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世界级城市产业转型之路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对于中国城市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期,从城市来看,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产业体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把握机遇、构筑全新产业体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举世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纽约、伦敦、东京都经历了产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意义的转型,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这几个代表性城市的转型发展实践,对于我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01  

纽约

阶段一:贸易繁荣带动制造业崛起

纽约是美国早期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19世纪前期,纽约贡献了全美进口总额的一半和出口总额的1/3;1860年,不论是按照货物贸易进出口数量,还是按照金额统计,纽约均在全美排名第一,彻底奠定了其贸易中心的地位。

繁荣的对外贸易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推动纽约本土制造业在19世纪初逐渐兴起,1860年纽约制造业产值已攀升至全美第一,成为国内制造业中心。直到二战结束时,纽约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仍在持续增长,但其占当地劳动力的比重却在1880年达到37.6%的峰值后就开始不断下滑。

阶段二:服务业主导推动城市产业转型

20世纪50年代初,纽约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产值超过制造业,再次成为城市主导产业。而制造业在内外部各种条件共同作用下,已进入了全面衰退期。与此同时,纽约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以银行、咨询、设计、广告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逐步取代了传统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统计显示,1965年,纽约制造业贡献了当地约1/4的就业人数。1988年该数值下降至10%左右,2000年时进一步降低至6.6%。其间还发生了工业公司总部大规模外迁现象,如《财富》杂志所列的美国最大500家工业公司中,1965年时有128家总部驻在纽约,1976年后降低为90家,1988年仅剩下48家。

但当地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却从95万增至203万,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25%升至62%。其中,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上升至37%。产业结构的转型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以纽约人均收入对比全美平均水平作为评判标准,转型初期的1970年该比例约为115%,到转型完成后的2000年,该比重已经提高至168%。

当前纽约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不高,但仍保留服装业、印刷业和食品业等典型都市型产业。

其中,服装业约占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1/3,主要以生产高端品牌服装织造为主,它对纽约保持全球时尚服装业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产业比重超过90%,其中,房地产业占比约25%,金融业占比超过2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10%,构成了比重最大的三个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尽管占比不高,但近年来增幅显著,新增就业岗位较多,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也非常明显。

  02  

伦敦

阶段一:金融改革推动伦敦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20世纪50年代初,伦敦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高达140余万,产值约占英国GDP的40%,当地既有钢铁和重型机械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也有印刷和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上涨、国际竞争加剧、石油价格高涨等不利因素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起伦敦城里工业企业向城外转移,导致制造业工人大量失业。

1961-1981年期间,当地制造业人数减少约2/3,产值年均下降约10%。在传统部门衰退的同时,电子机械、制药、车辆制造和耐用消费品业等高附加值的部门却发展良好。

同期服务业基本维持在260万人的就业规模,只是产业内部有所调整。之后随着撒切尔内阁在伦敦启动金融改革,对内放松管制,对外开放金融服务业,带动当地基于金融和生产者服务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为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末,伦敦成功步入了“服务经济”的时代。

阶段二:创意产业丰富了伦敦“服务经济”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颁布《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详细诠释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政府还设立“创意优势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支持伦敦创意产业中有才华的企业家。

统计显示,从1997年至今,创意产业是伦敦产值年均增长最快的部门,已成长为产值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已超过金融服务业,使伦敦享有了世界“创意之都”的美誉。目前伦敦产业结构中,三产占比超过90%。其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产业分别是批发零售业、科研和创新产业、健康和社会工作部门。

伦敦产业转型经历时间较长,付出成本不菲,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历届伦敦政府都非常重视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早在1850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发表旨在控制大城市急剧发展的成文规划;二战结束后,为应对城市人口外迁的趋势,大伦敦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在郊区建立卫星城的主张,引发很多国家大城市的效仿。如今,由于此前政策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开始逐步显现,这座大都市正努力实施“让精英阶层重回城市中央”的复兴计划。

  03  

东京

一、制造业: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保持竞争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东京制造业内部经历了几次重要更替: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都市产业和加工组装类轻工业成为新的投资重点;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能源价格上涨,这促使政府加快推动钢铁和化工等高能耗产业的外迁;80年代,为弥补日元汇率上升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东京政府大力扶持电气机械和运输机械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90年代,化工产业技术研发成功应用于医药领域,实现了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带动化工和食品行业等资源型产业重新崛起。

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制定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每10年修订一次。每版首都城市圈发展规划都会对东京国土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和劳动力调整等方面提出前瞻性安排。依靠科学的城市规划,目前东京中心城区保留了高技术制造业大企业或企业总部,而将小规模企业分布在城区外围,依靠便捷的客运交通和发达的信息网络将东京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通过产业链的协作分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自在擅长的制作技术和加工技能等环节实现专业化生产,并通过持续创新有效保障了东京制造业中心地位。

二、服务业:制度改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金融业和信息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东京集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集中了日本国内约一半的信息、研发、广告业就业人员,当地银行储蓄和贷款总数占全日本的36%和46%,东京的外国银行企业数高达全日本的99%。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相继推动了通信、电力和金融等垄断行业的民营化进程,到90年代末,东京的服务业吸纳了当地约2/3的就业人员,而且作为东京最大的产业部门创造了超过80%的产值规模。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力度。当前东京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占总就业人口15%,其中,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最好的部门。每年3月,东京会举办国际动漫展览会,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动画主题创意展览会,吸引了一大批全球企业参展。

对于中国城市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而纽约、伦敦、东京的发展之路,正提供了一个个绝佳的范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