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有何难? 加油!老板

在“恢复经济”和“防控疫情”之间走钢丝,真正考验地方治理水平的时候到了。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

1、二月二,龙抬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果然有新气象。

这一天,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但主角不是卫健委,而是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商务部和人民银行。六部委一起讲了讲复工复产的进展和部署。

上一次开复工复产发布会是2月11日,如果说当时还有些瞻前顾后的话,这一次则是吹响了号角。

同一天,云南、山西、广东、广西4省区下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着手恢复社会经济秩序。

疫情固然要防控,但一直停工停产,医疗物资、生活物资也会短缺——或许你没遇到“东西都没了”的情况,但肯定发现“东西都贵了”。

除了坐吃山空的问题,我们还要关注中长期的经济状况:

第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逐步显现的——从需求端传导到供给端,从中小企业传导到大型企业,可能要3-6个月。如今宅在家里岁月静好,不代表三个月后仍是晴天。

例如,同样在2月24日,单向街书店发出求助信,表示“疫情迟迟没有尽头,书店撑不住了”。单向街尚且如此,众多街角小书店的命运更令人担忧。

单向街书店求助信中的插图

如果一大批书店在疫情期间倒了,出版行业将在何时感受到寒意?

如果一大批商铺撑不下去了,商业地产商将何时感受到寒意?

如果一大批人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幻想中疫情之后的全民“报复性消费”还会有吗?

第二,相较于内需,外贸的情况更为复杂——内需是下游没订单(零售歇业),上游也没产能(员工回不来);外贸则是国外一直有订单,但国内没产能干着急,或者国外一直有产能,但国内订单停了。

例如,企投会学员董红强,每周会把中国的疫情状况发邮件告知国外供应商。而对方说,以前每周上五天班,现在只需要上四天班了。

同样有海外供应链的学员葛泓则担心,中美贸易摩擦之后,制造业供应链已经有往外走的趋势,几个月前还犹犹豫豫,现在可能加速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如果停工停产时间短,外商的订单还会下,也愿意等。如果停工停产持续下去,国际供应链难免出现结构性变化——特朗普都没能伤害全球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怎么能伤在新冠肺炎手里?

因此,复工复产,是必须慎重迈出的一步。

2、所幸,湖北省外的疫情形势也给了复工底气。

2月23日,全国共有24个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为0,一些省份已经0-0-0-0很多天了。

加在一起只有1000万人的青海和西藏,或许没什么代表性,但4000万人的辽宁、贵州连续7天没有新增病例,8000万人的江苏连续5天没有新增病例,应该足以给我们一点信心。

2月24日,央视记者采访钟南山院士,问到:最近几天各省陆续下调应急响应(级别),您觉得这个时间到没到?

钟院士说:我觉得到了。

一级响应: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

二级响应:省指挥部统一部署;

三级响应:地级以上市应急处置;

四级响应:县(市、区)应急处置。

截至2月25日0时,甘肃、辽宁、贵州、云南、广西为三级响应,山西、广东为二级响应,其余省份为一级响应。

7省份下调响应级别,当然不是放松警惕,而是“分级、分区、分类处理”。下调响应级别也不是鼓励大家放浪形骸,而是为了复工复产。实现复工复产的前提恰恰是,大家仍然保持高度的防范意识。

预计未来几天,会有更多的省份下调响应级别。在“恢复经济”和“防控疫情”之间走钢丝,从“封闭式管控”转向“精密型智控”,真正考验地方治理水平的时候到了。

3、各省的复工进度如何呢?

昨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给出了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浙江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超过70%。

浙江一骑绝尘?

一周之前还不是这样的。

2月18日、19日前后,全国多省陆续公布了规上企业的复工率情况,排名第一的是山东,而当时浙江只有72.2%。

一周时间,复工率增长了20%——请注意,浙江是全国疫情第三严重的省份,至今仍未下调应急响应级别。

或许你看到了这样的新闻,浙江包客车、包专列、包飞机,从贵州、安徽、四川抢劳动力。有人说:浙江的神操作让一堆省市懵了。

身在杭州人,倒不觉得浙江的操作有什么值得吹捧。

浙江其实是迫不得已。有些省份国企、外企居多,资金雄厚,树大根深,多停工几天没什么大不了,反倒是控制疫情风险比较重要。而浙江,遍地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多拖一天就离倒闭更近一点,等不起。

企业有需要,政府想办法,仅此而已。如果说浙江真有什么做得不错的地方,那也是“没有因返工导致的新增确诊病例”

话说回来,又何止是浙江呢?众多东部省份,都在为抢人与复工努力。

*复工率天天变化,但官方数据并非天天公布。广东上一次公布是在2月22日,因此从数据上看比较吃亏,福建等省也是类似的情况。

有贴钱的,有送口罩的,有简化审批流程的,大家都在期待着经济的深V型反弹。

4、企业复工还面临着哪些难题呢?就我们的了解,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 缺口罩

开工之前,很多企业主都为员工采购了口罩,但储备量普遍不足。短则够用一周,长则够用两周,还有一家春节未停工的防护服生产企业表示,口罩基本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目前,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10%。大家普遍担心,随着复工大幕拉开,口罩会不会更紧缺。

好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务正业”生产口罩,例如OPPO、vivo、五菱、比亚迪……

第二: 缺人手

虽然湖北省外的疫情数据比较乐观,但各地管控人员流动时,还是不乏硬性措施,导致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不少城市要求“外地返回人员自行隔离14天再上班”(哪怕是来自贵州这种近7天无新增病例的省份),这就吓退了很多流动的、短期的务工人员:去了XX市,工作没着落,还要先隔离?再观望观望吧……

第三: 缺方法

疫情期间,企业的招工、供应链、生产、销售、现金流都面临着与平日不同的局面,如何管理危机?企业如何自救?相信不少企业主都在焦虑。

信心最宝贵,但除了给予信心,我们更希望帮助中小企业在疫情之下,找出应对方案,找到行业突破口,转危为机,迎来春天。

加油!老板。加油!每一个认真的你。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