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新基建外还可以关注什么?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需要思考未来我们可以关注的点在哪里?我们尝试从政策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疫情发生扩散并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后,中央有六场重要的会议,专门讨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

作者:中信建投策略团队 

来源:建投策略研究

新基建外还可以关注什么?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需要思考未来我们可以关注的点在哪里?我们尝试从政策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疫情发生扩散并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后,中央有六场重要的会议,专门讨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首先明确的是在一季度经济增长压力明确的情况下,中央对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志坚决,在未来将会通过更大努力,弥补逝去的时间。

其次来看着力点。总体来看,在外需受到潜在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政策要从内部入手,投资和消费两手抓。我们认为6次会议反映了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的变化。概括而言,政策重点施力方向是由金融角度的稳定市场预期、保障流动性和降低实体成本转向关注政府投资以专项债发行带动重大项目推进(新老基建),进而最后向强调恢复消费转变。我们可以看出这背后是随着疫情防控节奏的一条清晰的发力路线。

最后我们来看方向。新基建因其科技属性和叠加符合5G产业链发展大趋势,拥有更大的增速和更好的微观受益性。新基建与科技相符合,是资本市场全年的主线,需要持续关注,这一点毋庸置疑。而老基建从绝对数值上看,是稳定经济的抓手,但增速有限。但考虑到统计的不完全性以及计划的可调整性,我们认为边际向好的趋势是可以相信的。

消费是我们提醒大家在后续需要关注的方向。疫情过后一切终将恢复,但部分消费与时间相关性太强难以做到有效回补,而对于传统消费,很多领域可以滞后消费,这也为后续景气度的持续提升带来性质上的保障。这些消费需要政策的放宽和助力,成为点燃消费热情的导火索。而对于部分受损的日常消费,我们认为尽管存在瑕疵,但在疫情结束后,部分行业的需求会得到积极释放,虽然损失不可避免,但会迎来景气度的集中爆发。

投资策略:后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新投资拉动力方向,即新基建其最具市场前景,空间广阔,连接相关下游消费;第二,传统投资拉动方向,老基建的相关行业及其上游行业;第三,传统消费领域,日常消费和可选消费,或受疫情影响较小或具有较大弹性,如家电、汽车、食品饮料等,电影、旅游或有主题性机会。

风险提示:需求萎靡、政策不及预期

  正文  

、引言:新基建外还可以关注什么?

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政府政策的重点将从疫情防控,打赢疫情阻击战转移至复产复工和稳定经济社会上来。资本市场的关注点也应该随着当前主要矛盾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覆盖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市场表现。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需要思考未来我们可以关注的点在哪里?我们尝试从政策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疫情发生扩散并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后,中央有六场重要的会议,专门讨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首先明确的是在一季度经济增长压力明确的情况下,中央对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志坚决,在未来将会通过更大努力,弥补逝去的时间。

其次来看着力点。总体来看,在外需受到潜在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政策要从内部入手,投资和消费两手抓。我们认为6次会议反映了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的变化。概括而言,政策重点施力方向是由金融角度的稳定市场预期、保障流动性和降低实体成本转向关注政府投资以专项债发行带动重大项目推进(新老基建),进而最后向强调恢复消费转变。我们可以看出这背后是随着疫情防控节奏的一条清晰的发力路线。

最后我们来看方向。新基建因其科技属性和叠加符合5G产业链发展大趋势,拥有更大的增速和更好的微观受益性。新基建与科技相符合,是资本市场全年的主线,需要持续关注,这一点毋庸置疑。而老基建从绝对数值上看,是稳定经济的抓手,但增速有限。但考虑到统计的不完全性以及计划的可调整性,我们认为边际向好的趋势是可以相信的。

消费是我们提醒大家在后续需要关注的方向。一场疫情带来的是对于消费整体的打击,疫情过后一切终将恢复,但部分消费与时间相关性太强难以做到有效回补,而对于传统消费,很多领域可以滞后消费,这也为后续景气度的持续提升带来性质上的保障。这些消费需要政策的放宽和助力,成为点燃消费热情的导火索。而对于部分受损的日常消费,我们认为尽管存在瑕疵,但在疫情结束后,部分行业的需求会得到积极释放,虽然损失不可避免,但会迎来景气度的集中爆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政策的指向来看,后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新投资拉动力方向,即新基建,其最具市场前景,空间广阔,连接相关下游消费;第二,传统投资拉动方向,老基建的相关行业及其上游行业;第三,传统消费领域,日常消费和可选消费,或受疫情影响较小或具有较大弹性。电影、旅游或有主题性机会。

新基建固然好,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领域可以挖掘。

、从疫情下的六场重要会议看未来政策路径

中央政治局会议大约一月召开一次,均是分析和讨论党和国家当前最主要的事项。经济生活作为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加速扩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1月底以来连续6场政治局会议或常委会研究讨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各项工作。除了1月25日,疫情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重视,中央全部针对疫情防控做出整体部署外,剩下五次会议都或多或少地提及稳定经济社会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市场上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各项任务规划充满信心。由于GDP修订、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等原因,对2020年GDP任务的完成更加确信。当时许多机构测算GDP增速满足5.8%-5.9%即可实现既定目标,甚至根据四季度专项债提前下发1万亿的新增额度,以及7月政治局会议关于“早使用,早见效”的精神判断今年拉动经济将在一季度开始发力,全年整体将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然而1月底疫情升级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政府采取强力措施,封城、歇业等各种措施出台,加之人民防护意识的升级,使得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压力呈现,影响明显高于17年前的SARS时期。疫情显著打击了第三和第二产业。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占GDP的比重来看,与2003年比总体变化不大,但由于此次疫情升级后政府采取措施的力度与迅速以及人民防控意识的升级,四个行业实际的停业情况要比2003年更为严重。与2003年比重要性升级的行业主要是建筑、金融、房地产和租赁与商业服务。而返工滞后、市场预期降低、地产销售和租金收取下降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经营,受权重提升影响,对于经济整体增速造成更大压力。

一季度经济增长压力明确已成事实,而中央对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志坚决,在未来将会通过更大努力,弥补逝去的时间。早在2月3日的政治局常委会就已经提出“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而2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提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前,若一季度经济增速失速,后续拉动经济的政策力度将更上一层楼,引致更强有力的对冲策略。

与任务目标一同提出的还有中央给出的政策路径,简而言之就是投资和消费两手抓。2月3日第一次涉及稳定经济生活的政治局常委会就初步给出了恢复经济的三大举措,即以加大金融力度扶持复产复工、加大新投资开工力度及推进在建项目和稳定居民消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这基本就给出了疫情恢复的三大着力点,只是彼时更为看重的是针对疫情的金融支持,意图在于稳定市场预期、保障流动性和降低实体成本(特别是疫情相关实体成本)。

2月1日,央行出台了针对疫情的30条政策,主要针对流动性与信贷支持、保障日常金融服务、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和建立防控外汇业务绿色通道四大分向提出具体举措。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方面,2月3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1.2万亿元逆回购,对冲节后1.18万亿的到期量,并宣布提升存款准备金考核容忍度。在支持实体经济层面,主要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地区、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成本,并增加对其信贷投放力度,并以优惠利率完成对名单企业的资金支持。此后,央行还进行了MLF的操作,将利率下降10个BP,而随之2月的LPR也跟随下降10BP,商业银行还根据2019年底贷款存量换锚的精神,开展了修改贷款协议的行动。第一阶段货币政策先行,量价呵护市场和实体的工作已经完成。

2月12日的会议除了再次确定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的货政策币和稳定消费,释放新兴消费外,新增重点在于提及专项债投向,加快推动建设重大项目,相比之前的会议在稳投资方面更加注重增量此时政策的重心从金融领域移动至财政政策的支出端,以专项债融资带动社会融资,以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链需求。2020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分别发行7850亿、4379亿,高于2019年同期的4179亿、3641亿,其中专项债7148亿、2349亿,比2019年的1544亿、1716亿明显放大。由于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储和房地产相关行业,重点支持基建,显示出尽早依靠专项债,拉动社会投资和基建投资规模,刺激经济发展的意图。

而2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基本是前几次会议的综合,增量重点内容在于明确点名“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的加快发展这也是新基建再次引起市场重视的一次会议。早在2019年的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说法。而2019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对新基建进行了点名,当时提到的是“要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2019年开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基建+传统领域补短板的老基建就成为了基建政策的组合拳。只不过因为运营商投资节奏和9月4日国常会关于专项债投资范围的限定,使得市场的关注点过多集中在老基建上。

紧接着的又一次讨论疫情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政治局常委会在3月4日召开,此次会议既有对于以往精神的继承,即坚决稳定经济,从稳定消费与稳定投资下手,将新老基建相结合,又有一些增量信息,即消费的重要性提升,重视新基建,重点提名5G与数据中心,因为这些基建与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密切相关。相比于之前几次会议,我们认为此次会议的重心在于消费地位的提高。以往对于消费都是在稳定经济的最后内容简要提及,而此次摆在了首位,既体现出随着国内疫情控制,消费恢复时机的临近与重要性提升,又体现出对于消费的新认识。这种新认识就是观察到疫情催生出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把危机转化成产业发展的机遇,将新基建与新消费相连。5G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5G将展开大量产业链的投资,而疫情催化带来了先于正常节奏下的应用端的需求,倒逼了上游的投资的加力。相比于以往的会议,这次会议首次提出数据中心基建,而数据中心就与云计算产业链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此次疫情爆发下火热的云办公、云视频的底层基础设施。我们认为新老基建都将迎来基本面改善,其中新基建与5G发展的大趋势相连,将带动后续持续的消费需求,增量价值更大。

当然现在的时点上,我们认为除了新老基建不可忽略,消费作为双管齐下的另一个管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政策已经做出了最实际的选择,这就是投资和消费。出口问题并不完全由自己所把握,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在国际范围内的超预期扩散以及其对于全球供给和需求两端不确定性的打击。2月底以来,新冠肺炎在中国范围外出现了超预期的传播,韩国、意大利、伊朗等主要国家出现疫情的爆发,而疫情也随着人口流动向世界更大范围扩散。一方面,疫情将使得生产遭遇停工的压力,造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疫情带来需求的下滑和收入的下滑,甚至可能配合市场下跌产生的负财富效应,带来潜在的消费需求的雪上加霜。虽然疫情会因为逐渐升高的气温而得到抑制,但判断拐点始终是困难的,而对于先一步走出疫情困境的中国现在先做的必须是以我为主。

立足于内是必然选择。根据凯恩斯主义,无论是新老基建,总归是由政府发动需求,形成政府购买,依靠支出的乘数效应扩大内需,这也是施政主体拉动经济最见效的手段,体现的是政策的意志。然而,出于债务约束、收入约束和项目约束等限制,政府主导的投资能力有限,更多的作用在于稳定整体投资和拖底经济,而不能取代消费的发力。从对GDP增长拉动的情况看,2019年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在3.53%,远高于投资的1.90%。

当然诚如上文所述,一场疫情让我们将“危”与“机”相连,拉动新基建,与相关消费相连,本就是5G产业链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但在此处我们更想提及的是传统消费。为什么我们对传统消费如此看重?因为传统消费才是稳定消费的重点。从2017-2019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来看,汽车、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服装、家电等排在前列,特别是汽车类占比接近30%。而根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中国广义汽车销量2577万辆,同比下降8.2%,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可见在消费放缓的情况下,尽管汽车销量出现低迷,但是在重要性上反而更加突出了。

我们观察到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占比中,石油及制品类占比高达15%、烟酒、饮料占比合计4%,这些都是受疫情影响相对严重的消费品行业。由于疫情扩散严重引发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担忧以及减产协议未能达成,原油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在国内,出于疫情后恢复经济的考虑油价也将趋于降低,那么对于石油及制品类产品而言,在需求偏空,价格下降的背景下,收入也将承压。

而疫情也将对烟酒、饮料消费产生影响。农历新年受疫情一定程度干扰以及随后的复产复工推迟,将使得假日消费和商务消费整体趋于下降的趋势,叠加消费弹性的考虑,后期回补的量可能也极为有限,故也将受到压力。

所以,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传统消费上。除了汽车外,家电、服装占比亦较高,分别达到了7%左右,且消费弹性更大。随着购房的恢复和疫情后的复工,两项需求也有望恢复。对于汽车和家电一直是国家发改委层面希望支持和扩大的领域。

反观新型消费,如果与5G等相关,主要是通讯类,占比在3%,虽有潮流拉动的边际上升,但终归占比较小。即使加入电子设备等,也与传统消费在体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我们认为从微观层面上新兴消费或许更加受益,但从宏观层面拉动经济的角度,传统消费的作用暂时无法替代。

 一场疫情带来的是对于消费整体的打击,疫情过后一切终将恢复,但部分消费与时间相关性太强难以做到有效回补,而对于传统消费,很多领域可以滞后消费,这也为后续景气度的持续提升带来性质上的保障。这些消费需要政策的放宽和助力,成为点燃消费热情的导火索。

总而言之,我们从疫情下的六场重要会议中看到未来的政策路径可以归结为投资和消费两大抓手。对于投资主要以政府购买为引擎拉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大方向为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虽然增长率有限,但绝对体量大,是稳定投资的基石。而新基建增长率高,持续带动新兴消费能力强,但规模有限,对于微观主体更为受益。我们尤其提醒关注消费,特别是传统消费,部分消费具有稳定性不被疫情干扰,占比大的传统消费具有滞后消费特性,亟需政策的唤醒。

我们认为从政策的指向来看,后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新投资拉动力方向,即新基建,其最具市场前景,空间广阔,连接相关下游消费;第二,传统投资拉动方向,老基建的相关行业及其上游行业;第三,传统消费领域,日常消费和可选消费,或受疫情影响较小或具有较大弹性,如家电、汽车、食品饮料等,电影、旅游或有主题性机会。

三、新基建更具潜力,老基建稳定经济

3.1 如何看待新基建

2018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新基建”,当时的说法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就给等于给“新基建”划了一个初步的范围。但这个范围较为宏大,根植于5G的通信标准,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类前沿的技术和各类应用场景都包括在内。

2019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稳定投资方面,提出“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个范围更加笼统,包容性更强。

2020年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央提到“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比之以往特意点名了此次疫情中大火的数据中心。另据央视新闻报道,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七大领域被确定为新基建。

我们认为老基建指的是“1.0时代”的“铁公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新基建如果从央视新闻角度看范围较广,新基建的“新”更多表现为具有时代特色,它包括城际高铁和轨交这种类似老基建涉及的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是交通领域的升级。而另一方面,如果从政治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看,新基建更多与信息技术相联系,是5G大发展浪潮下的底层基础设施支持。

新基建因其科技属性和叠加符合5G产业链发展大趋势,因为拥有更大的增速和更好的微观受益性。新基建与科技相符合,是资本市场全年的主线,需要关注。随着新基建向应用端的丰富扩展,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有望在之后受益。5G相关的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将持续受益,而工业互联网是建立在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的生产领域的应用升级,本身属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围绕5G应用,不仅工业互联网,整体TO B端、TO C端都将受益。而老基建从绝对数值上看,是稳定经济的抓手,但增速有限。以目前已经披露年度投资计划的省份的年度计划投资额来看,仅仅考虑2019年同期有可比数值的省份的总和,增长率仅为1.4%。但考虑到统计的不完全性以及计划的可调整性,我们认为边际向好的趋势是可以相信的。

3.2 交通强国战略支持下的老基建

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出台,将交通放到强国的高度层面去讲,本身就表明了国家对于交通建设的重视。提升交通的效率和运输的能力与便力度可以长期服务经济社会,但短期内建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研发升级完备可控的交通装备则也有创造需求、稳定经济的作用。

从纲要的精神上看,一体的精神是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各类基础设施布局,特殊性在于不同地区补短板的方式与类型不同。从空间上看,西部地区要补短板,东北地区要提质改造,中部地区要进行大通道大枢纽建设,而东部地区由于技术发展、基础较好,主要是结合科技进行优化升级。其实这也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交通基建的不同内涵。

交通强国的初步目标是满足老基建的要求,而老基建适用方向主要有两个。对于农村等相对落后地区,主要是交通对外设施建设,以带动农村脱贫、旅游开发和邮政通信。而对于城市,城市化不断扩张延伸,以城市群的形态呈现,便利区域交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要义之一。这就包括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各类交通设施建设,已完成区域范围内通勤的要求,便利区域协作。而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还要肩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港枢纽、航空枢纽和邮政快递核心枢纽的使命。

但交通强国也涉及新基建,主要是针对城市升级更新的需求。定位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交通设施要做到人性化、科技感和符合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三合一。这就要求内部主要城市加强步行街、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城市停车设施,充电、加氢、加气等新能源设施建设,传统交通运输方式要致力于向智能化发展,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此外,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现代物流行业的跟进,这也在物流业务特别是冷链物流领域提出设备和服务上的需求。

从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虽然交通基建整体增速有限,但可以关注结构性带来的机会。各省的交通基建空间和上马强度不一样,可以重点关注相对基建加力程度加大的地区,如长三角和粤港澳,也可以关注增速较快的省份,如江苏省等。

四、消费成为可选项目

4.1 汽车需要等待政策

疫情对于汽车消费产生了直接打击。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1月,汽车销量160.69万辆,同比下降20.5%,而鉴于疫情于1月底才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则2月的汽车产销无疑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根据乘联会数据,2月厂家批发销量21.8万辆,同比下降82%,其中新能源批发销量1.1万台,降幅78%。受疫情影响,购客不前往看车,经销商下属4S店冷清。

由于汽车在消费中的重要地位,预计后续会有相关针对限购、补贴的刺激政策出台,以支持汽车消费。从地方政府上看,广东佛山成为率先动作的城市,除了鼓励“国六”消费,佛山从3月1日起对置换新车给予每辆3000元补助,鼓励集体采购、大宗采购,给予每辆车补贴2000元-5000元不等的补贴。2月21日,广东省针对疫情出台的《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推动有条件的地市出台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鼓励广州、深圳进一步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3月2日,广州影响号召,决定在年内对个人购买新能源车进行补贴支持,并对购买“国六”新车进行3000元补贴支持。3月4日,湖南也表示将鼓励对购置首辆家用新能源车给予支持,鼓励省内开展“汽车下乡”。

国家层面,2月20日,商务部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精神,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和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举措。2月25日,在工信部印发的《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点名提出优先支持汽车、电子、船舶、航空、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针对汽车工业,再次提出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的政策导向。

行业层面,中汽协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了推迟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建议。一旦建议被批准,有助于企业库存清理,在疫情产生的销量下滑的背景下,可以一定降低车企损失。

汽车消费的优势在于其弹性,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复产复工,人们的购车行为将会重新开始。目前,4S店的客流环比上升已经出现。汽车消费只会滞后不会永久损失,考虑到疫情对于整体消费者群体收入的冲击,需要在政策层面加力。针对限购城市临时开放一定指标,减低税费,增加补贴,以对冲收入下降的影响,调动存量的置换需求。

4.2 关注恢复的日常消费

疫情对于日常消费将产生两大影响。第一,在疫情期间可以保持的正常消费;第二,疫情结束后,会得到积极释放的消费。后者虽然损失不可避免,但会迎来景气度的集中爆发。

具体而言,食品饮料行业,部分日常消费类产品在疫情期间,由于受困在家不会减少消费,甚至可以增加;而家电、电影、餐饮、旅游、酒店行业则有望迎来疫情结束后的需求集中释放。

从政策的角度看,国家对这些受损的第三产业的子行业多有呵护。3月13日,发改委发布二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旨在针对国内疫情基本控制后,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社会服务行业是本次疫情中受损最大的行业。对于文旅产业《实施意见》有专门的政策促进内容。从供给方面来看,国家继续鼓励在主要城市发展文化消费场所,促进多业态联合消费。而在旅游方面,鼓励通过产品丰富以供给创造需求。2020年清明节放假三天,五一劳动节放假五天,国庆放假八天便于刺激旅游消费。而针对疫情期间,受打击严重的餐饮行业,在2月就有免征生活服务收入增值税、对湖北外的中小企业免征疫情防控期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等政策出台,并对金融机构提出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予以资金支持的要求。

我们认为伴随着复产复工和疫情结束,房地产市场恢复正常,将带动家电整体回暖。目前,虽然没有政策出台,但家电行业已经在呼吁国家的政策支持,启动“以旧换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