预价格)、2012年“牛奶一揽子计划”(Milk Package)以及2015年牛奶配额制度的取消。

受全球乳制品供需波动的影响,欧盟奶价在07-08年经历了一轮大起大落,奶农在奶价波动中利益受损。为了维持乳业稳定,提升奶农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欧盟于2009年推出 “牛奶一揽子计划”(Milk Package Proposals),其中包括“强制合同”和“生产者组织”两个部分。此外,欧盟还强制要求定期申报生鲜乳交付量,提高了市场信息传递的即时性。

强制合同(Compulsorycontracts)指的是奶农和买家必须提前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合同期限至少是半年(不同成员国有具体的期限规定),合同应该包含价、量、交货时间和期限,具体的合同要素由双方协商确定。而没有强制合同之前,奶农和买家的收购协议是比较随意的,可以随时毁约,加剧了市场波动。目前,95%的欧盟生鲜乳是通过正式的合同协议进行收购的。

生产者组织(Producer Organizations)和集体谈判(collective negotiations)。指的是在没有成立奶农合作社的情况下,鼓励奶农成立统一的组织,与买家进行集体谈判。在一般情况下,是禁止供应商成立合作组织的,因为涉嫌市场垄断。但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欧盟将农业的生产者组织排除在外,只要单一生产者组织占单一国市场的份额不超过30%即可。2016年约有36%的生鲜乳通过欧盟认证的PO来进行交付的。

此外,欧盟还建立了牛奶产量和价格的月度监测系统,这些数据强制成员国披露,从而更好的掌握供需关系的变化。牛奶一揽子计划加强了欧盟原奶供需的稳定性。前面提到2015年-2017年国际奶价大跌时,欧盟委员会在2015-2017年实施市场干预政策,收储了38万吨脱脂奶粉,目前已经出售完毕。2016年9月,为了进一步减少供给,欧盟还出台了鼓励减产的计划:农场每减少100千克原奶,将获得14英镑的补助,总预算为1.5亿欧元,预算总共可以支付107万吨牛奶的减产,相当于2015年欧盟产量的0.7%。除此之外欧盟还提供总计3.5亿欧元的特别支持预算,支持小规模养殖户以及技术、环保符合要求的减产牧场。这些措施让欧盟奶价更快走出了下跌趋势。

五、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趋势:增强上下游利益联结,共享共赢是必由之路

我国的奶业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消费普及的阶段只有20年左右,而国外的奶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奶业是传统日常必需品,是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上百年工业化,市场化的历史,因此奶业产业链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奶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首先,乳制品已经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而且渗透率不断提升,奶业关乎到民生和上游奶农,乳企,经销商,消费者,已经是农业中的支柱产业。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超过65%,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政府在顶层设计上为奶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为了推进国内奶业健康稳定发展,平衡产业链利益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必由之路。奶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意见》指出,未来要加强上下游利益联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中长期判断,随着目前上游养殖业逐渐成规模,上游的议价权变大,产业链联动也会加强,奶价波动的风险会更合理的在上下游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加快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意见》中提出,修订乳品国家标准,规范液体乳加工,制定发布复原乳检测方法,建立生鲜乳质量分级标准,以及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等等具体措施,未来将逐步落地。此外我们认为可以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奶业数据统计和披露制度,建立收储抛储等价格干预政策,推进乳品期货,奶牛养殖业盈利保险等机制。

第四、对于乳制品加工企业,随着上游奶牛养殖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话语权增强,稳定可靠的奶源越来越重要。在奶源争夺战中,乳制品龙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拥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产业链平衡能力,未来市场份额会继续提升,未来与上游的盈利联动也会加强,共同承担产业链波动风险。没有稳定奶源的中小乳企会加速退出。此外,奶牛养殖业的利润波动也会减弱,在供给偏紧的情况下盈利向好,建议关注龙头现代牧业。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规模牛场已成为生鲜乳生产的主体力量,《北方牧业》;2019年19期

2、李胜利, 刘长全, 夏建民, et al.2018年我国奶业形势回顾与展望,《中国畜牧杂志》2019, 55(03)

3、孙丽萍,宋亚攀,杨利国.万头牧场模式思考:SWOT分析.《中国奶牛》2011年第21期4、萨日娜,刘玉满,日本奶业不同转型时期的政策演变,《中国农村经济》2014.10

5、李静,日本奶业合作组织体系剖析,《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5期

6、栾敬东,施海波,发达国家牛奶生产配额政策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4,035(009)

7、谷继承,张朔望,以色列高端牧场管理考察报告,《中国奶牛》,2013(20)

8、王礞礞,冯艳秋,王玉庭,以色列奶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6月

9、凌薇,新西兰奶业发展的模式与启示,《农经》,2018, 000(012):86-89.

10、Nawazish Mirza, Krishna Reddy, Amir Hasnaoui, Peter Yates, The Indian Econometric Society, 2019

11、陈秀凤, 李胜利, 曹志军. 美国牧场牛奶生产规模效益研究,《中国畜牧杂志》, 2017(9).

12、袁祥州、程国强、齐皓天,美国奶业安全网:历史演变、现实特征与发展趋势,《农业经济问题》2015 年第10 期

13、柴智慧、张旭光,美国2018年农业法案中乳业保险政策的变化及启示,《世界农业》,2019年11月

14、李翠霞、窦畅,欧盟奶业政策变迁及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8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