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率先开放景区和影院,是操之过急还是另有谋算?

经过漫长的隔离期,等电影院开业了,无论多么烂的电影,我都会去里面坐一坐。

当下,信心比票房更重要!

 文 / 巴九灵(来源:吴晓波频道)

经过漫长的隔离期,等电影院开业了,无论多么烂的电影,我都会去里面坐一坐。

2月16日,吴老师曾在一次直播中如此期望。一个多月后,他的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3月21日,吴老师和小巴所在的杭州发布《关于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宣布影剧院即日起可恢复开放。

是的!可以看电影了!

不过,吴老师想看一部“烂片”怕是很难,因为第一批在院线上映的,都是复映片,即老片重放。3月22日,杭州的影院就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中影和华夏的11部影片,你看,都是我们熟悉的老面孔。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影的新政策,它们家电影产生的分成,将全部归院线所有(原分账比例为版权方43%,院线方57%),也算是激情支援陷入困境数月的影院了。

但从实际数据来看,现在这个时间点复工,好像有点……早?

需求端来说,没有迹象表明观众的报复性观影热情已经到来。

比如,从票房看就不那么划算。

据猫眼电影数据,截至3月22日,全国复工影院数为523家,票房为4.14万,其中84%由最早复工的新疆院线创造,其余被四川、内蒙古、青海、甘肃承包。

而“高产”如新疆的乌鲁木齐,3月22日当天平均一场的观影人次也就5人,全国范围内这个数据是≤1人,基本就是包场的节奏。

对此,网友还提供了更接地气的理由:比如,现在好不容易企业复工,大家都在加班加点追回“消失的一季度”,怕是没有时间去看电影,而昔日的暑期档大概率也会被延期开学所压缩。

在供给端,单靠复映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也着实有限。

除了更封闭的空间环境和尚未消退的疫情恐惧,阻止消费者踏入影院的另一个很大原因是——无新片可看。

当然,这也怨不得片方谨慎,鉴于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紧邻疫情后上映的电影票房无一例外非常惨淡,因此我们怕是要等到四月下旬才能迎来第一批“新面孔”——主要是那些此前受疫情影响被撤档的影片,比如春节大热门《唐人街探案3》,随后才是好片扎堆的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甚至来年的贺岁档等。

最后,再算上新增加的防疫成本……所以,杭州的影院为什么要选择在当下复工呢?

或者,我们再问一句,作为一个前期新冠肺炎疫情相对严重的区域,杭州为什么要在新疆等地之外,率先提出影院等封闭性场所复工?会不会步子迈得太大了?

这也不是杭州第一次“身先士卒”。早在吴老师坐在家里想念影院的三天后,2月19日,杭州西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实行有步骤地免费开放,到3月21日,杭州所有公园景点,包括收费景点,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已实现全部免费有序开放。

小巴犹记得,在刚开放的那一周周末,杭州植物园就迎来了2000多人,断桥游客量达到5100人次,暴增的人流一度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那么,究竟是谁给了杭州“率先”开放影院和景区的底气,现如今,杭州的景区和影院复工情况具体如何?我们找到了一些一线工作者和城市观察家,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个答案。

对我们来说,新春佳节前夕,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得十分突然。

一开始,我们为景区新春文化活动建立了景区管理工作指挥部,随着疫情警报拉响以后,指挥部立即变身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从各部门抽调了30人左右,成立了一个指挥部办公室和8个专项组,并第一时间发布了西湖景区部分景点、博物馆、运营项目暂停开放的信息。

西湖景区沿湖的公园景点都是免费开放的,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几乎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控管理是一个大难题,值班人员不得不24小时在线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西湖景区率先在全国各大景区中有序开放。尤其是免费景点的人流管控工作压力开始增大,需要把部分收费景点的人力部署到免费景点区域。另外我们的景区里面还包括西湖街道,下面有9个村、6个社区,也需要抽调一部分人员去做疫情防控工作。 

目前西湖景区正式在编职工大概有3000多人,加上保洁、保安等从业人员,达到近7000人左右的人力,来保证整个景区的正常运作。

景区有序开放以后,也有一些管理上的难点,比如有游客不配合佩戴口罩。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园区内所有的管理人员,人人都是劝导员,一旦发现后要及时上去进行劝导。从景区定点管理到面上巡查,都有管控人员的身影,同时也借助了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每天每个公园至少有70-80人的工作人员团队,和10-20人的志愿者队伍。

不过,游客不听劝导的情况比较少,通过我们有序的劝导工作,也能够及时化解,不算什么大问题。 

有网友担心杭州景区一下子开放,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点?

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西湖景区就开始做数字化景区的建设,提出了“一只手机游西湖”的品牌理念,努力打造“中国数字第一景”。

这次从疫情防控角度,我们又推出了一个叫“健康码+”的管控方式,与杭州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景区入园实行“预约制”,只有持有绿码才能成功预约,游客持身份证,在我们的设备上验证,花两三秒就能正常入园,让市民游客尽量减少接触和缩短入园、入馆时间。

这是我们今年做的一个新尝试,之后也可能会考虑继续有序推广预约制这种形式。

为了让市民游客尽量减少接触,我们在人流不是特别大的室外景区采取随机测温的形式,而在封闭的博物馆景区内,出入口处都配备红外线测温设备。目前,西湖景区管辖的7个博物馆,基本上都是要求使用红外线测温设备。

对我们来说,既要把景区管理好,更要把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好,同时给来景区游玩的游客提供有序、安全的服务,这是我们复产的最大要求和目的。

影院复工的情况比我们预计的提早了不少。原先是预计在4月初复工,现在提前到3月底。其实,无论是向政府申报复工材料等,还是根据政府的复工指引进行防疫,我们其实也筹备了很久,尽量会成为第一批复工的企业。

不过,按照目前复工的情况来看,影院的实际收入增加还比较困难。一个是由于目前提供的电影基本就是复映片,影片的吸引力还比较有限。

第二,从比较早开放的如新疆、青海等地的放映数据来看,票房的恢复还有待观众恐惧心理的消除以及消费信心的提升。目前500多家影院播放下来,平均也就几十块钱一个场次,这个情况或许反而会提高影院的成本,加剧亏损。

因此,对我们来说,如今进行影院复工,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防疫举措,给消费者、工作人员乃至行业注入信心。

初期复工的时候,我们会采取锁定单排座位、隔排购买等措施,尽可能控制上座率在50%以下,以此让前来观影的观众更安心。

与此同时,为了恢复上座率,我们也会推出一些优惠套餐,来进一步吸引观众,初步核算下来,也就每人15元/张。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进行一些公益性质的观影活动。例如对于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街道会员等推出感恩活动,比如全年免费观影等举措。

我个人判断,影院整体恢复仍需要2-3个月。这个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全国疫情的情况继续好转,人们可以逐渐不需要戴口罩、消费信心逐渐恢复等;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好的电影,尤其是类似春节档这样的积压好片能够尽快恢复上映。其实今年的好片还是挺多的,未来好的电影才是吸引观众回归的核心因素。

我们目前比较寄希望于国庆档和下半年的贺岁档,这个时间段无论是从消费者层面还是影片上映层面都更加稳妥和保险一点。

无论是在疫情防控方面,还是复产方面,杭州跟其他城市都表现出了一种“时差”,我必须给杭州点个赞,既有胆识,又不是蛮干。

区别于武汉彻底封城的静态防控,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全部停摆,杭州的疫情防控是一种动态的防控,它确实是有底气进行首批开放的。

第一,杭州不像北上广深、香港这些国际口岸型城市,从客观上来说,杭州的防控压力本身就会小很多。

第二,疫情防控两个月以来,杭州政府的手段高效,经验准备充分,老百姓也相对自觉。 

浙江第一个启动疫情一级响应的时候,很多地方表示不理解,是不是小题大做了?现在杭州成为首批启动复工、复产的城市 ,很多人觉得是不是又太超前了?

目前的情况来看,杭州的选择都是非常慎重和科学的,并不是一拍脑门子想出来的,只不过它快人一步,具有前瞻性。

为什么杭州能这么快?这与杭州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城市有关,企业家比较多的城市或者说商业氛围比较好的城市都比较务实,通常不会走极端的措施。

2019年,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历史上首次超过了深圳,这种对外来人口的开放和包容 ,是杭州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一个强者是全方位的强,优秀的城市则是全方位的优秀。像杭州这样的城市,不仅经济搞得好,社会管理也一样好。

至于免费开放景区,哪怕是亏本也要恢复影院开放,这些政策,我们得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来看。

从经济效益上讲,确实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从社会效益来讲,至少彰显了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很重要,它向社会传达一种信心。

政府在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都不一样,两个月前,公众防控意识比较淡薄,政府要呼吁老百姓提高警惕。现在老百姓是被吓着了,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紧绷的恐慌状态,这时候,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要恢复社会的信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