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 “新基建”时代,发行债券正当时

“新基建”整体融资需求扩张也将带来政府专项债券和相关领域信用债发行增量与投资机会。

作者:张琦

来源:中证鹏元评级


主要内容

政策助推“新基建”成基建投资亮点: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 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随后的半月内中央高层会议中也多次提及“加强新基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短期内多次强调加快“新基建”,强化市场对“新基建”的加大投资预期。

“新基建”的前景:根据中央对2020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以及相关信息,2020年“新基建”投资提速,预计投资规模在1.8万亿元以上,其中5G 1803亿元,特高压600亿元、轨道交通10200亿元,充电桩350亿元,数据中心4167亿元,人工智能350亿元,工业互联网800亿元。

新基建领域的债券融资情况: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基建提供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虽投向新基建的规模较小,但增速和占比提升较快。2018年以来地方专项债投向新基建的规模约约1580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规模1156亿元),占比由2019年的1.62%提高至2020年当前的11.98%。信用债方面,自2018年拟投资资金约1,451亿元,2019年较2018年增长56%;投资领域以轨道交通为主(占比72%),“狭义新基建”中以5G、云平台及大数据的拟投资规模相对较大,5G领域增长较快。投资类型上,轨道交通、特高压表现为基础设施主体项目直接投资,“狭义新基建”更多表现为产业链方向和应用方面投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参与度相对较高;信用评级上,新基建领域整体信用级别较高,以AA+以上57%,“狭义新基建”信用级别以AA为主,略低于整体水平。

前景展望:“新基建”的长期前景广阔,但短期对快速拉动经济增长有限。在细分领域中,轨道交通将为主要发力点,5G为亮点,均有较大投资发力空间。从债券发行和融资角度,“新基建”整体融资需求扩张也将带来政府专项债券和相关领域信用债发行增量与投资机会,在轨道交通,5G、云平台和大数据领域发行规模和净融资增速上都将进一步提高。


一、政策助推“新基建”成基建投资亮点


在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 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随后的半月内中央高层会议中也多次提及加强“新基建”。

“新基建”概念最早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会议指出“加大制造业技术创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业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此后,“新基建”不仅频繁出现在政府各类的会议和文件中,不少省市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将5G等新型基建设施建设列为2020年的投资重点。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短期内多次强调加快“新基建”,强化了市场对“新基建”的加大投资预期。


“旧基建”与“新基建”有什么不同?

“旧基建”所代表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又称“铁公基”,也是2008年“四万亿计划”的主要发力点。“旧基建”较能带动较大规模的投资,对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就业的拉动具有快速、明显的效应。具体而言,“旧基建”上游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机器设备,下游主要包括建筑业(建筑施工)、公用事业等行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新基建”主要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充电桩、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旧基建”领域中重点补短板的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其中5G相关的信息领域(“狭义新基建”)是“新基建”的“新”之所在,轨道交通、数据中心部分与“旧基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狭义新基建”将拉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信息技术传输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简称“三化”)的发展和推进,传统行业的“三化”改造将促进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新基建”与传统“旧基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基建”拉动投资和生产的同时催生新需求和拉动消费。“旧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期间通常较长,同时对消费端的直接拉动效应不明显。而“新基建”与消费端联系紧密,如5G等电子产品、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催生和拉动迅速和显著。二是,激活民间投资。“旧基建”投资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新基建的信息领域则需要有更多民家资本参与,政府更多是起引导和协作作用,多元化主体的参与更有助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效率提高。三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打下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大“新基建”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发展,促进由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经济体系转型,同时也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打下基础。

“新基建”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建作为政府托底经济的重要手段,加大基建投资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尽管“旧基建”在拉动GDP方面具有效果快速且明显的优势,但继续加大“旧基建”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随着密集城镇化进程接近为尾声,“旧基建”日趋饱和、边际效益递减,继续加码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并强化当前经济结构布局,不利于经济“调结构”。

另一方面,“新基建”在本次疫情期间应用需求凸显,数字工具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方面得到了高效运用,受人员隔离影响,远程办公、线上教育、无人配送等新兴行业需求快速释放,这都离不开“新基建”中所强调的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子领域的支持。考虑到电子信息领域正逐渐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未来需要大量网络等基础设施提供支持,同时可带动大量的直接投资。因此,加快推进“新基建”建设与当前的时代背景相符合。


二、“新基建”的前景


根据201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的工作部署以及2020年年初中央会议上频繁提及“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新基建”投资提速,预计新基建投资规模在1.8万亿元以上。

1. 5G

通讯网络作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底层技术,正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生产力。与4G相比,5G可以实现高可靠低时延和云端数字化能力,将其他六大领域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还将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具体来看,5G运用主要包括十大应用场景:云VR/AR、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无线医疗、无线家庭娱乐、联网无人机、社交网络、个人AI辅助、智慧城市等。

2019年11月,5G正式开启商用,2020年将成为5G爆发的一年。未来5年,5G带动投资增长、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2020-2025年期间,中国5G发展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带来的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3万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达310万个。基站建设方面,5G网络建设将大面积铺开。截至2020年2月,三大运营商共在全国开通5G基站约15.6万个,预计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新增5G基站约50万个。根据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预算,2020年5G资本开支预算合计将达到1,803亿元,其中中国移动5G开支预算为1,000万元、中国电信为453亿元、中国联通为350亿元。

2. 特高压

特高压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在输电过程中有着输送容量大、传输距离远、运行效率高和输电损耗低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提升电力运输效益水平,缓解中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问题。同时,随着5G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的扩张,特高压技术在电力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截至2020年3月,我国共有25条在运特高压线路、7条在建特高压线路以及7条待核准特高压线路,线路长度达2.8万公里,预期2025年达到4万公里。

特高压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根据2020年1月国家电网发布的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计划,2020年内计划完成7条特高压线路核准工作,计划开工线路3条,剩余4条线路将在2021-2022年陆续开工,加上已开工的5条线路,特高压计划投资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开工的3条线路,涉及投资金额约600亿元,全年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从上下产业链来看,特高压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电缆线路、输电铁塔、电气设备、通信设备、建筑施工等,涉及产业链较长,具有较强的投资带动能力。

3. 轨道交通

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简称“轨道交通”)是构建城市群网络最关键环节,新型轨道交通结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具备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目前,我国轨道交通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里程很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020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第九次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沿江高铁等骨干通道建设…强化枢纽配套和‘最后一公里’建设,有序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发布的2020年重点投资项目来看,轨道交通类建设也占据了主要位置。同时,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明确2020年全国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同时国家铁路集团表示将确保2020年高铁投产新线2,000公里。按高铁平均约1.5亿元/公里的投资额估计,2020年高铁投资规模至少在3,0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2018年的投资额为5,470.20亿元,并保持约15%的速度增长,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或将达到7,200亿元。轨道交通方面的2020年投资总额达1万亿元,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考虑疫情影响,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加码,投资增速提速,轨道交通方面的总投资额远超1万亿。

4. 充电桩

智能化、网络化、电力化是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也是国家重点部署产业。充电桩作为新能源企业的重要配套产业,其发展不充分将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480万个充电桩,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规划车桩比约为1:1,其中分散式公共充电桩 50 万个。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个,私人充电桩71.2万个,车桩比约为3.5:1。从规划的车桩比来看,私人充电桩目前仍存在较大缺口。同时,根据新能源汽车相关规划,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大幅度提高至2,000万辆以上,充电桩未来需求量巨大。即使按照目前的车桩比计算,未来5年充电桩的缺口约450万台,参考国家电网充电桩的中标价格,公共直流桩 8万元/个,私人交流充电桩3,000元/个的成本计算,充电桩未来5年投资规模在1,600亿元以上,年均投资规模在350亿元。

5.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IDC)作为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的底层基础设施,同时还具备大规模重资产投资特点。随着“新基建”概念的兴起,政策将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建设。3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各地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在全国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和市场规模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已到3,698亿元,同比增长13.5%,市场规模达到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赛迪顾问预计2020年数据中心投资规模将达到4,166.80亿元。

6.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自2017年起多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日趋成熟,在多个行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2020年3月9日,科技部对外公布,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至此全国已有11个试验区获批建设。根据科技部的规划,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2020年投资规模约350亿元,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

7.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外网用于连接企业工厂、分支机构、上下游协作单位、工业云平台、智能产品与用户等主体,支撑网络化协同、远程调度控制等新业务、新应用,是推动工业互联网更广范围创新发展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并已在机械、电子、冶金、石化、服装、能源、纺织、轻工等多个领域落地。5G技术商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与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可以预计2020年之后工业化联网将进入爆发期。根据工信部制定的工业物联网“三步走”战略,工业互联网已进入第一个战略期,到2025年要基本实现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等内容。按照2019年工业互联网6,110亿元的市场规模及13.3%的复合增速计算,2020年新增投资规模约800亿元,至2025年累计新增投资规模约6,800亿元。

由上可以看出,“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以轨道交通的预期投资规模最大,从各地发布的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中也可是看出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是重中之重。5G和特高压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也更具有“新基建”的特征,将成为2020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亮点。可以预期,5G和轨道交通将成为“新基建”拉动投资和经济的代表领域。


三、新基建领域的债券融资情况


基建资金来源大体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社会资本三个途径。政府资金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及地方政府支出,社会资本包括自有资金、PPP模式、债券市场以及非标融资等途径。就债券市场融资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基建提供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城投公司和其他基建参与方信用债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源,规模增长明显。

从2018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额度的投向来看,投向新基建的规模较小,但增速和占比提升较快。整体来看,截止2020年3月15日,新基建投资约1,580亿元,投向以轨道交通为主,规模为1,285亿元;偏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新基建”约295亿元,占投向新基建规模比例19%,且主要为2020年的专项债新增额度。从2020年情况来看,截止2020年3月15日,“新基建”的投向总规模约为1,156亿元,占当期专项债新增额度的12 %,较2019年全年提高10.36个百分比。其中,投向轨道交通的规模为875亿元,偏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新基建”约280亿元,占投向新基建规模比例24%。

从非金融企业长期信用债的发行情况来看,自2018年截至2020年3月15日,新基建相关主体发行长期信用债483只,共募集资金约7,136亿元 。根据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其中有122只债券拟投资于新基建及相关领域(不包括用于债务偿还和补流资金),拟投资规模1,451亿元,占期间融资总额的20.33%,其中2019年的拟投资规模较2018年增长了56.43%。

从拟投资去向来看,除轨道交通的拟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以外,5G、云平台及大数据量相关领域的拟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统计期间,5G及相关领域拟投资规模132.37亿元,占新基建领域信用融资拟投资总规模的9%;云平台及大数据量相关领域拟投资规模82.58亿元,占比6%。其中,5G相关领域的拟投资增长较快,由2018年的38亿元增长146%至2019年的94亿元。

投资类型上,轨道交通、特高压表现为基础设施主体项目直接投资,5G、智能领域、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及大数据中心等“狭义新基建”更多表现为带动的产业链方向和应用方面投资。

轨道交通方面,信用债募集资金投向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1,041亿元的拟投资计划中,570亿元拟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占比55%,427亿元拟投资城际铁路(高铁)建设领域,其他为配套项目领域约45亿元。

5G、智能领域、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及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关联性较高的“狭义新基建”,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较少,更多为产业链拉动和应用领域投资。从行业角度看,所涉行业主要为通信设备行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媒体(广电)领域,拟投资规模分别为117亿元、59亿元、55亿元,占比约33%、17%、16%。其中,5G对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投资拉动效用较大,2019年较2018年有较大的增长。

从发行人企业性质来看,由于“新基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因此整体以国有企业主体,占比约71%。而在5G等“狭义新基建”及相关领域,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其中民营企业占比38%,上市公司占比79%,均高于整体水平。此外,“狭义新基建”相关领域通过债券进行项目融资更偏向于发行具有一定股性的可转债,可转债数量占比约为76%,发行规模占比约69%。

信用评级方面,新基建领域的信用等级整体较高,约57%发行人的主体评级在AA+以上,债项等级在AA+级以上的占比约64%(其中AAA级占比51%);而5G等“狭义新基建”及相关领域以AA级发行人和AA级债券为主,占比分别为44%、42%,其信用评级水平略低于整体水平。


四、前景展望


从长期来着,“新基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从短期来看,“新基建”的核心领域大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较低,按照1.8万亿预计投资规模计算,约占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的10%,对快速拉动经济增长有限。在“新基建”细分领域中,轨道交通为主要发力点,5G是亮点。一是轨道交通及其配套领域投资规模通常较大和直接投资拉动效应明显;二是随着5G进入商用和大范围网络铺设展开,其产业链和应用领域投资增长显著。伴随着“新基建”重点项目规划陆续出台和上马,“新基建”各项领域投资将保持加速,各类融资工具融资额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债券发行和融资角度,目前债券市场整体为“新基建”及其相关领域提供的资金占比较小,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新基建”整体融资需求扩张也将带来相关债券发行增量与投资机会。地方政府专项债方面,投向以轨道交通的“新基建”新增额度及占比均可能进一步提高。信用债方面,2019年全年融资中“新基建”领域拟投资规模不足2020年预计投资规模的5%,相关领域主体债券融资或大有可为:以地方轨道交通集团、铁路公司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行业、铁路运输行业的仍有较大的债券融资空间,“狭义新基建”领域中5G、云平台及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扩大将带来通信设备、电子元件、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链的投资扩张,进而带来债券净融资增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